《山海经》是神话还是历史?没有文字的时代,它是怎么记录流传的

《山海经》是神话还是历史?没有文字的时代,它是怎么记录流传的

我是小七,一个喜欢妖魔鬼怪的四川姑娘,一个沉迷于扯淡的萌妹子。这篇稿子来自于知北游。

很多人对《山海经》感兴趣,不是为别的,是因为它里面记载了很多怪物、奇人、神灵和神话传说,非常能启发人的想象力。现在我们把它当一本神话书来看,但是在先秦时期是什么情况呢?

我们从一些古书如《吕氏春秋》《淮南子》直到《水经注》等的引述上可以明白,古人是把它当成一本历史书或地理书来看待的,认为它里面记载的多是史实而非神话。



《山海经》是神话还是历史?没有文字的时代,它是怎么记录流传的

其实这里面的问题很多也很复杂,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知道,现在可以知道成熟的文字是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也就是殷商时期才有了可以用来记事的成熟文字,所以周公也承认“惟殷先人有册有典”。

那么在有文字之前是什么情况?

我们不大能知道,但知道有一种图画记事,这种东西叫“图书”或“图法”,《吕氏春秋·先识》里说夏桀无道,“夏太史令终古,出其图法,执而泣之。夏桀迷惑,暴乱愈甚,太史令终古乃出奔如商。”《太平御览》卷618引作“太史令终古执其图书而奔于商”。

夏代还没有文字,他们只有这种“图书”。这种记事大概是介于结绳、刻木到文字之间的这么一个过渡阶段,这类图画未必那么神似,只是画个梗概,大概知道是什么就可以,这种东西称为“文字画”,由文字画逐渐简化,就变成了最早的一种文字——象形文字。



《山海经》是神话还是历史?没有文字的时代,它是怎么记录流传的

这个都好理解,但是图画记事到底是怎么个具体操作,这个又弄不明白了。

唯一能确定的,就是这种图画记事还得配合口头的解说词,就象今天办一些图片展览一样,图片、照片都有,上面的人物、东西可能也都认得,但是这图片记录了一件什么事情?前因后果、具体过程是怎么样的?照旧不能知道。

要知道,要么配文字解释,要么就得有讲解员来口头讲解。在没有文字之前,巫史们就承担起讲解员的职责,比如夏朝夏桀时候的太史令终古,他们负责书写、保管这类“图书”,同时也得负责讲解。

《山海经》是神话还是历史?没有文字的时代,它是怎么记录流传的

另外一个就是记事的方法,一些可用实物表现的东西自然容易用图画记录;但是还有一些非实物的东西,就不好用图画记录。

《山海经》里有好多国家,就以国家举个例子,比如说“犬戎国”(见《海内北经》和《大荒北经》),画个犬大概可以表示出来;“黑人”(见《海内经》)可以画个浑身漆黑的人,可以表现出来;“白民国”(见《海外西经》《大荒东经》和《大荒西经》),可以画个浑身白色的人来表现。

但是有些就不好表现,比如说后羿的国家“穷”,寒浞的国家“寒”,这玩意儿怎么表现?这个不是具体的实物,画不出来,此类国家怎么弄呢?这种事儿,在现代人看来的确不好下手,但是古人有办法,什么办法呢?

《山海经》是神话还是历史?没有文字的时代,它是怎么记录流传的



我们先看看《海经》里的国家,很奇特的,大多数都是两个字的国名,就以《海经》的第一篇《海外南经》为例吧,结匈、欢头、厌火、三苗、贯胸、交胫、不死、岐舌……。

也有一个字的国名,比如羽民国、臷國,“羽民国”其实去掉“民”和“国”就一个“羽”字,可以说是羽国,这种一个字的国名在《海经》中占的比例很少。

而从殷墟卜辞和周代文献看,古人的国名大部分都是一个字的,两个字的国名很少,可《海经》中却相反,两个字的多,一个字的少。

这就不能不让我们开动脑筋想想了,为什么会这样?

《山海经》是神话还是历史?没有文字的时代,它是怎么记录流传的

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为了便于图画表现。

据何幼琦先生研究认为,古人在用图画记事时,如果遇到一些不好用图画表现的国名,就会用析音,把它变成一个便于用图画表现的词语,然后再画出来。

这种“析音”也叫“缓读”,先秦时期一直有,比如吴叫“攻鱼”或“句吴”,越叫“于越”,邹或邾叫“邾娄”,“攻鱼”的促读音就是“吴”,“于越”的促读音就是“越”,“邾娄”的促读音就是“邹”。

那么我们就可以知道,《海经》里的那些古古怪怪的国名和奇形怪状的人物,并不是什么神话传说中的东西,而是实际中就有的方国或部族,他们因为不好用图画表示,所以才被析离成一个便于用图画表示的双音节词语。

《山海经》是神话还是历史?没有文字的时代,它是怎么记录流传的



比如说吧,“穷”这个国名,没法画,它可以析离成“结匈”或“贯胸”,从上古音的角度看,“结匈”或“贯胸”的促读音都近似于“穷”,当然是否真的是穷国这个没法确定,这里只是打个比方。

那么,“结匈”就可以画个胸口凸出的人来表示,“贯胸”可以画个胸口上有孔的人来表示,而知道其中缘由的巫史就会知道这个国指的就是穷国。

再比如“寒”这个国家就可以析离成“韩雁”,就可以画一只飞翔的大雁来表示(“韩”通“翰”,《玉篇》:“翰,飞也。”),负责解说的巫史看到这只雁也会知道这个表示的是寒国。

再比如丹朱有个国,叫丹朱国,但是“丹朱”大概不好表示,就音变成“讙头”、“驩头”,其实就是“讙咮”的谐音,《广雅·释诂二》:“讙,鸣也。”《说文》:“咮,鸟口也”,“讙咮”就是鸟口鸣叫的意思,所以画的人物就是“驩头人面鸟喙,有翼”(《大荒南经》),成了个半人半鸟的人物。

《山海经》是神话还是历史?没有文字的时代,它是怎么记录流传的

正因为此类的记事方法,才导致了《海经》中出现了那么稀奇古怪的人类,比如三首国、三身国、三面国之类,现实中哪里有那样的人?

所以后人就认为这是神话,而对于创作《海经》图画的巫史来说,这就是他们的记事方式,他们记录的都是现实中有的方国部族,那不是神话。

因为历时久远,后人已经无法理解他们的这种记事方式,就感觉到神奇荒怪——人就是这个心理,对一些不理解的东西总会产生神秘、奇异的感觉,这也是神话诞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里要特别说明,这只是《海经》的记事办法之一,不能一概而论,因为古人也会寻求别的变通的办法来记录。

《山海经》是神话还是历史?没有文字的时代,它是怎么记录流传的

比如说“三苗国在赤水东,其为人相随”,画几个相随的人就可以表示三苗国;说“臷国在其东,其为人黄,能操弓射蛇”,画一个操弓射蛇的黄色人就可以表示臷国,不一定非得变成一个别的读音,只要与别的国家能区分就可以,这里面有一定的随机性。

只可惜,《海经》中记录的那些稀奇古怪的国家相当于商周时期的哪些国家我们实在是不能全知道了。

只有一些单字的国名我们还有可能对上茬,比如前面说到的“黑人”,可能就是黑夷,也就是九夷中的“玄夷”;“白民国”可能就是九夷中的“白夷”;“赤国”(《大荒西经》)可能是九夷中的“赤夷”;“毛民之国”(《海外东经》)可能就是毛国,周代也有个毛国,就是毛公班的封国。


当然未必就是同一个国,只是名字相同而已。如此等等,只能根据不同的情况不同对待了。

我是小七,一个沉迷于研究山海经与妖魔鬼怪的四川姑娘,喜欢可以关注我。

版权申明:本文系山海经解密小七独家邀约稿件,禁止一切形式的转载、盗用以及洗稿,未经同意擅自盗用,将追究到底。

《山海经》是神话还是历史?没有文字的时代,它是怎么记录流传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