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長平之戰由李牧指揮,結局會怎樣?

飛凡7372455


長平之戰是範睢入秦後推行他的遠交近攻戰略的一場關鍵性戰役,憑此戰擊敗最強近鄰趙國後,秦統一六國的步伐已經很難阻擋。

長平之戰這樣超大規模的戰役,勝負結果不但要看戰場上指揮官間的博弈對決,亦是大後方兩方君王之間的鬥智鬥謀,從戰役結果來看,無疑,趙國無論是前線的指揮官還是後方的君王方都是完敗於秦。

戰爭起因

公元前262年,秦國攻打韓國,並佔領了韓國野王(今河南沁陽),這就使得韓國的上黨郡與本土割離,成為孤懸於外的一塊飛地,韓王見上黨郡註定無法保全,不如做個順水人情,把上黨郡割讓給秦國,以此讓秦國罷兵,停止繼續攻打韓國。

但是,上黨郡上至郡守馮亭下至平民百姓都不願意降秦,他們便自己謀劃,以上黨郡轄下的十七座城池投靠鄰近的趙國,以藉助趙國的力量來抵禦秦國。

這時的趙國是趙孝成王執政,他經與平原君趙勝商議後,覺得擁有了十七座城池加盟,對趙國的國力提升是有幫助的,便接納了馮亭的投靠。同時也預備好了秦國的報復。一待秦國率軍來報復,便用廉頗率軍迎敵。

戰爭形勢

趙國自趙武靈王實行胡服騎射軍事改革以來,趙國的軍事力量變得強大起來,這也是趙孝成王明知接收上黨郡後秦國必定報復,也敢於這樣做的原因所在,他是有底氣的。

在發動長平之戰前,秦國已經接連征伐了好幾個國家,。垂沙之戰,大敗楚軍 ;伊闕之戰,戰勝韓、魏兩國,鄢郢之戰,又擊敗楚國,獲得了楚國大量國土,在秦昭王時期,秦國已加快了攻伐六國的腳步,國土面積在不斷擴大,國力也是強上增強,秦軍也變得越來越武勇。

兩將特點

白起作為一代戰神,經歷了大大小小70餘戰,而無一敗績,伊闕之戰殲滅韓魏聯軍24萬,郢都之戰,大敗楚軍,迫使楚國遷都。他能根據戰爭的不同形勢、不同環境施以不同的戰術,並一戰破敵。如伊闕之戰中集中兵力,各個擊破;鄢郢之戰施以掏心戰術,並附以水攻;華陽之戰長途奔襲......

戰場指揮在白起手裡,就如在在雕琢一件完美的藝術品一般,已經到了無懈可擊的地步。而在長平之戰時,白起早已是集各類戰術大成之後了,這樣的白起,只要他打起精神,不犯輕敵之心,是很難被擊敗的。據梁啟超考證,整個戰國期間共戰死兩百萬人,白起據二分之一。白起被稱為戰國人屠也是名不虛傳。

這時的李牧應該還沒出世,處於默默無名中,或許是還在趙國北境在對戰匈奴中磨礪。就李牧一生的作戰特點來看,李牧經歷的戰役雖沒有白起那麼多,但他也是位能依據不同作戰環境制定具有針對性的作戰戰術,並一戰破敵。李牧和白起一樣,也是自出戰以來從未嘗敗績,並且善出奇謀,以少勝多以弱勝強,騎戰步戰無所不精。這兩位要是在戰場上碰上,無疑是火星撞地球。

兩人戰場對決誰能勝出

長平之戰,若是李牧換趙括,迎戰秦軍,我是看好李牧。雖然這時的李牧無甚作戰經驗,在經驗的豐富性上遠遠不如白起。但初出茅廬並不一定就是缺點。如霍去病十八歲出徵不一樣取得奇功。

李牧對白起,是以暗擊明,因為白起在明,李牧在暗,李牧對於白起,完全就是一張白紙,白起無從去研究李牧,他不知道李牧的特點。而李牧對於秦將自然是研究得透透的,無論是明面上的主將王齕,還是暗中換上的白起。

長平之戰,白起是以誘敵之計引誘趙括出戰,從而對趙軍主力進行包圍一舉而殲,此戰術對於李牧來說是難以奏效的,李牧針對匈奴就是以誘敵之計而大破匈奴的。在肥之戰迎戰秦軍時,秦軍也是先以誘敵之計想引誘李牧,卻被李牧將計就計一擊搗心,大破秦軍。

李牧對於誘敵之計無論是自己使用還是別人對他使用,都能取得大勝。白起在面對李牧時,難免不起一點輕敵之心,畢竟這時的李牧還籍籍無名,李牧抓住時機擊敗白起還是有很大可能的。因此,在主將的戰術硬碰硬上,李牧是不弱於白起的,反而還佔有一點優勢。因為縱觀李牧一生征戰,逆勢戰順勢都能打。

而白起和王剪一樣,都是慣打順勢戰,而且打的也多是順勢戰,事前謀劃精細,然後按部就班的照著計劃佈署實行就成了。畢竟秦本身的國力就要遠強於其它諸國。

所以,一旦白起使出誘敵之計不奏效,第一步受挫時,慣於順風順水的秦軍能不能快速改變戰略戰術調整部署扭轉不利局面是存在極大未知數的。

再來看兩軍單兵實力,即使白起在面對趙括取得長平之戰的勝利時,秦軍也是以付出損傷二十萬的代價取得慘勝,這還在趙軍並沒有拼戰到最後一刻,而是大部提前投降的情況下,這說明,即使在主將指揮失當,但趙軍的作戰能力也是很強的。這樣的趙軍要是在李牧指揮下,無疑更會發揮出極大優勢。因為李牧在北境迎戰匈奴時,就以厚待手下將士而著稱,在長平之戰,這幫趙軍若是李牧來帶,更會激發出為他死命效忠的驍勇潛能。

所以,李牧擊敗白起是存在極大可能的,戰術上李牧不會犯錯,三軍又用命,而白起作為先出招的一方,戰術又失效,先出招又容易暴露破綻被李牧抓住,要是再欺李牧無名再犯點輕敵之心,更會導致慘敗,長平之戰的結果就會改寫,或許就會成為白起的滑鐵盧。若是不犯輕敵之心的話,正常發揮,秦軍會小敗。


飛越滄海


李牧是趙國最偉大的軍事將領,他的軍事能力要強過廉頗。廉頗如果沒有被換下,秦國不能贏得長平之戰的勝利。如果是李牧來指揮長平之戰,秦國更無勝算。

第一,為什麼說李牧的水平比廉頗高

趙國在胡服騎射軍事變革後,對秦國有過三次勝戰(這裡不算邯鄲保衛戰),其中李牧指揮了兩戰,趙奢指揮一戰。李牧這兩戰,比趙奢的那一戰,要艱難得多。趙奢的時代,是趙國軍力鼎盛的時代,而李牧的時代,是經歷長平之戰後的衰落時代。因此,李牧之勝利,較趙奢更為不易。

據《戰國策》的記載,趙奢破秦師於閼與,趙國出動二十萬大軍,在兵力上是以多打少。而李牧時代,趙軍與秦軍交鋒,是以寡擊眾,以弱擊強,故而勝利更難得。在閼與之戰時,廉頗認為閼與道路險阻,難以救援,而趙奢則力排眾議,認為兩軍相遇勇者勝。最後,趙奢率領20萬大軍救援閼與,大破秦師。從這裡可以看出來,在軍事能力上,說廉頗是不如趙奢的,更不如李牧。

我總結如下:李牧是以弱擊強,打敗秦軍兩次;趙奢是以多打少,打敗秦軍一次;廉頗是兩軍相當,在長平與秦軍打了個平手。

第二,李牧的用兵原則,註定他是秦軍之剋星

李牧帶兵打仗,有非常獨到的一套方法。

他在北方戰區練兵時,做了以下四件事:

一、習騎射。這是堅持趙武靈王的軍事路線,要建立一支強大的軍隊,必須發展騎兵。我們在長平之戰的史料中,沒有看到關於趙國騎兵的任何記載。相反,倒是看到白起動用兩萬五千名騎兵,截斷趙軍的糧道。如果李牧來指揮長平之戰,趙國的騎兵力量會大大增強,哪容秦軍騎兵輕鬆截斷糧道呢?

二、謹烽火。在通訊手段落後的古代,烽火臺是重要的軍事通訊手段,烽火臺具有偵察敵情,通知預警的功能。一旦發現有敵人入侵,烽火臺燃起狼煙,鄰近的烽火臺見到信號後,也燃起狼煙,這樣通過一個個烽火臺的狼煙傳遞,軍事統帥就可以對戰場的形勢瞭如指掌。

三、多間諜。烽火臺具有傳遞情報的功能,但這是一種被動的方式,並不能主動掌握敵人的動向。李牧是情報戰的大師,他用兵的原則之一,便是極其重視間諜的作用,在敵人內部收集情報,主動掌握敵軍的戰略決策,偵察敵人的兵力分佈及將領用兵作戰的特點,以達到“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的目的。反觀趙括,連對方換了主將這麼重要的情報都一無所知,在情報戰上就是個盲人。


四、厚遇戰士。李牧把軍市賦稅所得都得於士兵身上,絕不中飽私囊,不克扣軍餉,每天都要宰殺幾頭牛以犒勞戰士,戰士樂為其所用。反觀趙括,用趙母對趙王說的話:“趙括剛被任命為上將軍,就擺顯威風,軍官們沒有一個敢抬頭正視他一眼。大王所賞賜的金銀絲帛,他都拿回家藏著,還整天留意哪裡的田地房屋便宜,價格合適就買下它。”這就是思想境界的差距。

憑著以上四點,李牧就足以成為秦軍的剋星。

第三,李牧擅長打大兵團作戰

說到李牧,我就想到人民解放軍中最優秀的將領之一粟裕,粟裕去世時,中央軍委給他的評價說:尤其擅長指揮大兵團作戰。李牧也是如此,無論是擊破匈奴之戰,還是擊破秦師之戰,李牧都展現他指揮大兵團作戰的卓越才華。

首先,他注重各兵種協同作戰。比如在破匈奴之戰中,李牧麾下部隊,有四大兵種,分別是步兵、騎兵、車兵、弓弩兵。在不同的區域,各兵種的優勢是不同的,比如山地,步兵、騎兵就佔利,而車兵就不利;比如在平原,車兵就可以縱情馳騁,攻守兼備。長距離攻擊,弓弩兵就有優勢。可以說,李牧對各兵種的協同作戰,玩得爛熟於胸了。

其次,李牧重視誘敵深入。李牧用兵,與白起是比較接近的。在長平之戰中,白起就是採取誘敵深入之計,圍殲趙括兵團。如果白起遇到的李牧,而不是趙括呢?兩人的能力伯仲之間,無論誰要誘敵進入伏擊圈,都沒那麼容易。

其三,李牧與白起一樣,善於戰術欺騙,用假情報來誤導敵人。白起圍殲趙括,是戰術欺騙的傑作,李牧圍殲匈奴兵團,同樣是軍事欺騙的傑作。因此,讓李牧來指揮長平之戰,秦軍是根本找不到破綻的。

當然,歷史不容假設。在長平之戰時,李牧還只是無名之輩。我們假設的李牧與白起之戰,是兩人在巔峰期的對決,而不是默默無聞的李牧對陣大名鼎鼎的白起。因為李牧用兵與白起頗為相似,不排除他曾經深入鑽研白起的用兵之道,最終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君山話史


  在下懷著沉痛的心情告訴大家,沒有用!長平之戰趙國換誰上都沒用,而且憑心而論,在趙國這方面,沒有哪個將領比趙括更適合當主帥了!是的,你沒聽錯,趙括確實是此戰主帥的不二人選。

  長平之戰,趙國方面最初的主帥是老將廉頗,秦軍主帥是左庶長王齕,廉頗欺王齕年輕,“小兒王齕乳臭未乾,老夫誓斬丫於馬下!”於是全軍出擊,擺出了進攻的姿態,然而雙方在玉溪河一交手,秦軍步騎混合驍勇異常,趙軍損兵折將,廉頗只得退守空倉嶺,爾後擔心被秦軍抄了後路,一退再退,直至百里石長城這才扎住陣腳,任憑王齕百般罵陣,就是堅守不出,“老匹夫你下來”"小兒你上來"……秦軍只得強行攻關,就此秦趙兩軍進入了曠日持久的拉鋸戰。  

  雙方僵持了大半年,趙國有點頂不住了,幾十萬大軍在前線作戰,對於糧草的消耗是個天文數字,趙國商業發達,而農耕卻遠弱於秦,眼看著糧草消耗殆盡,趙孝成王心急如焚,到鄰國重金購糧,尼瑪,燕齊等國很傲嬌,不賣!這下趙孝成王坐不住了,一再電令廉頗出擊速戰速決,而方面軍總司令廉頗仗著資歷老“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就是不出兵!長此以往,就算秦軍攻不破趙軍防線,丫的糧草也供不上,一樣會不戰自潰,溫水煮青蛙,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所以廉頗的堅守戰略根本行不通!

  國難思良將,緊急關頭趙孝成王想起了名將趙奢的公子趙括,此君將門虎子,熟讀兵書通曉戰策,且得到了客居趙國的名將樂毅和田單的大力舉薦,沒兩把刷子能入得田樂兩大名將的法眼?於是根本不用秦國方面的什麼反間計,趙孝成王已然用年輕熱血的趙括換下了老邁的廉頗。

  趙括也不負重任,上任伊始就著手籌劃一場與秦軍間的總決戰,形勢也逼迫得趙國必須梭哈,押上全部的身家豪賭一場!勝則一戰成名,敗者馬革裹屍,古往今來不敢冒險的軍事家都不是優秀的軍事家,於是趙括出擊了,而秦國也猥瑣地臨陣換帥,悄悄調上了戰國四大名將之首的武安君白起

  於是長平大戰最後的決戰拉開了大幕,趙軍渡過丹河直撲秦軍陣地,面對初出茅廬的趙括咄咄逼人的攻勢,年逾古稀的沙場老鳥白起不敢託大,而是訂下了一條毒計,計將安出?諸君且聽我細細道來———

  秦軍在一路後撤的同時,很陰險地派出一隻兩萬多人的輕騎從太行道殺出,截斷了趙軍主力和後勤部隊的聯絡。麻痺的,找不到當時的地圖……否則聰穎的觀眾們看一下就一目瞭然了。但是這個不重要,也就是說當時秦軍截斷趙軍後路的軍隊才區區幾萬人而已!而趙括的主力卻有數十萬之眾,故而秦軍將趙括的主力軍勉強包圍住的同時,號稱秦國第一軍神的白起也是膽戰心驚,“餡大皮薄”隨時都有被猛將趙括突破擊潰的危險。

  好在這時候秦昭襄王出手了!親自掛帥,徵調河內十五歲以上的男丁,運用人海戰術,死死地頂住了趙軍後退突圍的路線。所以這時候的趙括其實不是面對一個白起,而是白起再加上秦昭襄王,單單一個白起根本困不住趙括!

  有觀眾看到這裡就納悶了,秦國的國君能以傾國之力親自出徵,那趙國的國君在幹球捏?難道是荒淫的昏君不成?當然不是,趙孝成王也很想派兵進行反包圍,但是坑爹的問題來了,趙國這時候有後顧之憂,北有匈奴旁有燕國,這兩貨隨時想在背後插趙國一刀,大家頗為看好的李牧正苦哈哈地防守著匈奴人呢,趙國無法做到舉全國之兵來打這場長平戰役,所以趙孝成王很無奈地坐邯鄲的王宮內,默默地祈禱列祖列宗的庇祐。趙武靈王在天之靈也相當捉急,恨不能親自帶兵胡服騎射,最終身陷絕境的趙括選擇了肖申克般的自救,不斷地向秦軍發起衝鋒,這時趙括的策略就是“即使勞資光榮地倒下,你丫也要付出慘痛的代價”果然,長平之戰後,秦軍也是損失慘重,到了“兵疲糧盡”的地步!


  長平戰罷,趙軍四十餘萬精銳盡墨,而秦軍傾全國六十餘萬之兵也傷亡過半,試問古往今來,誰能身處在包圍圈中還能如此大面積地殺傷敵軍?是一句腐儒式的輕飄飄的紙上談兵能做得到的嗎?一場關乎國運的大型戰役,與其說較量的是雙方軍事家的謀略,倒不如說比拼的是雙方的綜合國力,“時也,命也”趙國就差了強秦半籌,於是就敗了,唉,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欲聽其它故事且聽下回分解…

更多精彩的獨家內幕,敬請關注雲漢原創說戰國!哈哈哈…


雲漢


對趙國來說長平之戰是個死局。

長平之戰爆發在公元前260年,此時趙國有350萬人口,秦國有500萬人口。古代各國之間生產力差距不大,人口比例差不多就是GDP比例,但秦國實行的是郡縣制,所有郡縣都要向國家上繳賦稅,而趙國此時還是分封制和郡縣制並存,比如鼎鼎大名的平原君,他的封地就不怎麼向中央交賦稅。趙奢當年就做過稅吏,他做稅吏時最大的功績就是說服王公大臣向中央繳稅。到了惠文王時期趙國看似強大,但是財政能力其實已經大不如前,尤其是趙武靈王把代地分封出去,造成趙國財政實力大大削減。所以趙國名義上經濟總量相當於秦國的60%到70%,但國家實際掌握的財政能力卻連秦國的一半都不到。

再來說長平之戰。老將廉頗採用堅守不出的戰法,想要拖垮秦軍,從戰術來講這個方法不錯,但從經濟上來講,只有350萬人口的趙國要供養20多萬軍隊在前線和秦軍對峙,以秦趙兩國的實力到底誰先會被拖垮已經十分明顯了。所以趙王才會派趙括曾兵前線,就是想用壓倒性的兵力優勢速戰速決,要不然一旦趙國財政破產前線士兵沒有軍糧也會土崩瓦解,還不如大戰一場,即使失敗也能重創秦國為趙國贏得喘息的時間。實際上後來趙國贏得邯鄲保衛戰也印證了這一點。

物質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長平之戰就是一場秦國拖得起而趙國拖不起的戰爭,而秦將白起又設好了埋伏,趙國只能靠騎兵的優勢賭一把,這種情況下誰來指揮戰爭其實已經不重要了,這時候一個先鋒或許比一元大將更適合這個註定失敗的戰場吧。

以上是我個人的一點拙見,歡迎斧正。






071634119


趙國的廉頗打不贏秦軍,就用烏龜戰術和秦軍死扛,國家糧食耗不起,終究要敗。可借鑑明朝袁崇煥修城池打造完美烏龜殼的防不住皇太極,馬奇諾防線都防不住德軍。趙括的爸爸趙奢名言兩軍相爭勇者勝,可把他父子歸納到項羽式的勇戰派,白起利用堅固的秦營壁壘擋住趙軍的勇猛進攻,再用奇兵切斷趙軍的補給,最後全國總動員幹掉趙軍。可見只有勇猛是不行的,白起的奇兵類同於韓信的拔旗易幟,說明白起理解用兵之道:以正為主以奇為輔的道理,不能二愣一樣的沖沖衝。陷入絕境的趙軍如同韓信的背水一戰,士兵人人為生存而戰,多次發動自殺式衝鋒,也殺了很多秦軍。若此時有人在秦軍後方拔旗易幟,或在秦軍後方火燒連營,或在秦軍後方水淹七軍…趙軍就能贏,可惜的是什麼都沒有。大家很多人說趙國派誰去都沒用,我不認可這樣的說法。派韓信去一定會贏,可惜韓信沒出生。其實讓廉頗正面擋住秦軍如同劉邦擋住項羽,趙括帶兵行韓信滅魏破趙之法是本次戰役的正解。沒糧的趙軍能堅持45天,我相信趙括假使有韓信的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用兵之道,在秦軍的後方搞出動靜來,趙國完全可勝。


匆匆15051


長平之戰由李牧指揮多半是和廉頗採用相同的戰法,結局一樣是被換將趙括。若以李牧換將趙括和白起進行野戰,獲勝的可能也是相當小。

李牧的作戰策略可以參考李牧對陣秦大將桓齮:李牧率邊防軍主力與邯鄲派出的趙軍會合後,在宜安附近與秦軍對峙,李牧認為秦軍連續獲勝,士氣甚高,如倉促迎戰,勢難取勝。遂採取築壘固守,避免決戰,俟敵疲憊,伺機反攻的方針,拒不出戰。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秦趙於長平之戰時也是如此。秦國多次作戰取得勝利,士氣甚高,廉頗採用堅壁清野固守不出的戰術,相對於廉頗,李牧是幸運的。秦大將桓齮試圖引誘李牧出戰,李牧不出。秦大將桓齮帶領主力離開,營中留守兵力薄弱。且認為李牧堅守不出,防備鬆懈時被李牧劫營,俘獲全部留守秦軍及輜重。輜重一失,軍心動搖。秦大將回救,被李牧擊敗。

若換至長平之戰,王齕領軍前來,李牧多半也是以秦軍連續獲勝為由,堅壁清野,伺機反攻。落得和廉頗相同的下場被換將趙括。若是以李牧代替趙括上陣,在必定發起的決戰中,李牧與白起進行野戰,李牧也難以在白起手中討得便宜。

參考李牧兩次與秦軍交戰多以固守不出,後實行反擊。李牧應該更擅長於陣地攻守,相對而言,白起作戰不以攻城為目的,擅長野戰殲敵。而毛主席曾評價白起:論打殲滅戰,千載之下,無人出其右。讓擅長陣地戰的李牧去與擅長野戰殲滅的白起作戰,趙國勝利的希望渺茫。


麻辣芝麻


雙方都是舉國之兵,都在尋求決戰。秦國孤注一擲,前期被打趴的其他國家都在觀望,如果退兵,不僅是前功盡棄,更會助長合縱士氣,繼而導致新一輪的聯合抗秦。而趙國後勤告罄,無人無糧,外無援兵,更加急迫。拖則垮的現實,逼迫趙國決策機構不斷給前線趙軍施加壓力,而作為剛被權力核心機構提拔為統帥的趙括(不聽話的廉頗剛被一擼到底,家族正被籌劃清算,這一點必定會影響其決策),只能以絕對服從的姿態堅決落實上級指示——尋機決戰,速戰速決。

廉頗的龜縮,等來的只會是彈盡糧絕、飢寒交迫,待到士氣低落到極點,軍心渙散、全軍潰敗也只是時間問題。這一點,不難看到,趙國決策機構也不會想不到,這就促成逼迫前線速戰的直接殺手。可能趙王和他的權貴們還在期望殺敵八百、自損一千,最好兩敗俱傷,各自鳴金收兵的幻想能實現。趙括在前線戰場是如何決策的,我們無從得知,而從堅決服從、帶頭衝鋒、戰死沙場可以看出,趙括,還算有些勇氣,而用“紙上談兵”給趙括蓋棺定論、甚至全面否定,我覺得,這是不公平的。

面對死局,這注定是個悲劇。換作李牧,是選擇廉頗一樣,死拖崩盤?還是保全家族、服從趙王、以死報國?何去何從,怕是李牧本人也會三思吧?(這裡有個猜測:與秦決戰,李牧不可能不被列入主帥考慮範圍,很有可能李牧看破局勢、藉詞推脫,而這也為其後續悲劇埋下伏筆。李牧功成一身、國之砥柱,不是死於戰場,而是死於聽信讒言的趙王遷,這簡直是個笑話。在封建專制的時代,聽話+功績=封侯拜相,長平之戰時的不聽話也就註定其不再被王室信任,“李牧死、趙國亡”不會再是李牧能力的象徵,反而成為其悲劇一生的有力佐證)


kylinda


誰來了也白搭!

長平之戰一開始只是秦國主動進攻,趙國積極防禦而已,但是不斷增兵導致小小的長平甚至是整個上黨郡聚集了一百多萬人!秦軍六十多萬,趙國五十萬,這麼龐大的軍事集團對壘毫無計謀可以用,只能面對面消耗,所以廉頗這種經驗豐富的宿將才是穩重的首選,畢竟一開始只是局部衝突的長平之戰變成了國運之戰,這是雙方都沒有想到的!

論國力趙國雖然能和秦國硬剛,但是持久力遠不如秦國!

首先秦國此時已經變身大魔王,不懼其它六國圍攻,又有函谷關武關在手,基本盤關中可以高枕無憂!

北方義渠人已經俯首稱臣,可以把所有兵力集中在長平!況且秦國耕戰體制完全可以供應大軍軍需!後勤保障足夠!

趙國就不行了,四面皆敵!北方燕國是世仇!東面齊國被秦國收買,別說出兵援助了,就是糧食都不肯賣!南邊魏國韓國已經被秦國嚇破膽,沒有從後方偷襲趙國就不錯了!至於楚國,它倒是可以和趙國結盟,但是它的戰鬥力實在不敢令人恭維,最多從側面強制一下秦國罷了!

最要命的是趙國不產糧食,農業不行,最後輸就輸在後勤供應不上,壓力太大,所以趙王在臨陣換將,讓趙括去主動進攻。

兵力劣勢,後勤不足,主將經驗不足,國內還瞎指揮,不輸才怪!


宋光華的歷史天空


長平之戰由誰指揮,趙國獲勝的機會都微乎其微,就算是李牧也沒有辦法力挽狂瀾。首先我們來看看李牧的特點,從《史記》的記載來看,李牧善於示弱麻痺敵人、積蓄實力、穩守求勝,這也是他戰勝匈奴的關鍵。



李牧在鎮守邊陲之地時,命令手下的士兵遇到匈奴的挑釁不能出城應戰,只能固守堡壘之中,讓匈奴人認為李牧是個軟弱無能之人。

實際上,李牧一方面組織部隊休養生息,做戰爭的儲備,一方面訓練部隊整肅軍紀。匈奴人進攻的時候,李牧示弱敗退,集中精銳部隊將匈奴人的主力誘騙到自己設下的包圍圈裡進行殲滅,畢其功於一役。

趙王如果讓李牧到長平主持此次戰局,李牧採取的策略和廉頗不會是有什麼區別,只能是堅守不出、等待時機。勝也有全勝、完勝、慘勝之分,敗也有完敗、慘敗和惜敗之說。李牧和廉頗主導長平之戰,趙國只能是惜敗,白起只能是慘勝。

回到長平之戰上來,趙國究竟有沒有獲勝的可能呢?單靠一國之力,擊敗秦國已經不可能辦到,只有和六國之力,才有機會力挽狂瀾反敗為勝。

這裡的關鍵點是其他五國的態度和五國聯軍的統兵之人。從後續的發展來看,長平之戰後趙國沒有被迅速滅國,要感謝秦的君臣失和和戰國四公子中唯一的英雄魏無忌的統軍救趙。

因此長平之戰的關鍵不在將領,而在於國力,在於五國的作為。當時的秦國,不是東方六國中任何一國可以獨自應對的。無論上誰結果都是趙國敗,不過是敗的程度問題。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


一個人的歷史


此戰無論趙軍統帥是誰都無法取勝,為什麼這樣說?什麼才叫取勝:1把秦軍趕出上黨,2大破秦軍。名將的作用固然有用,但是歷史上那些名將取勝的對手都比較弱。一般兩個名將對決,很難決出勝負,比如王翦對陣李牧的時候,王翦對陣項燕的時候。

只要你仔細研究上黨地區的地形,你就會發現誰也奈何不了誰。就是說趙軍無法把秦軍趕出上黨,秦軍也無法把趙軍趕出上黨。意思就是如果雙方統帥都不犯傻,誰主動進攻誰虧本。對於趙軍來說,根本沒有任何取勝機會,唯有堅守不出。不管有糧沒糧,一定要守下去,要餓死了就撤兵。

存人失地,地尚可復。存地失人,人地盡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