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7旬老漢6下陝西,歷時14載尋親,終完成母親遺願


“父親,我們一起回家吧!這些年,母親一直在想你,直到臨終前還牽掛著你。這些年來,我也一直沒有放棄尋找,今天,終於可以把你的亡靈請回家了。你在九泉之下可以瞑目了!”在朝邑抗戰紀念園,76歲的徐怡孫捧起一捧土後,禁不住流淚。他說,從2005年以來的14年間,他帶著家人先後6次到1000公里外的陝西西安去尋找陣亡父親的遺骸,在社會各界和志願者的幫助下,今天終於完成了母親的遺願。

圖為11月28日,徐怡孫在家人和志願者的陪同下來到埋葬父親的朝邑抗戰紀念園,捧起泥土呼喚著親人魂歸故里。

徐怡孫是江西都昌縣農民。從小父母雙亡,是外婆一手把他操養長大。在21歲那年,經村裡人介紹,成年的徐怡孫與外婆村裡的姑娘劉小娥結為夫妻。因為劉小娥是自幼被姑姑劉金枝收養,而劉金枝沒有男娃,所以徐怡孫便成了劉家的“上門女婿”。圖為11月30日,徐怡孫在父親生前居住的老屋前介紹尋親經過。

婚後,劉金枝把侄女婿徐怡孫當成自己的兒子一樣對待,而徐怡孫也比較明事理,知恩圖報,便把劉金枝當成自己的母親一樣孝敬,把劉家當成了自己的家一樣用心操持。圖為11月30日,徐怡孫在父親生前居住的老屋前向志願者介紹尋親經過。

劉金枝的丈夫叫袁德勝,在1937年的時候參軍入伍。一年後,劉金枝在村中祖廳接到了丈夫的陣亡通知。悲痛欲絕的劉金枝轉身投塘,被村民及時救起。圖為在陝西朝邑抗戰紀念園墓碑陣亡名單上,刻著的“袁德勝”的名字。

“那時,我母親還很年輕。在農村,男人是家裡的主要勞動力,父親去世後,母親一個人支撐起全家的生計。”徐怡孫說,後來,劉金枝從孃家領養了侄女劉小娥,而自己一直沒有改嫁。

隨著年齡的增長,劉金枝對已故丈夫袁德勝的思念也變得愈加強烈。徐怡孫說,母親很少在他們面前提起父親,但是他能感覺到母親心裡一直想念著在遠方陣亡的父親。“老人這一樣,最大的心願應該就是能找到丈夫袁德勝的埋葬地方,並能讓他‘魂歸故里’。 ”

2001年,劉金枝去世了。當時,徐怡孫按照埋葬親生母親的禮節和標準為老人舉行的葬禮。徐怡孫說,母親劉金枝在去世前,叮囑她和家人,一定要把袁德勝的遺骨找回安葬。據瞭解, 1938年8月,袁德勝在永濟保衛戰中身負重傷,最終醫治無效,為國捐軀,時年25歲。埋葬地點就在朝邑鎮大寨子村外的五聖宮廟旁。


“前些年,因為交通、通信和家庭的原因,加上具體埋葬信息丟失,尋找亡父遺骸的事只好被耽擱,但幫母親完成遺願的事我一直銘記在心。徐怡孫說,他真正開始尋找是在2005年,當時,他和家人都在陝西打工。聽說離父親袁德勝犧牲的地方只有幾百公里,便返回家鄉,找到相關部門開具申請和證明材料,然後多次去陝西朝邑縣、涇陽縣檔案館查詢資料,尋找袁德勝抗日犧牲的檔案及相關信息。

“今年10月,我來到朝邑抗戰紀念園,驚喜的發現永濟保衛戰陣亡將士紀念碑上有袁德勝的名字,當時心裡特別激動。”徐怡孫說,有了抗戰紀念園的名字、書籍上的陣亡名單及村民的佐證材料,當地相關部門也認可了袁德勝參加抗日犧牲的事實。圖為11月30日,徐怡孫和愛人劉小娥和家人、志願者在父母生前的老屋裡合影留念。

於是,徐怡孫帶著子孫遠赴千公里外的陝西朝邑抗戰紀念園,請亡靈回家。11月28日,在滴滴公益平臺、深圳市龍越慈善基金會、陝西抗日老兵關愛團等社會各界志願者的組織下, 300多名志願者和村自發參加了在朝邑抗戰紀念園舉行的祭奠儀式,在陣陣鞭炮聲和低沉的音樂中,在親人的陪伴下,袁德勝的英魂終於在81年後踏上了回家的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