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一民居三十年建成,歷時比北京故宮長,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閩南華安縣大地村,有座270多的年圓形奇特土建民居,規模宏大宛若“天眼”。民居佔地9300平方米,外環牆厚2.53米、高4層16米、外徑73.4米,用土夯成,建造耗時31年,被譽為“園土樓之王”、“國之瑰寶”、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圖為參觀民居的遊客

這個圓形民居,就是聞名於世的華安二宜樓,閩南土樓的典型代表。一位在此居住的老人說,”二宜"取宜山宜水、宜家宜室、宜內宜外、宜兄宜弟、宜子宜孫、宜文宜武之意。先人選擇這個地方風水很好,人丁興旺,現在仍有200多蔣氏後人住在這裡。圖為二宜樓門口的遊客

二宜樓由蔣氏先人蔣仕熊選址興建。蔣仕熊在家中排行老二,是個開荒種田能手,在安溪、漳平等處開墾荒田幾百畝。家裡有了積蓄後,他請人選擇了這裡建了二宜樓。二宜樓在清乾隆五年(公元1740)開始建設,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建成,歷時30年。一位蔣氏後人自豪地說,二宜樓建設時間,比北京故宮建造時間還長。圖為二宜樓內環


二宜樓不僅規模宏大、佈局合理、雕刻精湛、還冬暖夏涼、公私兼顧、保存完好。內環平屋設廚房、餐室與客廳,一至三層為臥室、倉庫,四層為自家祖堂,樓內有12個單元,192個房間;每個房間、單元面積一樣,每個單元結構自成體系,單元間既獨立隱蔽,又貫通鏈接。圖為樓內木雕

二宜樓巧妙地解決了居住與防禦問題。一是外環一至三層不開窗,四層只開小窗洞,外面看不到裡面,且密佈槍眼;二是底牆厚達2.5米,底層由石頭砌成,十分牢固;三是大門設兩重門板,內層鉚上鐵板,門後有雙閂,門頂有防火攻裝置可以防止火攻;四是有暗道與外界相通,以防萬一。有人說,二宜樓就像現在的“天眼”,能看見別人,別人看見你,曾被美國誤以為是“核彈發射井”。圖為二宜樓外側近景

二宜樓外牆,厚達兩米半,大門又是雙重門,樓內與樓外怎麼聯繫呢?先人的聰明才智在這裡再一次得到了體現,圖中牆上這個傳聲筒就是當時的聯絡工具。這種“之”字形彎曲傳聲筒,樓內每個單元、房間都有,方便了樓內樓外人的聯繫。有網友戲稱,這不就是我國最早的無線電話嗎?


二宜樓被定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世界文化遺產後,國內外的遊客紛至沓來。遊客走進古色古香、古樸雄渾、幽深寧靜的二宜樓,彷彿進入了一個神秘而華麗的世界。一位河南遊客看了二宜樓,激動地說:“這真是人間奇蹟!”對福建土樓,你有什麼感想呢?《海鷹看天下》圖文均為原創,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