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基礎學篆刻:識篆(附10方漢印樣本)

鄧散木先生在《篆刻學》一書的開篇就講道:“摹印家必須以識篆為先務

”。也就是說,如果想把篆刻學好,識篆是第一修養。

前一篇我們講了三種印式與大篆、繆篆、小篆三種篆書的差異及其應用,對篆書的發展已大致梳理出了脈略,今天這篇,我們將整個篆書的發展再從頭到尾理一遍,目的是:1、瞭解篆書的發展脈略;2、熟悉某種篆書對應的某種印式。

一、篆書的起源

中國的文字最早起源於甲骨文,甲骨文的內容主要是占卜,即遠古的祖先們對於自然界的很多事情不能理解,他們認為有某種神秘的力量在控制著天下萬物,於是,在做各種決策(祭祀,戰爭、遊獵、出行、以至稼穡、疾病、生育等)時,都有專門的人員在龜甲和獸骨上鑽孔然後放在火上灼燒,以其灼燒之後的裂紋來判斷事物的吉凶,從而確定行止。占卜的結果就以尖利之物刻在這些龜甲和獸骨上,這些文字就是甲骨文。

零基礎學篆刻:識篆(附10方漢印樣本)

(甲骨文)

注意:對於篆刻來說,甲骨文研究很重要,因為甲骨文的鐫刻工具也是類似刻刀的尖利之物,研究古人在鐫刻甲骨文時形成的刻痕特徵,對於篆刻刀法的理解不無裨益。

甲骨文多是象形文字,這是漢字的最初樣子,這跟後來的小篆字形接近,所以,甲骨文實際上也是篆書篆書文字發展沿用幾千年下來,一直到現在龐大的漢字系統,中間經過了漫長的發展歷史。

最初,隨著部落、聯盟、城邦、國家的事物日漸繁多(不僅是上述祭祀等事),生產力的發展,以及手工業、冶煉業的成熟,為了向神明祈禱更吉祥的未來,或記述更繁雜的重要事務,人們開始將文字使用在金屬製成的酒器(商人一般用酒器祭祀)、食器(周人一般用食器祭祀)上,因為這些器具以鐘鼎為代表,這就有了鐘鼎文,因為這些祭祀用具大多是金屬製成,所以上面的文字也稱為“金文”(關於金文和甲骨文哪個更早一些,學術界爭論很大,但我們認為甲骨文略早於金文,理由是人們掌握冶煉術應當稍晚於燒灼刻劃龜甲、獸骨)。鐘鼎文或者說金文實際上仍然也是篆書,其字形由甲骨文發展而來,還是以象形字、會意字、指事字居多。

零基礎學篆刻:識篆(附10方漢印樣本)

(毛公鼎及其拓片)

二、戰國的亂象

大概到戰國時期,秦國人又把秦王出獵時的情況記錄在石鼓上(有專家認為石鼓文產生於秦始皇時期),這就又有了石鼓文。石鼓文的文字接續甲骨文和金文的字形,其文字書寫實際上也是篆書,其字形仍然是以象形字、會意字、指事字居多。

請再注意一下:對於篆刻來說,石鼓文研究也很重要,因為石鼓文的鐫刻材料也是石頭,這跟現在的石料篆刻非常接近,研究古人在鐫刻石鼓文時形成的刻痕,對於刀情石性的理解不無裨益。

零基礎學篆刻:識篆(附10方漢印樣本)

(石鼓文)

在秦統一之前,戰國時期,秦之外的齊、楚、燕、韓、趙、魏這些諸侯國各自為政,大家互不統屬,周王朝的權威差不多喪失殆盡,於是文字各寫各的,文字在形體結構和書寫風格上有許多差異,隨著經濟和文化的發展,文字在這一時期已經比較普及,鑄、刻、寫文字的材料和範圍有所擴大,除青銅器上的金文外,陶文、簡帛文、貨幣文、璽印文(通常說的戰國古璽上的文字就是戰國文字,其載體是璽印)等也大量出現,使得不同地區的漢字呈現出不同的風貌,這些文字統稱戰國文字

零基礎學篆刻:識篆(附10方漢印樣本)

(戰國古璽:長恆)

戰國文字上承春秋金文,下啟秦漢篆隸。古璽印式印章,其文字素材大多是戰國文字,也有部分以甲骨文或金文入印的。

戰國文字可以分為“六國文字”和“秦國文字”兩大系統,實際上,上面說的石鼓文屬秦國文字,因為秦國最後成了統一者,成了文化主流,石鼓文才有後來的正統地位。

戰國文字雖然形體差異很大,但主流依然是篆書,依然是象形字、指事字、會意字居多。

三、秦始皇的統一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統一全國文字,頒佈全國統一的文字,即小篆,小篆以秦國篆書為基礎,刪除了六國文字中與秦文字不合者,此後的篆書多指小篆。

零基礎學篆刻:識篆(附10方漢印樣本)

(小篆)

小篆字形修長,象形意味消弱,文字更加符號化,減少了書寫和認讀方面的混淆和困難。篆書真正標準化了。因為小篆是秦人所制,通常又叫“秦篆”。

零基礎學篆刻:識篆(附10方漢印樣本)

(秦印:禹誇)

據《說文解字》載,秦文字共有八體(即:大篆、小篆、刻符、蟲書、摹印、署書、殳書、隸書),但實際上並不是八體文字,而更多是區別了文字的用途。其中用於刻制印章的文字字形叫

摹印篆,字體較小篆稍為方化,以適應方形的印面,但總體還略顯瘦長,這也是我們現在見到的秦印往往並不是正方形或者即便是正方形,基本保持文字瘦長的緣故,因為它的篆法主要還是小篆體勢的。

零基礎學篆刻:識篆(附10方漢印樣本)

(秦印:修武庫印)

又再發展,到了漢代,小篆漸漸方化(不僅是因為印章的需要),篆書字形日趨簡便方正,轉折處由圓變方,與後來的隸書比較接近,只是線條仍然粗細一致,還未出現波磔挑法而已。這個時期的篆書我們叫做漢篆。漢篆用於印章後,字形較摹印篆更加方化,篆書經過西漢時期的發展,漢印裡的文字更加方正,因為字形方化,過了西漢初期,白文印的邊框消失了。

零基礎學篆刻:識篆(附10方漢印樣本)

(漢印:呂常賢印)

到新莽時期後,官方直接給這種漢印中經過方化的文字定名為繆篆(《說文解字》載,即古文、奇字、篆書、佐書、繆篆、鳥蟲書)。這種文字成為後世印章標準文字。現在我們常用的漢白文印式,使用的標準文字就是繆篆。

零基礎學篆刻:識篆(附10方漢印樣本)

(漢印:渭成令印)

篆書的發展過程大致如下圖:

零基礎學篆刻:識篆(附10方漢印樣本)

(篆書發展過程)

四、識篆三步走

第一步,從一開始,學會區別以上各種篆體文字,熟練區別篆體字類別,知道什麼篆書用於什麼樣的印式,可以熟練運用,標準不高,就是識別,但這個階段不需要強記,遇到生字可以查詢對應的字典;

第二步,系統化認識所有的篆字,強化識篆,學習內容主要是《說文解字》所列的9000多個小篆並熟知字義,瞭解形近字的差別,這是後續的長期學習內容;

第三步,進一步理解漢字造字原理,熟練篆書與今體文字字形之間的差異,熟悉通假字,通用字,在篆書使用過程中不寫錯、不用錯篆字。

經過以上三個階段,識篆的問題才算解決。

今天是全部內容的第7篇,隨內容附帶第二個10方漢印臨本,這10方漢印我們附帶原印尺寸,要求臨摹時完全依照原印尺寸臨摹。

11、尚書散郎田邑(寬2.3釐米X高2.3釐米)

零基礎學篆刻:識篆(附10方漢印樣本)

(尚書散郎田邑)

六字印,六等分。注意散字的筆畫粗細;留意“郎”字裡的耳朵和邑字的曲別。留意書字為什麼要簡化篆法?

12、常樂蒼龍曲侯(寬2.3釐米X高2.3釐米)

零基礎學篆刻:識篆(附10方漢印樣本)

(常樂蒼龍曲侯)

還是官印風格,六字,六等分。注意“龍”字的變化,注意一些曲筆的活潑感。注意封閉圓口的刻法。如果將來創作有蒼龍內容的印可以用上,比如毛爺爺的詞句:何日縛住蒼龍。

13、假司馬印(寬2.3釐米X高2.3釐米)

零基礎學篆刻:識篆(附10方漢印樣本)

(假司馬印)

西漢官印,四字印,注意中間清晰的十字空線,臨寫要求,畢肖原印。

14、田莞(寬2.3釐米X高2.4釐米)

零基礎學篆刻:識篆(附10方漢印樣本)

(田莞)

開始接觸漢玉印兩字印,注意筆畫勻齊,線條的粗細略等於線條的間矩。注意小篆的字形結構與長寬比例。

15、桓啟(寬2.3釐米X高2.35釐米)

零基礎學篆刻:識篆(附10方漢印樣本)

(桓啟)

又一方兩字漢玉印。不要認為兩字印就好刻。注意啟與桓中的曲線的流暢。注意兩個字中封閉空間、非封閉空間的勻齊均等。要求仍然是越接近原印越好。

16、辛偃(寬2.25釐米X高2.3釐米)

零基礎學篆刻:識篆(附10方漢印樣本)

(辛偃)

仍然是玉印。注意筆畫的光潔,兩家的大小比例,各部分紅白比。勻空原理的進一步感受。注意女的曲筆處理。

17、李嘉(寬2.0釐米X高2.0釐米)

零基礎學篆刻:識篆(附10方漢印樣本)

(李嘉)

繼續漢玉印,注意勻空。注意線條的方圓變化。觀察李字頭部與嘉字頭部,形狀一樣,為什麼處理成這樣?兩個字在印面所佔位置的大小。力字的曲筆為什麼能有方正感?嘉字中部的兩個小短點為什麼以八字形站位而不保持原樣?

18、朱嬈(寬1.8釐米X高1.8釐米)

零基礎學篆刻:識篆(附10方漢印樣本)

(朱嬈)

這方印玉印的挺拔感略差,但要注意長曲線的流暢感。注意兩個字縱向三部分之間的空間配比。

19、魏嫽(寬2.3釐米X高2.3釐米)

零基礎學篆刻:識篆(附10方漢印樣本)

(魏嫽)


接近滿白風格的玉印,依然要注意勻空,注意各部分留紅的均等。長線條的流暢。複雜筆畫的精雕細刻,特別是“魏”字圓轉線條的處理。

20、和福(寬2.3釐米X高2.3釐米)

零基礎學篆刻:識篆(附10方漢印樣本)

(和福)

吉祥印的平和端莊,線條的勻齊,筆畫拉長之後篆法相應的變化。

(《零基礎學篆刻》之七,部分圖片引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