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會誇孩子“努力”太籠統,這3種細分的誇法,讓表揚更有針對性

前幾天,我家上演了一出表揚孩子的打臉事件。

事情發生在晚飯時,兒子在學校數學考了100分,晚上回家後拿給他奶奶顯擺。

以前我媽習慣誇他“哎呀,大孫子可真聰明”,後來在我的建議下,改成了“真不錯,看來你的努力見效了。”

本來這個改變挺好,她老人家也認可了聰明靠不住,還是引導孩子重視努力比較重要。

可是這次卻遭遇了危機。

兒子說:“其實我也沒怎麼努力,這個挺簡單的,奶奶你說我是不是聰明啊?”

這下老太太可不會玩了,答應不是,不答應也不是,只好向我求助。

這個問題當然難不住我。我說你是挺聰明的,不過這也與你以前的努力分不開,希望以後能繼續保持。

只會誇孩子“努力”太籠統,這3種細分的誇法,讓表揚更有針對性

是不是感覺挺打臉的?

關注我的朋友都知道,以前我還特意寫過表揚孩子要有原則的文章。像“你真聰明”“你真好”這樣的表述都不太適合用來誇孩子。

可現在轉眼自己就違反了。

這還真不是“真香定律”。我這麼做有更深的原因。

只會誇孩子“努力”太籠統,這3種細分的誇法,讓表揚更有針對性

01 表揚的第一原則

表揚孩子到底該遵循什麼?

美國心理學博士、兒童心理學家海姆·G·吉諾特曾經專門論述過表揚的原則——誇獎孩子的努力和成就,而不誇獎他的品性和人格。

換一種說法就是“對事不對人”。

像是

“你真聰明”


“你是個愛勞動的孩子”


“你是個好孩子”。

這樣的表述,統統屬於對人不對事。表揚中既沒有描述出孩子到底是因為什麼受到了誇獎,又統統給孩子打上了一個人格化的標籤。

人格化的標籤壞處在於,每個人對事物的認定程度並不一樣。

也許在家長的眼中,孩子獨自把拼圖拼完整就配得上“真聰明”的稱號,可孩子自己卻不一定認同,他沒準會覺得這只是小事一樁。

後果是如果他不認可這種評價,潛意識裡就會產生擺脫這種人格標籤的衝動。

明明我覺得這並不能代表我聰明,你非要這麼說,那我只好不再做這個行為了。

此時,表揚非但沒有起到鼓勵的作用,反而弄巧成拙。

當然,人格標籤的表揚方式還可能會帶來其他的負面效果。比如孩子會因為害怕失去“聰明”這個頭銜,而拒絕再挑戰新事物等。

總之,在表揚孩子時,要儘量避免對人不對事。

只會誇孩子“努力”太籠統,這3種細分的誇法,讓表揚更有針對性

02 識別三種不同類型的孩子

那麼我為什麼敢於承認他的聰明呢?

首先,聰明是孩子自己主動提出來的,不存在認知上的偏差,不是我強加給他的。

其次,作為一個成功的次要原因,承認孩子的需求也沒什麼大不了的。畢竟任何誇獎都是為了增加孩子自信,大方向沒有違背。

最後,對人不對事的表揚方法也並非一無是處,能不能發揮好的作用,與使用的時機有很大關係。

日本知名育兒專家,“媽媽育兒學院”的創始人江藤真規認為,對人不對事的表揚方式可以幫助我們對孩子有一個大致的判斷,藉此分析出孩子最喜愛哪種表揚風格,從而在以後更加有針對性的去表揚孩子。

一般來說孩子面對表揚時,大致可以分為三種類型:

1.競爭型

這種類型的孩子喜歡競爭,爭強好勝能夠刺激他們的慾望,鼓舞他們行動。

如果一個孩子喜歡“你真棒”“你真出色”“你真好”“你真是個天才”這樣的誇獎用語,可以把他歸為競爭型範圍。

知道了孩子的類型,再結合誇獎的第1條原則,就可以在表揚的用語中加入競爭方面的引導詞彙。

比如,“這次的成績考的真不錯,差一點就滿分了,我真為你感到高興”。

差一點就滿分了,會激起競爭類孩子的慾望,使他們在以後的學習中投入更多的熱情。

2.成長型

顧名思義,這種類型的孩子不關心外部競爭,對排名啊、分數啊都比較佛系,但是他們卻很重視自己的成長。

如果一個孩子對“你真努力”“你很勤奮”這樣的話有感覺,那麼可以把他划進成長型。

對於成長型的孩子,在表揚時注重時間上的對比效果更好。

比如,“寶貝,你比冬天時那會兒更熟練了”“這次比上個月快了很多,看來你沒少下功夫”。

3.個性型

這個類型的孩子非常注重自己的獨特性,喜歡自己是特別的感覺。

當孩子喜歡聽類似“你真獨特”“你跟所有人都不一樣”“你是獨一無二的”這些稱讚時,孩子傾向於個性型。

對於個性型的孩子,在表揚時,可以把他取得的成就中那些獨特的細節挑出來單獨說。

比如,“這次成績不錯嘛,尤其是那個造句很有創意,有兩把刷子嘛。”

如果能夠不斷看到他的閃光點,並且經常在表揚中強調“我怎麼沒有想到呢”“你的這個想法真有趣”,孩子會在表揚中得到更多的能量。

只會誇孩子“努力”太籠統,這3種細分的誇法,讓表揚更有針對性

綜上所述,表揚孩子既要把握大方向的原則,也要能靈活運用。要不斷細分孩子的類型,去尋找最適合自己孩子的表達。

關於我,省心理諮詢師協會親子教育研究會成員,讀書達人,多平臺簽約作者。

關注我,定期介紹育兒書籍,精選最新育兒理念,分享真實育兒經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