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學習成績好,就是不愛說話”李玫瑾教授:原因在家長身上

“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雖然沒經歷過,但我真真切切的見識到了。

01

親戚生了二胎,為了祝賀添丁之喜,上週末特意帶著全家登門祝賀,沒成想,卻見識到了坐月子的女人輔導作業的霸氣場面!

“天天就知道玩,明天就要上學了,作業怎麼一點都沒寫,你是看我坐月子,沒法管你是吧!”

親戚一般衝孩子大吼大叫,一邊把作業本扔出了臥室門。嚇得我們家孩子躲到了爸爸身後。

“孩子學習成績好,就是不愛說話”李玫瑾教授:原因在家長身上

親戚拉著我的手,連連訴苦:“我這坐著月子,一點都不省心,一會兒不催,作業就不寫了,你說這孩子,平時懂事有禮貌,愛交朋友,見了熟人愛打招呼,在家也幫我做家務,偏偏一到寫作業這件事上,就要搞得雞飛狗跳!”

“老師還多次反映說孩子上課愛說話,學習成績也不好,再這樣下去我感覺都要得抑鬱症了!真羨慕那些做作業省心,學習成績又好的孩子……”

“孩子學習成績好,就是不愛說話”李玫瑾教授:原因在家長身上

02

做作業省心,學習成績好就是完美的孩子嗎?

公安大學的李玫瑾教授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經常有家長反映說自己孩子挺聰明的啊,為什麼就是學習成績不好,我就開玩笑的說,等你孩子長大了當領導!

雖然只是一句玩笑話,但其中的道理李玫瑾教授還是剖析的很透徹。

李玫瑾教授這樣講到:在孩子上學後,那些喜歡錶達的、聰明伶俐的孩子,通常學習成績不太理想,相反,那些話少的、安靜聽話的孩子,學習成績都很好。

“孩子學習成績好,就是不愛說話”李玫瑾教授:原因在家長身上

如果去掉智力因素,其實第一種孩子學習不好,不是因為智力問題,而是這類孩子偏向社會性發展,語言發展的相對也比較好,喜歡和人交流,善於處理人際關係,有一定的領導能力。

而第二種孩子,社會性發展比較弱,生活中很少和人打交道,但注意力也會比較集中,在研究方向會更有優勢。

對比這兩種孩子,並不存在哪個好那個壞,也就是說,有的孩子偏重於社會性發展,語言發展比較好;有的孩子偏向於研究性發展,比如一個玩具可以玩一天,上課緊盯黑板跟著老師的步驟走等等,成績方面變現的比較好。

“孩子學習成績好,就是不愛說話”李玫瑾教授:原因在家長身上

03

孩子是否愛表達,根源在家長身上

拋去性格因素,不愛說話的孩子在早年的時候,一定缺少“親情撫養”。

怎麼理解呢?也就是說孩子在小的時候缺少身邊人的“嘮叨”,比如,當寶寶還是個小嬰兒的時候,當他拉了尿了,很多媽媽會對寶寶這樣說:“拉了這麼多啊,真的是太臭了。”“寶寶尿尿了啊,是不是覺得溼溼的不舒服?”換完了尿布你也許會說:“屁屁乾淨了,是不是覺得很舒服啊?”如此這樣的不停的叨叨。

這種在寶寶的成長過程中充滿關愛的、愉快的叨叨,就被稱為“親情撫養”。

“孩子學習成績好,就是不愛說話”李玫瑾教授:原因在家長身上

相反,有些家長自己本身不擅長表達,即便是每天都陪著寶寶,但期間很少去和孩子交流,困了哄睡,餓了餵奶,在這種的撫養方式下長大的孩子很有可能就會出現少言寡語的情況。

而且,這種孩子一般是喜歡自己跟自己玩,一個玩具可以玩很長時間,家長很省心,孩子也不粘人。

由於從小養成的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長大後在學習方面也會獨立完成,不需要家長的過多參與。

但這種情況下,孩子對家長多少會有些望而生畏的,家長不習慣向孩子表達,孩子只能通過察言觀色去判斷成年人的內心世界,久而久之,會變得敏感,內向。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能言善道”的家長大多會培養出善於表達的孩子,而內向沉默的家長,孩子大多也會不善言辭,這其中除了遺傳因素,更多還會有後天生活的影響。

“孩子學習成績好,就是不愛說話”李玫瑾教授:原因在家長身上

總的來說,這兩種類型的孩子沒有好壞之分,只是發展的側重點不同。如果寡言少語的家長想讓孩子今後多向語言方面靠近,那麼就要多給孩子“嘮叨”;善於表達的家長想讓孩子今後多向研究方面靠攏,就要少嘮叨,給孩子足夠的安定和獨立思考的空間,讓他有更多的機會去靜心思考。

“孩子學習成績好,就是不愛說話”李玫瑾教授:原因在家長身上

需要注意的是,無論是哪種類型的家庭,在孩子最初的語言發展關鍵期(0~3歲時孩子語言發展的關鍵期),一定要給孩子創造良好的語言環境,抓住孩子感興趣的物品或人、事物,及時教給他正確的名稱、描述等等,鼓勵孩子多出門和外面的人交往,多帶孩子去沒去過的地方轉轉。

家長不要覺得剛出生的嬰兒聽不懂說話,實際上,胎兒的語言系統早在媽媽肚子裡的時候就已經開始發育了。

家長要抓住時機,多和寶寶說話,鼓勵寶寶發聲,為今後的語言發展打好基礎。


我是一名營養師媽媽,歡迎關注蝸牛深度育兒,棘手的母嬰問題隨時解決,科學的育兒知識及時傳遞!

(部分圖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感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