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選擇站在印度一邊,也準備拒籤RCEP?安倍或暗藏3個企圖

在不用付出什麼代價的時候,東京方面當然願意展現一下與新德里的“兄弟情”。據美媒11月29日報道,參加日印“2+2”(外長+防長)對話的日本首席談判代表表示:日本不會考慮簽署一個沒有印度參加的RCEP協議。日本經濟產業副大臣牧原秀樹強調:RCEP談判必須包括印度。


日本選擇站在印度一邊,也準備拒籤RCEP?安倍或暗藏3個企圖


  11月4日,莫迪在曼谷出席RCEP首腦會議時,突然當場推翻了協議裡“包括印度在內的16個國家都同意在2020年力爭達成協議”的內容,他還貌似堂皇地聲稱“從甘地的智慧和我的判斷出發,現在都不允許印度加入RCEP”。

  印方的“突襲”在國際談判裡十分罕見。幾乎在最後一刻才“掀桌”,恐怕也不是印度人刻意為之,彷徨與猶豫是可想而知的。面對一個開放與發展的機遇,印度表現得首鼠兩端,一方面拒絕簽署RCEP,還暗示了退出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又對外聲稱將留在談判中。

  莫迪最終做出充滿矛盾的決定,似乎是多個原因疊加作用的結果:

  1、不斷下滑的經濟限制了新德里在貿易協議方面的操作範圍。靠著對巴基斯坦示強,莫迪贏得了第2個任期。但2019年4-6月印度的GDP增長率6年來首次低於5%。到了11月26日,印度宣佈將本國第三季度GDP增長預期降至4.7%,本財年GDP增長下降至5.6%。這與大多數全球評級機構的預判一致。


日本選擇站在印度一邊,也準備拒籤RCEP?安倍或暗藏3個企圖


  2、天公不作美,印度2019年夏季氣候異常,農作物大面積欠收,很多農戶收入銳減。另一方面,失業率則在不斷攀升。如果此時開放農產品市場,無疑會火上澆油。印度的關稅水平在RCEP的16個國家裡是較高的,下調關稅將令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低價乳製品蜂擁而入,佔印度總人口50%以上的農民已經開始恐慌。

  本來民眾對莫迪的不滿就像火山下沸騰的岩漿,在10月份的2個地方選舉裡莫迪的人民黨都受挫,這是一個危險的訊號。在這種情況下,莫迪也只能放棄長遠利益,祭出保護主義。為保護本國相關產業,新德里提出,別國家電產品和食品等進入印度市場時,須使用30%以上印度生產的零部件和原材料。這些“不講理”的要求讓莫迪獲得了農戶的中小企業的讚揚。

  3、新德里又沒有把大門完全關上,也是考慮到RCEP並非是弊大於利。如果能夠加入RCEP,對印度的汽車產業、鋼鐵產業、製藥產業等都是一個好消息,也能夠激活莫迪的“印度製造戰略”,為印度拉來更多的投資和技術轉移。更何況,如果一味拒絕RCEP,將錯過與東盟、東亞進行經濟整合的良機,不僅會陷入孤立,還會導致“向東看”戰略的破產。

  接下來,新德里想打好自己手裡的這張牌,試圖通過接下來的談判逐步達成可以基本接受的條件。因此直到現在,依然不能排除印度在2020年參與RCEP的可能性。


日本選擇站在印度一邊,也準備拒籤RCEP?安倍或暗藏3個企圖


  蹊蹺的是日本決定跟在印度後面拆RCEP的臺。莫迪出頭,安倍跟上,即便不是事先安排,也是一種有意的配合。日印在是否加入RCEP的問題上形成了一定的默契,或有如下3個原因:

  首先、日本要和印度抱團,試圖在RCEP框架下植入“印太戰略”的因素,也就是建立一個“小圈子”。媒體分析認為,安倍謀求與印度建立更緊密的關係,以平衡東亞大國在亞洲事務上的主導地位。日印首腦會晤計劃在12月舉行,安倍正在考慮再次當面勸說印度加入RCEP。無論從經濟、地緣還是國家安全角度考慮,日本都不願撇下印度。

  其次,日本與印度的一唱一和或許是一種必然,都是為了制衡大國。印度不加入RCEP,給日本發揮作用留下了空間。東京方面恰好可以利用新德里方面對RCEP某些條款的不滿而做文章,從而制衡大國的影響力。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GDP比東盟+日韓+澳新還要大,在這種情況下,日本不可能不會產生畏懼感。

  莫迪宣佈“暫時不玩了”之後,東盟提議可以先簽署一個15個國家參與的RCEP,直接遭到日本的明確反對。東京方面強調印度的重要性——如果RCEP不包括印度,那麼總人口將減少37%,貿易額將下降7%。這句話如果解釋一下,就是日本不希望擁有13億人口的印度退出,從而提升東方大國在RCEP的分量。

  第三,從經貿角度考慮,安倍也不願意印度退出。印度決定暫時不加入RCEP也打擊了日本的信心。對東京方面來說,沒有印度的RCEP協議和中日韓自貿協議(FTA)不會有太大出入,成為一個雞肋,即使不加入也不會有什麼損失,其積極性大幅降低。

  東京方面應該清楚,即便是安倍親自上門拜訪,恐怕也無法說動莫迪。在這種情況下,日本反其道而行之,揚言要陪著印度一起拒籤RCEP,其實質就是要拉印度一起向東亞大國施壓,試圖迫使其同意印度提出的苛刻條件。對日本來說,如果想讓RCEP成局,必須有一方做出較大讓步,既然印度這邊希望渺茫,那就在另一邊想想辦法。安倍到印度名義上是“勸說”、“斡旋”,恐怕更多的還是要做出個姿態。可以說,這是另一種形式的“極限施壓”。

  事實上,作為第一大生產基地和第一大消費市場,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無意追求對印度的順差。從2014年開始,對印度的進口額已經大幅增加15%。


日本選擇站在印度一邊,也準備拒籤RCEP?安倍或暗藏3個企圖


  16個國家一同組建RCEP對所有成員來說是“共贏”,當然想獲得好處就要放棄一些東西,不可能只撈好處而不願付出。只有把蛋糕不斷做大,才能惠及各方。所有成員都應該互諒互讓、拓寬思路,而不是自私自利,用砸鍋施壓的方法試圖迫使別國讓步。

  沉沉更鼓急,漸漸人聲絕。吹燈窗更明,月照一天雪。RCEP能夠打通東盟、東亞及澳洲市場,對各方來說都是利大於弊。但如果想讓某一個成員來負擔大部分成本,恐怕是痴人妄想。日本和印度的伎倆,可以休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