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沉千古五洲沧海之《世界诸文明各国家概貌及世系》(第七章)

浮沉千古五洲沧海之《世界诸文明各国家概貌及世系》(第七章)

浮沉千古五洲沧海之《世界诸文明各国家概貌及世系》(第七章)

文明璀璨,强盛辉煌武,却又蒙受千年异族统治的世界第一个大帝国--------古代波斯

古代波斯文明简介

说起古代世纪四大文明古国,后世人们公认就是古代巴比伦、古代埃及、古代印度和古代中国,此外比如古希腊和古罗马只能算是融合入了巴比伦和埃及文明之后的衍生文明,此外还有一个鼎鼎大名的文明—波斯文明,他们曾经雄踞在今天的西亚伊朗高原地区,并且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横跨亚欧非三洲的大帝国—古代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即由居鲁士大帝创建的第一波斯帝国。

伊朗高原是由阿拉伯板块与欧亚大陆板块碰撞之后形成的多折山脉带地形,中北部紧靠里海、南靠波斯湾和阿拉伯海。

伊朗扼亚欧大陆及整个中东地区交通之咽喉要道,除北部里海和南部波斯湾沿岸的平原地区外,伊朗约有超过80%的国土面积位于伊朗高原及其延伸地带,平均海拔达900—1500 米。

伊朗广阔的内陆地区干燥少雨,荒漠化严重,水域主要分布在南北两端的国境上。

伊朗濒临全长989公里、面积约25.1万平方公里波斯湾,波斯湾像一把蓝色的弯刀守护者伊朗的漫长海岸线。

自古以来,伊朗高原地区就是世界上最重要最繁忙的交通枢纽之地、商贸云集之地,也是各种文明交流融合之地。

浮沉千古五洲沧海之《世界诸文明各国家概貌及世系》(第七章)

从公元前六世纪居鲁士建国到大流士成为彪炳千古的帝王,波斯帝国仅用不到30年的时间,就从一个蕞尔小国变为空前规模的大帝国,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跨亚欧非的超级大国。

如此辽阔的疆土,多元文化的交融,让波斯文明变得姿态万千。

今天的伊朗地区很早就有人居住,公元前2000年,就有雅利安人居于此,他们建立了米底王国,公元前6世纪时,被居鲁士建立的古波斯所取代。

古波斯在政治思想、典章制度、法律、文字、艺术、神话、建筑等方面都较多地吸取了其他地区的先进文化因素。

古波斯文字使用的是准字母楔形文字,是古波斯语使用的主要文字,使用这种楔形文字的文本在波斯波利斯、苏萨、哈马丹、亚美尼亚和苏伊士运河沿岸找到。

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希波战争史》中说:“波斯人比任何其他民族都更喜欢仿效外国人的习惯”

波斯人向其他先进文明进行全方位的学习,可能他们不是最优秀的学生,但他们的开明态度却是后世效仿的典范。

在世界文化遗产波斯古都波利斯宫殿遗址上,人们依然能从表现各民族朝贡景象的浮雕中分辨出亚述人、吕底亚人和爱奥尼亚人等族群的不同着装及各种贡品。

现代伊朗人以波斯人为主,属于白种人。伊朗人总体上鼻梁挺拔,肤色较浅,发色较深,男性体表毛发浓密,女性多为浓眉大眼,比较接近南欧人的体征,而与阿拉伯人还是有区别的。

浮沉千古五洲沧海之《世界诸文明各国家概貌及世系》(第七章)

随着东西方交流日渐频繁和民族融合,现代伊朗逐渐形成了以波斯人为主,多个少数民族为重要组成部分的民族结构。

波斯语属于印欧语系伊朗语族,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总体上经历了古波斯语—中古波斯语—达里波斯语,即现代波斯语三个阶段的变化。

古波斯语是一门名副其实的“死语言”,以楔形文字书写,常以雕刻、穿凿的形式见于波斯帝国时期的遗迹和文物之上。

古波斯帝国国教为琐罗亚斯德教,中国史称“祆教”、“拜火教”,创始人是琐罗亚斯德,约生活在公元前7世纪—公元前6世纪,是古代波斯国家的国教。

今天的世界,生活在中东地区的波斯人、土耳其和库尔德等民族被外界误认为是阿拉伯人,因为阿拉伯人是中东的第一大民族,人口高达三亿,比中东其他民族的总和都要多,因为石油和战乱等原因,他们在各国媒体的露镜率也非常高,因此很多对地理和民族不太了解的人都会误以为中东只有阿拉伯人,不知道从何时开始,阿拉伯人开始代表了整个中东地区。

对于经常被误认为阿拉伯人,很多伊朗的波斯人对此事非常反感,他们并不是反感外界对中东民族的不了解,也不是因为他们对阿拉伯人有敌意,而是因为他们叹息自己的民族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如今却被许多人不了解,甚至被误认为伊朗是阿拉伯国家,在公元前五世纪的时候,波斯大帝居鲁士便建立了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阿契美尼德王朝,而这个被人们称为波斯第一帝国的国家,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严格意义的帝国。

浮沉千古五洲沧海之《世界诸文明各国家概貌及世系》(第七章)

波斯人和阿拉伯人无论是在语言还是习俗和宗教上,都是有着很大区别的,但是这两个民族在过去的历史上曾经相互融合,尤其是在公元七世纪阿拉伯人开始扩张的时候,波斯人无疑成了阿拉伯人的“跳板”,阿拉伯人开始融合和接受波斯文明,将自己粗糙的游牧文明变得十分细腻,变得更加能让外人接受。

因此在阿拔斯王朝的鼎盛阶段,阿拉伯文明无疑成为了先进的代名词,但是不为人知的是,波斯人对阿拉伯文明做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可以说波斯文明就是阿拉伯文明的“母亲”,无论是文化还是建筑,阿拉伯人都吸取了大量的波斯元素。

除了阿拉伯人之外,生活在亚洲的塔吉克人和库尔德人都是波斯文明的传播者,他们在语言和习俗上都和波斯人高度相似,中世纪的萨曼帝国更是将国都建立在了塔吉克人聚集的布哈拉,给这座千年古城留下了无数的波斯诗歌和众多精美绝伦的建筑,但是到了今日,人们早已经忘却了曾经强盛的波斯文明,后世有人说:“萨珊之后无波斯”。

在伊朗学者看来,中国并不是唯一保持五千年年文明史没有中断的国家,伊朗也是一个与中国一样有着同样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而且同样也没有中断。

而且伊朗人认为中国的文明史和古希腊文明一样,存在着很多的神话传说,而他们才是实打实的五千年历史。

浮沉千古五洲沧海之《世界诸文明各国家概貌及世系》(第七章)

最早的文明

大约在公元前4000多年,伊朗地区就诞生了文明,并先后出现了埃兰和米底两个文明高度发达的国家。埃兰虽然被亚述所灭,但是米底最终驱逐了亚述人,统一了伊朗全境。

埃兰文明是伊朗最古老的文明,创造了古老的埃兰文字和语言。

埃兰文化非常发达,有古老的祭祀制度,冶炼技术,手工艺制作,相传马最早就是由埃兰人驯服的。

文明鼎盛时期

公元前6世纪,居鲁士大帝推翻米底王国的统治,建立了横跨亚非欧的波斯帝国,成为第一个真正意义的世界帝国,而波斯文明由此达到鼎盛。

波斯帝国灭亡后,伊朗高原曾一度被希腊化。随着亚历山大的死亡,先后又兴起了塞琉西王国和安息王朝。

公元3世纪,伊朗高原出现了第一个高度中央集权专制的国家-萨珊王朝。

被侵略的历史

公元7世纪,阿拉伯帝国击垮萨珊王朝,波斯开始了伊斯兰化。

伊朗伊斯兰化后,先后经历了许多的王朝,比较有名的有:塞尔柱帝国、萨曼王朝、突厥王朝、蒙古汗国、萨非王朝等。

由于伊朗地区伊斯兰化非常严重,以至于很多外来侵略者反被伊朗本地同化,皈依了伊斯兰教。伊朗虽屡遭侵略,但是他的伊斯兰文明反而更加强大。

浮沉千古五洲沧海之《世界诸文明各国家概貌及世系》(第七章)

公元十八世纪恺加王朝建立,西方加紧了对伊朗的掠夺。俄国占据了格鲁吉亚,在英国的支持下阿富汗独立。同时列强逼迫恺加王朝,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伊朗沦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

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伊朗的伊斯兰教开始了世俗化。在反抗西方侵略和封建专制统治时,礼萨汗·巴列维发动政变,建立巴列维王朝。在美国的支持下,伊朗进入了世俗化国家行列。

1979年,伊斯兰革命爆发后,又进入了政教合一的神权国家时代。

伊朗的历史是比较悠久的,和中国的经历一样,但是伊朗的文明是中断的,因为伊斯兰文明不是古波斯文明,而中华文明虽遭受入侵,但是文明一直被传承下来。伊朗没有中断的是伊斯兰文明史,而不是古波斯文明史。

古代波斯文明

波斯是伊朗在欧洲的古希腊语和拉丁语的旧称译音,也就是说波斯是伊朗的古名。

历史上在西亚、中亚、南亚地区曾建立过多个的帝国,如阿契美尼德王朝、萨珊王朝、萨法维帝国等。极盛疆域东起印度河及葱岭,西临巴尔干半岛与地中海,南抵亚丁湾和红海,北达高加索山脉跟咸海,波斯帝国是第一个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大帝国。

波斯兴起于伊朗高原的西南部,自从公元前600年开始,希腊人把这一地区叫做“波斯”。直到1935年,欧洲人一直使用波斯来称呼这个地区和位于这一地区的古代君主制国家。

波斯人则从萨珊王朝(波斯第三帝国)时期起开始称呼自己的古代君主制国家为埃兰沙赫尔,意为“雅利安人的帝国”。

浮沉千古五洲沧海之《世界诸文明各国家概貌及世系》(第七章)

埃兰和米底时期

(公元前2700年-公元前553年)

埃兰和米底尚未被希腊人称为波斯,但却是波斯地区历史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

埃兰是波斯地区最古老的文化之一,位于今天伊朗的西南部,公元前三千年以前在底格里斯河东岸建国。

埃兰和达罗毗荼人的关系十分密切,以善战的人民著称,在公元前2700年至公元前600年期间屡次被灭及复国,最后于公元前639年被新亚述帝国所灭。

米底(公元前678年~公元前553年)是一个以古波斯地区为中心的王国,领土最大时包括今伊朗全境及土耳其西部。

米底属于印欧语系的雅利安人,也是第一批在伊朗高原地区定落的民族。

亚述帝国曾入侵伊朗高原,试图征服。但是亚述的入侵,促使米底各部落走向联合,从而形成了米底王国。

公元前553年居鲁士大帝起兵叛变,并于公元前550年推翻米底王国对波斯地区的统治。

浮沉千古五洲沧海之《世界诸文明各国家概貌及世系》(第七章)

阿契美尼德王朝

(公元前558年-公元前330年)

阿契美尼德王朝被称为波斯第一帝国。

公元前559年居鲁士大帝统一古波斯部落,建立阿契美尼德王朝。居鲁士大帝并于公元前553年—公元前550年击败了当时统治波斯的米底王国,使波斯成为一个强盛的君主制帝国,公元前547年居鲁士大帝武力入侵征服了当时小亚细亚西部的吕底亚王国,使得阿契美尼德王朝崛起,公元前546—公元前540年,居鲁士大帝向东武力入侵征服了帕提亚、阿利亚、巴克特里亚、德兰吉亚那、格德罗西亚、阿拉霍西亚、马尔基安娜、锡尔河与阿姆河之间的中亚河中地区(索格狄亚那)、乾陀啰、克兰斯米亚等地区。

公元前539年,居鲁士大帝武力入侵征服在美索不达米亚的迦勒底帝国首都巴比伦,终结古巴比伦文明,使得波斯成为当时古代西亚唯一的文明中心,但是不幸在公元前529年出征锡尔河与阿姆河之间中亚河中地区锡尔河谷地的马萨革泰人的战斗中身亡。

居鲁士死时,波斯帝国的东部和东北部疆域已经包括阿姆河两岸的巴克特里亚(中国史书先后称为“大夏”、“吐火罗”)和花剌子模,由居鲁士之弟巴尔迪亚统治。

居鲁士之子冈比西斯登位后,继承父志继续扩张。以后的波斯帝王一再发动对东方塞种人的征伐,把疆界推过阿姆河,到达锡尔河两岸。

浮沉千古五洲沧海之《世界诸文明各国家概貌及世系》(第七章)

波斯帝国将其国土划分为20个郡,各郡每年向中央缴纳一定的贡赋,其中有7个郡在中亚:例如第7省辖兴都库什山脉以南之犍陀罗地区,第12省辖大夏,第16省辖帕提亚、花剌子模及粟特(索格迪亚纳)。波斯帝国最东方的据点在与中国新疆相邻的、中亚地区的费尔干纳盆地,波斯人在该盆地西端建立了居鲁士城。

到了冈比西斯二世时代(公元前529—公元前522年)则最终于公元前525年征服古埃及后王朝。

大流士一世时期,帝国疆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大流士在公元前521年挥军东征印度河平原,纳入阿契美尼德王朝的治下,西面则出兵多瑙河三角洲、色雷斯、马其顿王国、古希腊,但却因马拉松战役(公元前490年)之失利而功败垂成。

其子薛西斯一世后来(公元前480年)再度对希腊用兵,可惜最终未竟全功。

古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是当时世界上版图最大的帝国,也是第一个地跨亚欧非三洲的世界性帝国。

浮沉千古五洲沧海之《世界诸文明各国家概貌及世系》(第七章)

希腊化时期

(公元前330年-公元前141年/公元前129年)

创建于公元前356年的马其顿帝国,在腓力二世不断的把古希腊城邦纳入治下之前,就有了日后对古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武力入侵征服的野心。

公元前338年腓力二世把古希腊城邦彻底纳入其治下之后(除了斯巴达),在公元前336年就武力入侵小亚细亚的当时属于古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领土疆域。

但不幸的是,腓力二世很快在女儿的婚宴上被刺杀,之后亚历山大大帝成功登上王位和镇压反叛,并一如既往地沿袭父亲腓力二世对波斯的武力入侵征服政策。

公元前334年—公元前330年间马其顿帝国亚历山大大帝的五万大军经过格拉尼库斯河战役、米利都围城战、哈利卡纳索斯围城战、伊苏斯战役、泰尔围城战、加沙围城战、高加米拉战役、波斯隘口战役、粟特岩山战役之后,大流士三世被杀,古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灭亡。

领土疆域的大部分成为马其顿帝国的一部分,最远延伸到中亚河中地区的巴克特里亚和印度河流域。

马其顿帝国很快在公元前322—公元前301年的一共八场继业者战争之后就分崩离析。亚历山大大帝的部属将军之一塞琉西一世在公元前312年自立,建立塞琉古王朝,以塞琉西亚和安条克为中心,统治原波斯帝国的东方地区。

浮沉千古五洲沧海之《世界诸文明各国家概貌及世系》(第七章)

这一时期伊朗成为东西方交流的一个枢纽:丝绸之路由此连接锡尔河与阿姆河之间的中亚河中地区(索格狄亚那)和印度,佛教从南亚次大陆的印度孔雀王朝传来,琐罗亚斯德教则西去影响了犹太教。

公元前238年,塞琉古王朝正处于后期,其东部的帕提亚帝国是在公元前238年由来自于里海东岸的游牧部落联盟的成员帕尼人酋长阿尔沙沙克一世建立起的游牧民族军事帝国。

之后不断的扩张领土疆域,在公元前177年—公元前138年的米特里达梯一世时期,帕提亚帝国领土疆域扩张到最大,西到叙利亚段的幼发拉底河以西包括全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东到帕米尔高原以西的阿姆河流域,东南到格德罗西亚,南到波斯湾和阿拉伯海。

公元前250年大夏(巴克特里亚)独立之后,塞琉古王朝东部被大夏所扰,在公元前190年之后,西面又面临罗马的武力征伐,导致不断的衰败,最终在阿尔沙克王朝米特里达梯一世时期丧失了伊朗高原和美索不达米亚的全部领土。

最终塞琉古王朝被罗马于公元前63年彻底灭亡。

浮沉千古五洲沧海之《世界诸文明各国家概貌及世系》(第七章)

阿萨息斯王朝

(公元前247年-公元226年)

阿萨息斯王朝又称安息帝国,发源于今天的伊朗东北当时叫帕提亚人的游牧民族,在米特里达梯一世(公元前177—公元前138年)统治的极盛时期包括今天小亚细亚东部、亚美尼亚、阿塞拜疆、美索不达米亚、叙利亚、伊朗高原、阿富汗、阿姆河以南的大呼罗珊和今印度河以西的巴基斯坦,与古罗马帝国隔幼发拉底河为界,首都泰西封位于美索不达米亚的塞琉西亚附近。

安息与罗马两个帝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同时帕提亚帝国与一世纪之后建立的印度贵霜帝国也是战事频传。

安息帝国的美索不达米亚和都城泰西封分别在公元116年、公元164年—公元165年、公元197年—公元198年屡次被罗马军团攻占而国力衰竭,造成了三世纪初期的诸侯割据。

浮沉千古五洲沧海之《世界诸文明各国家概貌及世系》(第七章)

萨珊波斯

(公元226年—公元642年)

公元224年安息帝国一个地方总督阿尔达希尔一世造反,经过两年的战争,推翻安息帝国并杀死国王,于公元226年正式建立萨珊王朝,首都泰西封。

萨珊波斯因阿尔达希尔一世的祖父而命名,波斯地区自古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这个世界性大帝国之后再次建国并统一,被认为是波斯第二帝国。

依兰沙赫尔这个波斯复兴者也多次与罗马帝国开战,曾在公元260年俘虏过一个罗马皇帝—瓦勒良。

但是依兰沙赫尔所属的美索不达米亚及其底格里斯河畔右岸的都城泰西封也在公元283年、公元297年、公元361年三次被罗马军队攻占。

依兰沙赫尔是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君主制国家,以琐罗亚斯德教为国教,全体人民分为教士、军人、行政官员学者和平民四个等级。

基督教中的天主教一度被迫害,景教则得以发展,另外波斯本土诞生的拜火教(琐罗亚斯德教)和摩尼教在这一时期也得到蓬勃发展,并一度上升到国家意识形态。

由于对东罗马帝国的连年征战,依兰沙赫尔对臣民的税赋加重,同时加强了对宗教的控制,造成暴乱迭起,在公元629年和公元642年,两任皇帝遇刺,同时又受到崛起中的阿拉伯贝都因人游牧帝国军队的攻击,帝国终于崩溃。

帝国在公元632年起始被阿拉伯军队攻击,在公元651年灭亡后,萨珊王朝末代皇帝的儿子俾路斯曾逃到中国唐朝,请求唐高宗出兵抗击阿拉伯人的入侵,帮助波斯人复国,唐朝护送其返回今阿富汗锡斯坦一带于公元661年建立波斯都督府,但到公元663年终为阿拉伯帝国所灭。

此后,古代波斯文明的时代正式结束,进入长达一千多年的“伊斯兰化时期”,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浮沉千古五洲沧海之《世界诸文明各国家概貌及世系》(第七章)

波斯民族

波斯人是伊朗的主体民族,亦称伊朗人,属欧罗巴人种南支地中海类型,使用波斯语,属印欧语系伊朗语族。信仰伊斯兰教,多属什叶派,极少数人信仰拜火教(琐罗亚斯德教)、(祅教),摩尼教和景教。

标准波斯语起源于巴列维地区,使用这种语言的人常称之为法尔西语,有时也称为中古波斯语。

波斯境内其他民族

地中海沿岸的腓尼基人地区被并入波斯帝国之后,腓尼基商人获得了一个巨大的内陆贸易区,同时,在地中海上,在与其商业竞争对手希腊人的斗争中,他们也争取到了波斯的支援。

与腓尼基人一样,亚洲希腊人也成了波斯的子民,不过,是不驯服的子民;而叙利亚的腓尼基人却帮了波斯人的大忙,并得到其青睐。3个叙利亚腓尼基城邦国家阿腊杜斯、提尔和西顿,被授予小型地方自治王国的地位。腓尼基人并不打算背叛波斯人,因而,波斯人不必担心殖民地中的腓尼基城邦会介入叙利亚事务。波斯人并不想把利比亚的腓尼基人和叙利亚的腓尼基人并入他们的帝国,相反在公元前6世纪末叶,他们与迦太基人订立了反希腊协定,当时殖民地中的腓尼基人城邦在迦太基的领导之下组成了一个统一阵线。

浮沉千古五洲沧海之《世界诸文明各国家概貌及世系》(第七章)

犹太人

巴比伦尼亚的犹太人社区是波斯人的天然盟友,因为这些离乡背井的犹太人从未饶恕过曾放逐他们的巴比伦人。他们组成了亲波斯人的少数派,在多数居民均采取不合作态度的巴比伦尼亚,这个少数派对波斯人尤为可贵。

尽管居鲁士二世出于策略的考虑,通过“与巴尔携起手来”,表示他愿意尊重巴比伦人的民族自尊心,但仍然无济于事。

居鲁士二也允许所有希望离开的犹太人返回在犹太国的故园,并重建他们在耶路撒冷的神庙。

在埃克巴塔纳(今称哈马丹)的档案中,可以查到居鲁士二世的敕令,这一敕令继而又受到大流士一世的进一步确认。

阿尔塔薛西斯一世在公元前445年,阿尔塔薛西斯二世在公元前384年,曾允许其巴比伦犹太管家尼希米暂时离开首都苏萨,他负有前往犹太国重新为耶路撒冷城设防的使命。

大流士一世和阿尔塔薛西斯都曾为在他们授权下的犹太人重建耶路撒冷公共工程而批准过预算和建材。

浮沉千古五洲沧海之《世界诸文明各国家概貌及世系》(第七章)

阿拉米人

阿拉米人像犹太人和腓尼基人一样,也从波斯帝国获益不浅。

在亚述统治时期已经开始的阿拉米语言文字的传播,在波斯人治下又获长足发展。

在叙利亚,迦南语(希伯来语)逐渐被阿拉米语所取代,迦南语仅仅是做为礼拜仪式用语继续小范围存在,作为日常用语,它只在地中海西岸地区的腓尼基人殖民世界中运用。

阿拉米语言继续与阿拉米字母同时向东传播,阿拉米字母比楔形文字更方便实用。

与七八个世纪以前的乌加里特人一样,波斯人从苏美尔-阿卡德语库中选择了一些字组成一套字母。

大流士一世在贝希斯敦石崖上用3种文字记录其武功时,用波斯楔形文字刻下了波斯文,同时,又用表达方式既传统又庞杂的苏美尔体楔形文字刻下了埃兰文和阿卡德文译文。

但是,波斯人的楔形文字与乌加里特文遭受了同样的命运,它未能抵抗住由更简洁明了的阿拉米字母组成的字母大潮的冲击,这种字母早在公元前最后一千纪初叶已在腓尼基流行起来。

到公元前330年,绝大多数波斯帝国官方文件都已运用阿拉米语言文字,不过,也许这些字母仍按波斯语发音,即组成一个阿拉米字的字母组合,读起来好象是这个阿拉米字的波斯语译音。

浮沉千古五洲沧海之《世界诸文明各国家概貌及世系》(第七章)

其他民族

尽管米底人桀骛不驯,波斯人还是再次允许他们做了米底-波斯帝国的伙伴,这个帝国比过去的米底帝国辽阔得多,也强盛得多。东北部讲伊朗语的米底民族在帝国亡国之后,坚持了长达3年的抵抗运动,反对马其顿统治者,以此显示他们对波斯帝国的深情厚谊。

东部的游牧民族西徐亚人曾与居鲁士二世为敌,但在被大流士一世征服之后,似乎也很忠实于帝国。

当公元前480年薛西斯在欧洲的希腊城邦作战时,由西徐亚人据守战略要地。

公元前330-公元前328年,西徐亚人还支援过农居的邻邦反抗亚历山大大帝。

不过,在被波斯帝国征服的民族中,有3个民族表现出与波斯统治势不两立,即巴比伦人、埃及人和亚洲希腊人。

在公元前522年巴比伦人进行了起义。

公元前484年,巴比伦人再度起义,波斯人毫不手软地将起义镇压下去,从此以后,直到他们最终被亚历山大解放时为止,巴比伦人一蹶不振。

巴比伦是波斯帝国的粮仓和工厂,也是帝国内陆交通网上的枢纽。

占领埃及不啻是波斯帝国的一大负担,正如它曾成为亚述人的负担一样。埃及距离法尔斯比离亚述更远,在反抗其大陆上的亚洲主人时,它可以接受来自海上的希腊人的增援。虽

埃及在公元前522年一败涂地,在大流士一世统治末期再度揭竿而起,公元前464-公元前455年,公元前404或公元395-公元前343年,他们曾两度取得独立。

当埃及再度被波斯人征服时,距波斯帝国自身的倾覆已仅仅只有十几年时间了。

浮沉千古五洲沧海之《世界诸文明各国家概貌及世系》(第七章)

波斯帝国的宗教宽容政策

波斯帝国是短命的世界性大帝国,但是它的宗教宽容政策产生了历久不衰的效果。

波斯帝王们的宗教自由化、政治自由化政策使波斯政权与叙利亚各民族的关系融洽起来。叙利亚各民族曾顽强不屈地先后反对过亚述和巴比伦的征服者。

在腓尼基人、撒马利亚人和犹太人眼中,波斯人简直就是大救星。

波斯文明语言

腓尼基人将迦南人使用的22个符号,转变成便利书写学习的表音字母,西传后成为希腊字母,拉丁字母等欧洲各国字母的共同基础,为其文化上最突出的贡献。

世界文学史上的波斯文学,是指以波斯语(即达里语)创作的文学。9世纪初,波斯东北部霍拉桑地区最早出现波斯语文学作品。此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以波斯为中心,在高加索和中亚地区,阿富汗、印度北部以及地中海东岸都有著名的波斯语诗人和作家。

公元3世纪以前,在伊朗西南部通用的是古波斯语(楔形文字),在伊朗西部克尔曼沙阿附近山上雕刻的关于皇帝大流士(公元前521年~公元前48年5在位)业绩的文字就是古波斯语;在伊朗东北部通行的是阿维斯陀语,拜火教经书《阿维斯陀》中,已经有了萌芽状态的诗歌。波斯安息王朝建立以后(公元250年以后),在伊朗通行的是中古波斯语,即巴列维语(北巴列维语)。

浮沉千古五洲沧海之《世界诸文明各国家概貌及世系》(第七章)

萨珊王朝时期通行的是萨珊巴列维语(南巴列维语)。

萨珊巴列维语有丰富的文献资料保留下来。其中有许多宗教、地理、历史和文学著作。中世纪波斯语文学鼎盛时期许多作品的雏型都可以追溯到早期巴列维语文学。

比如已经失传的巴列维语《列王纪》,就是10世纪菲尔多西创作的史诗《王书》的基本素材。《一千零一夜》也是渊源于巴列维语故事集《一千个故事》。

波斯艺术

在艺术方面,波斯帝国留下了宝贵遗产。

帝国古波斯帝国宫城遗址从各被征服民族那里征调劳动者和建筑材料,用以兴建宫室,装点都城。波斯的建筑融合埃及、巴比伦、古希腊各民族的艺术成就,构成自己独特的雄伟壮丽的风格。

大流士一世的新都波斯波利斯的宫殿建筑在巨石垒成的高台上,有大王听政的殿堂和百柱大厅,柱高7.62米,以圣牛、角狮和人面形为柱头(见彩图波斯波利斯王宫谒见大厅)。 高台阶陛侧面的壁上浮雕万人不死军、廷臣和各被征服民族进奉贡物的行列。苏萨的宫殿遗址有彩色釉砖的墙壁,上面描绘大王的侍卫和各种野兽。这一切都旨在表现帝国的伟大和大王的尊严。金属细工在波斯也是一种高度发达的工艺,艺术家们以槌压的方法制成各种异兽形金片装饰宫殿的大门和用具。

浮沉千古五洲沧海之《世界诸文明各国家概貌及世系》(第七章)

波斯神话

在考古文化史上,古波斯属于美索不达米亚文化地域,也就是今天的西亚文化地域。考古学者的研究证明,远古时期,古老的波斯人和雅利安人原来同属印欧语系中的一个分支,他们的居住地在今天的南俄罗斯草原以及伏尔加河东部地区,因为草原特殊的地理自然环境,他们依靠游牧来维持生活。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渐渐分化成波斯——雅利安人和印度——雅利安人,这种分化直接影响到民族宗教和神话传统的形成。

公元前2000年,古波斯人逐渐摆脱游牧部落的生活方式,并产生了早期的宗教活动。在当时的宗教活动中,最为古波斯人所敬重的是一种古老而神秘的祭祀仪式,这种祭祀仪式实质上是一种原始的自然崇拜。

在大自然的灾害面前,古波斯人感到无所适从,不仅没有办法应对,而且产生了深深的恐惧。这使古波斯人非常迫切地需要一种信仰来消灭他们的内心恐惧,于是波斯神话中最古老的保护神产生了。

因为古波斯人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灾难和恩赐都由天上的神明来掌管,如果他们找到了合适的保护神,并且不断地向他供奉祭品以及虔诚地祷告卞可以免除一切灾害,过上无忧无虑的生活。

在保护神产生后,一些关于保护神的传说也开始出现了,古波斯人把关于保护神的各种传说的以口头形式渐渐传播到各地。

当神的传说以口头形式在各地传播开后,这种原始的传播形式很快就由于文字的出现而被打破。

浮沉千古五洲沧海之《世界诸文明各国家概貌及世系》(第七章)

文字的出现让古波斯人找到了另外一种记载神明传说的方法。

同时随着原始文明的发展,他们将一些神明形象刻在了各种器物上面,或者以原始的绘画形式将神的故事绘在岩壁上,甚至用简单的方法将神的形象塑出来,供奉在殿堂中。古波斯人不论遇到自然灾害不是丰收之年,都归结于保护神的作用,他们认为在凡人不可抵达的神界,自有神明将人类世界主宰,也自有神明造化着世间的万事万物。正是在这种观念的驱动下,更多被崇拜的神明降临在古波斯人的生活中,波斯神话的体系逐渐地完整起来。

公元前六世纪,波斯人琐罗亚斯德创立了琐罗亚斯德教,其教义提出了一神论和二元论。琐罗亚斯德教所遵奉的惟一的神是伟大的善神阿胡拉·玛兹达,他的敌人是亚神安格拉·曼纽,善神与恶神之间永远进行着斗争。

在波斯历史上,随着琐罗亚斯德教的产生和成熟,善与恶之间的争斗变得愈发激烈,因为琐罗亚斯德教崇尚的是二元论,它的教义是将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划分为对立的二元,包括善良与邪恶,光明与黑暗,所以在波斯神话中才有了代表着光明和正义的至高善神阿胡拉与至高恶神安格拉之间的战争,他们之间的战争持续了整整三千年,在这场战争中,至高善神阿胡拉·玛兹达创造了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并最终击败了至高恶神安格拉·曼纽。

至高善神阿胡拉·玛兹达所创造的世界上第一个人——原始人凯尤莫尔滋在他的协助下,建立了举世闻名的波斯王国,并且成为第一任国王。

居鲁士二世是个宽大和被崇敬的君主,并且被古波斯人称为他们的父亲(后来的亲子关系测试表明他是他们“所有”人的父亲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

浮沉千古五洲沧海之《世界诸文明各国家概貌及世系》(第七章)

波斯风俗

古波斯人不供养神像,不修建神殿,不设立祭坛,习惯到最高山峰向神、日、月、大地、火、水、风祭拜。

奉献祭品的人把他即将屠宰的牲畜牵到一个洁净的场所,就在那里呼叫他要向之奉献祭品的那个神的名字。习惯上这个人要在头巾上戴一个大概是桃金娘的花环。奉献祭品的人不允许只给自己祈求福祉,他要为国王,为全体波斯人的幸福祷告,因为他自己必然就在全体波斯人当中了。随后他把屠宰的牲畜肉切成碎块,而在把它们煮熟之后便把它们全部放到他能够找到的最新鲜柔软的草上面,特别是车轴草。

这一切办理停妥之后,便有一个祭司前来歌唱一首赞美诗,这首赞美诗据波斯人说,是详述诸神的源流的。除非有一个祭司在场,否则任何奏献祭品的行为都是不合法的。过了一会儿之后,奉献者就可以把当作祭品的肉带走,随他怎样处理都可以了。

在一年的各天当中,他们最着重庆祝的是每个人的生日。他们认为在这一天吃的饭应当比其他的日子更要丰盛些。

比较有钱的波斯人要在炉灶里烧烤整个的牛、马、骆驼或驴作为食品,较穷的人们则用较小的牲畜来替代。他们的正菜不多,却在正菜之后有许多点心之类的东西,而且这类点心又不是一次上来的。他们非常喜欢酒并且有很大的酒量。

此外,他们通常都是在饮酒正酣的时候才谈论最重大的事件的。而在第二天当他们酒醒的时候,他们聚议所在的那家的主人便把前夜所作的决定在他们面前提出来;如果这个决定仍得到同意,他们就采用这个决定;如果不同意,就把这个决定放到一旁。但他们在清醒的时候谈的事情,却总是在酒酣时才重新加以考虑的。

浮沉千古五洲沧海之《世界诸文明各国家概貌及世系》(第七章)

如果他们在街上相遇的话,从下面的标志人们可以知道相遇的两个人的身分是相等的。即如果是身分相等的人,刚开始他们并不讲话,而是互相吻对方的嘴唇。如果其中的一人比另一人身分稍低,则是吻面颊:如果二人的身分相差很大,则一方就要俯拜在另一方的面前。他们最尊重离他们最近的民族,认为这个民族仅次于他们自己,离得稍远的则尊重的程度也就差些,余此类推;离得越远,尊重的程度也就越差。

这种看法的理由是,他们认为他们自己在一切方面比所有其他的人都要优越得多,认为其他的人住得离他们越近,也就越发优越。因此住得离他们最远的,也就一定是人类中最差的了。

子嗣繁多,在他们眼中看来乃是男性的仅次于勇武的一项最大美德。每年国王都把礼物送给子嗣最多的那个人。因为他们认为人多就是力量。他们的儿子在五岁到二十岁之间受到教育,他们教给他们的儿子的只有三件事情:骑马、射箭和说老实话。孩子在五岁之前不能见到自己的父亲,而是要和母亲生活在一起。这样做的原因是由于一旦这孩子不能养大,父亲不致受到亡子的痛苦。

在法制方面,国王不能由于某人只犯了一个错误而把他处死,而任何一个波斯人也不能用无法治愈的刑罚来惩罚自己仆人的仅有的罪过。但如果在计算一下之后而看到犯罪者的过错多于和大于他所做的好事情的时候,则主人是可以严厉惩罚他以泄愤的。

凡是他们认为不能做的事情,他们是绝对不许讲的。他们还认为说谎是世界上最不光彩的事情,其次就是负债了;他们对负债之所以抱着这种看法,有其他多种的理由,特别是因为负债的人不得不说些谎话。他们对河是非常尊重的。

浮沉千古五洲沧海之《世界诸文明各国家概貌及世系》(第七章)

古代波斯帝国国家制度

(一)实行中央集权

全国划分20个省

总督,驻军统帅直接受命于君主

制定各省每年的贡额

货币和度量衡标准化

(二)采用怀柔政策:省以下因地制宜,被征服者只要接受其统治,可保留自己的风俗习惯与法律

在埃及保留原有行政机构,以传统法老姿态出现

在巴勒斯坦重建圣殿,指派以色列长老负责秩序

在两河流域重建巴比伦神庙,维持大祭司的地位

(三)高效率的交通系统

修复尼罗河到红海间的古老运河

创建“皇道”(驰道)和驿站制度,便于统治与作为不同文化间交流的桥梁

(四)创建海军及邮递制度

浮沉千古五洲沧海之《世界诸文明各国家概貌及世系》(第七章)

波斯第一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世系

波斯第一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共传国十二代君主,享国二百二十年。

泰斯帕斯,阿契美尼斯之子
居鲁士一世,泰斯帕斯之子
冈比西斯一世,居鲁士一世之子
居鲁士(大帝),冈比西斯一世之子,约公元前550年----公元前530年在位
冈比西斯二世,居鲁士大帝之子,公元前529年----公元前522年在位
高墨达,据称是居鲁士大帝之子,公元前522年 在位(可能是篡位者)
大流士一世, 公元前521年----公元前486年 在位
薛西斯一世, 大流士一世之子,公元前485年----公元前465年在位
达薛西一世,薛西斯一世之子,公元前465年----公元前424年在位
薛西斯二世,阿达薛西一世之子,公元前424年----公元前423年在位
大流士二世,薛西斯二世,公元前423年----公元前405年在位
阿达薛西二世,大流士二世之子,公元前404年-前359年在位


阿达薛西三世,阿达薛西二世之子,公元前358年----公元前338年在位
阿尔塞斯,阿达薛西三世之子,公元前338年---公元前336年在位
大流士三世,大流士二世之曾孙, 公元前336年----公元前330年在位

浮沉千古五洲沧海之《世界诸文明各国家概貌及世系》(第七章)

波斯第二帝国(萨珊帝国)世系

波斯第二帝国(萨珊帝国)传国大约三十代君主,享国四百二十七年

阿尔达希尔一世 公元224年----公元241年

沙普尔一世 公元241年----公元272年

霍尔米兹德一世 公元 272年----公元273年

巴赫拉姆一世 公元273年----公元276年

巴赫拉姆二世 公元276年----公元293年

巴赫拉姆三世 公元293年

纳塞赫 公元293年----公元302年

霍尔米兹德二世 公元302年----公元310年

沙普尔二世 公元310年----公元379年

阿尔达希尔二世 公元379年----公元383年

沙普尔三世 公元383年----公元388年

巴赫拉姆四世 公元388年----公元399年

雅兹底格德一世 公元399年----公元420年

巴赫拉姆五世 公元420年----公元438年

浮沉千古五洲沧海之《世界诸文明各国家概貌及世系》(第七章)

雅兹底格德二世 公元438年----公元457年

霍尔米兹德三世 公元457年----公元459年

卑路斯一世 公元457年----公元484年

巴拉什 公元484年----公元488年

卡瓦德一世 公元488年----公元531年

扎马斯普 公元496年----公元498年

科斯洛埃斯一世 公元531年----公元579年

霍尔米兹德四世 公元579年----公元590年

科斯洛埃斯二世 公元590年----公元628年

巴赫拉姆•楚宾 公元590年----公元591年

霍尔米兹德五世 公元593年

卡瓦德二世 公元628年

阿尔达希尔三世 公元628年----公元630年

卑路斯二世 公元630年----公元631年

霍尔米兹德六世(或五世) 公元631年----公元632年

雅兹底格德( 伊嗣俟)三世 公元632年----公元651年

浮沉千古五洲沧海之《世界诸文明各国家概貌及世系》(第七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