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量出现了,地价还远吗?

昨天说行情无聊,结果今天更无聊:三大股指都阴跌了一些,量能萎缩到了3178亿,创今年春节以来的新低。北上资金今天倒是继续净流入,但金额也不大,影响很小,就好比往大海里面扔石头,激不起半点波澜。

技术上看,三大股指全都进入弱势窄幅震荡的状态,尤其是创业板指突然的萎靡大伤士气。原期待创业板能够率先突破,引发指数间的共振,从而带动整体市场向上,没料到共振效应确实发生了,只不过是创业板指被大盘带进了横盘节奏......


地量出现了,地价还远吗?


从近3年的情况来看,大盘3000点以下时,两市单天成交总额基本都在4000亿以下,只有当一个时期平均量能水平超过4000亿时,大盘才能稳定在3000点的上方。

近10个交易日两市平均成交额只有3561亿,也就说如果没有足够的外力支持,仅凭市场当前的自身力量,是很难回到3000点的,不过考虑到市场下方仍具有一定的年线支撑,预计横盘整理是短期内的主趋势。


地量出现了,地价还远吗?


量能如何才能回升呢?靠机构还是靠政策?

事实上,A股市场并不缺钱,缺的只是方向,缺的是一个大家都比较认同的逻辑。

我们可以回顾今年一季度和8月份这两波行情,行情启动前市场也都是处于严重缺量的状态(单天平均成交额都不足4000亿),但只要逻辑出现了,量能都得到了快速放大,一季度单天最大成交额有破万亿的,而8月份最大单天成交额也有近8000亿。

换句话说,行情有没有,要先看能否确认逻辑,再看这个逻辑能否经得起量能的检验。假如大家发现市场貌似出现了一个方向,那就要继续观察后续量能情况,如果量能不能扩大,就是徒劳。

比如说前几天科技股降温的时候,周期股突然就大涨了两天,大家那几天也可以从各媒体上看到周期股复苏的呼声,但结果呢?量能不升反降,证明逻辑不成立,大涨后迎来补跌。

老K上周也说过,目前能期待的是龙头股经过业绩检验后的二次分化逻辑,在此之前,行情难有进展,12月份有点难。

目前的操作也没啥好多说的,前几天说过很多次,大家可以再去翻翻。

总而言之,短线机会比较小,盈利空间不大而且容易误操,可以小仓位找节奏“买跌卖涨”,最好的还是坐壁观望,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最后说说邮储银行IPO的事。

邮储银行今天进行了IPO申购,申购结果目前尚未公布,老K认为,虽然很多人都担心邮储银行首发日会破发,表示不愿意申购,但从散户历来的尿性来看,应该还是能够打满的。

而且为了保证上市后股价的稳定性,发行方和承销方也是花足了心思:本次IPO引入了“绿鞋机制”。

“绿鞋机制”原理很简单:承销商向特定投资者额外多募集了一部分资金,在一个月时间内,如果破发了,承销商就用这笔钱从二级市场上买入股票,再把买入的股票给这些特定投资者;如果没有破发,那么上市公司就额外发行股份,把这部分额外发行的股票给这些特定投资者。

比如这次邮储银行,发行规模约51.72亿股,发行价格为5.50元/股,此外有15%的超额配售选择权,差不多有7.76亿股。

承销商事先拿到了超额配售的43亿(5.55*7.77亿),如果破发了,承销商就用这笔钱从公开发行51.72亿股中买下7.76亿股,再把这部分股份给参与超额配售的投资者;如果没破发,邮储银行再发行7.76亿股,承销商把这43亿给邮储银行,把这部分股份给参与超额配售投资者。

有了这个机制,最有利的就是承销商:前面 51.72亿股的承销费用是稳赚的,如果破发了,可以赚后面7.76亿股的差价,如果没破发,也能赚7.76亿股额外的承销费用。

对于上市公司来说,不破发最有利:没破发可以多发行股份,多募集43亿资金;当然了,破发了没啥影响,之前募集到的资金已经到手。

但对于参与打新的投资者来说,不破发能赚钱,破发了就要亏钱了......


地量出现了,地价还远吗?


所以,引用这个机制后,不破发对于三者而言是“三赢”,破发了对于邮储银行和承销商也不亏,倒霉的只会是参与打新的投资者。当然了,从最大利益角度来看,不破发对于上市公司和承销商是最有利的。

历史上农业银行、工商银行、光大银行上市时都采取了绿鞋机制,而且上市一个月内都有着还不错的表现(平均股价涨幅超过10%),所以本次邮储银行上市首日破发的可能性不大,如果真破发了,可能还会是入场的机会。(有43亿的稳定买入资金)

所以,打新打中了是可以放心缴款的,首发当天有高开或者盘中冲高的时候,及时抛掉就行了,亏钱可能性不大。就说刚刚上市首日破发的浙商银行,也只是首发当天最低价破发,收盘是赚的,而且盘中最高涨幅超过了10%。

说了这么多,老K想说的是:量能这么低了,还搞个“巨无霸”来吸血,还让不让人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