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定位新拐點,碧桂園下一個目標——成為一家科技公司

在近期的碧桂園2019年中期業績發佈會上,碧桂園總裁莫斌對在場的人表達了自己對公司的信心,表示若自己有錢就會增持。而他的信心支撐,來源莫過於就是碧桂園表現亮眼的業績。在碧桂園的此期中報中,可以看到亮點頗多,主營業務表現優秀,有穩健的財務,豐厚的派息,有多項指標都立在行業前幾名。

地產行業在去年,由萬科的一聲“活下去”引爆了整個行業的討論,在過去一年,因為經濟下行壓力增大,地產行業降溫,但是頭部的房企在這種環境下,仍然展示了充足的韌性和高成長性,以碧桂園為例,更是在培育新的業務增長點,成為行業風向標。

碧桂園將自己定位為“高科技綜合性企業”,從地產主業到農業、科技等多個領域,這幾個看似關聯不大的產業互相緊緊圍繞著地產主業,從而共同挖掘新市場和新動能,尋找切入科技創新產業的最佳角度。

在房地產市場調控思路不變的背景之下,地產行業盈利的空間也變得逐漸有限,但是作為頭部房企的碧桂園仍然將自己的資金籌措與運營管理能力繼續增強,在這背景下還保持了業績高增長的態勢。

截止到2019年6月,碧桂園營收為2020.1億元,同比增長53.2%,淨利潤為230.6億元,同比增長41.3%。

這是首次,碧桂園的半年報營收業績突破2000億元,已接近2017年全年營收2269億元,亦超過了萬科同期1393.2億元營收。碧桂園自從上市以來,這已經是連續第12年將淨借貸比率保持在70%以下,而且,這是2016、2017、2018年後,碧桂園再一次實現正淨經營性現金流。這意味著,當期碧桂園就可實現自身的造血,可以將現金流在企業內部進行良性循環,這是市場上個別運營能力極強的企業才能做到的。

在去年一整年,市場持續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增大,中國的頭部房企在此背景下,仍然頂住了壓力,呈現了高成長性,呈現強者更強,弱者更弱的局勢。原因有幾個,其中一方面是提高了銷售集中度,同時有對業績有了集中度的提升。另外,頭部房企在前兩年行業高景氣週期積累了大量優質可結轉資源進行了集中確認收入,盈利能力得到改善。

所以,就此看來,碧桂園憑著自己的規模優勢取的不錯業績也算是意料當中。而且充裕的現金流、餘額與強大的融資能力,讓碧桂園擁有了進可攻退可守的能力。

對於未來的發展方向,碧桂園也對此有著深刻的認識,碧桂園的創始人楊國強就表示到“我的職業生涯歷經數次地產行業週期,我認為波動才是這個行業的常態。此外,中國城鎮化是一股不可逆的時代大潮,地產市場未來規模將仍然龐大。”

故此,在百強房企們都將投資重心轉移並對二線城市傾斜時,碧桂園仍然堅守著自己的三四線戰場,而且力求一至五線城市的均衡佈局與發展。

在自己的中期業績發佈會上,碧桂園集團常務副總裁程光煜表示到,“一個合理的市場佈局,能讓我們更充分地利用市場空間,更有效地分散市場風險。”

在楊國強看來,三四線城市的房地產市場仍然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因為伴隨著農民工的工資提升,他們有了居住改善需求後亦不會選擇在高房價的大城市購房,也不會選擇在缺乏醫療與基礎教育配套的農村進行定居,所以在三四線城市,有學校、有醫療等配套,而且房價在萬元以下的城鎮就成為了他們最好的選擇。

隨著地產行業從高速增長模式向平穩模式切換,再加上頭部企業們的規模都在不斷擴大,所以這些頭部房企們都在尋求著多元化的路進行業務轉型。恆大投身汽車,萬科從娛樂業到健康產業的嘗試,而碧桂園則瞄準新農村的機會,定位建築機器人。

在30年裡的對新型城鎮化的建設經驗當中,碧桂園深刻知道建築機器人的強烈市場需求。在2017年開始,碧桂園就已經計劃研發人工智能建築機器人並且研發成功。在2019年上半年更是有20多種機器人已參與到了建築工作當中,包括鋁膜安裝機器人、噴塗機器人與地磚鋪設機器人等等。這些機器人擁有更高的效率,更安全的保障。

目前,碧桂園旗下子公司廣東博智林機器人有限公司已經遞交專利申請近500項。目前有30多種機器人正處於研發階段,更有9款已經投入了工地測試。將為碧桂園2000多個項目、超過400萬的業主做好服務。

除了機器人,碧桂園在傳統農業也投入了研發的高科技力量。除了帶動農民進行增收之外,碧桂園還建立起了自己的農業產業鏈,旗下的海南潤達基地,通過現代科學技術產出的西瓜等高品質農產品都已進入到碧桂園社區零售超市進行銷售。

從長遠來看轉型,“高科技綜合性企業”將是碧桂園突破自身瓶頸,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地產主業、機器人與現代農業這三駕馬車,將一起協同發展,成為碧桂園下一個增長紅利與提高自身競爭力的拐點。

正如著名經濟學家宋清輝所說,“碧桂園圍繞地產主業多元佈局、協同發展的戰略邏輯是完全對的。成為一家高科技綜合性企業,通過科技創新引領行業發展,不但是對零傷亡和安全的極致追求,也是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的有力舉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