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十大名將,龐涓墊底

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國歷史上繼春秋時期之後的大變革時期。經過春秋時期各諸侯國曠日之久的爭霸戰爭,從春秋初期的一百四十多家諸侯,經過三百多年的兼併,到戰國初期就只剩下了二十餘家。三家分晉後,齊、楚、秦、燕、趙、魏、韓,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除實力較強的七雄外,周王朝境內還存在著實力遠不及戰國七雄的宋、衛等國。只能在它們的夾縫中生存,最終為七雄所滅。周王室名義上為天下共主,實際上已形同滅亡。諸侯國互相攻伐,戰爭不斷,直至秦始皇滅六國,一統天下。

一、吳起

吳起(公元前440年-前381年),姜姓,吳氏,名起,衛國左氏(今山東曹縣)人。 戰國初期軍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一生歷仕魯、魏、楚三國,通曉兵家、法家、儒家三家思想,在內政軍事上都有極高的成就。在楚國時,輔佐楚悼王主持變法。周安王二十一年(公元前381年),因變法得罪守舊貴族,慘遭殺害。著作有《吳子兵法》,傳於世,與兵聖孫武並稱"孫吳"。唐肅宗時,位列武成王廟內,成為武廟十哲之一。宋徽宗時,追封廣宗伯,成為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戰國十大名將,龐涓墊底

吳起

二、白起

出自羋姓。楚國白公勝後裔,唐代許多白氏墓誌銘詳言,其祖先是楚平王孫白公勝。《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白乙丙之說已考證為以誤而錯。中國戰國時代軍事家、秦國名將,兵家代表人物。白起善於用兵,與來自楚國的秦宣太后異父同母的長弟-穰侯魏冉的關係很好。白起在秦昭王時征戰六國,為秦國統一六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曾在伊闋之戰大破魏韓聯軍,攻陷楚國國都郢城,長平之戰重創趙國主力,功勳赫赫。白起擔任秦國將領30多年,攻城70餘座,殲滅近百萬敵軍,被封為武安君。白起是繼中國歷史上自孫武、吳起之後又一個傑出的軍事家、統帥,《千字文》將他與廉頗、李牧、王翦並稱為戰國四大名將,位列戰國四大名將之首。

戰國十大名將,龐涓墊底

武安君 白起

三、孫臏

孫臏(生卒年不詳),其本名孫伯靈(山東孫氏族譜可查),是中國戰國時期軍事家,華夏族。出生於阿、鄄之間(今山東省菏澤市鄄城縣北),是孫武的後代。孫臏曾與龐涓為同窗,因受龐涓迫害遭受臏刑,身體殘疾,後在齊國使者的幫助下投奔齊國,被齊威王任命為軍師,輔佐齊國大將田忌兩次擊敗龐涓,取得了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的勝利,奠定了齊國的霸業。唐德宗時將孫臏等歷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著的名將供奉於武成王廟內,被稱為武成王廟六十四將。宋徽宗時追尊孫臏為武清伯,位列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戰國十大名將,龐涓墊底

四、王翦

王翦(生卒年不詳),頻陽東鄉(今陝西富平東北)人,戰國時期秦國名將、傑出的軍事家。少時喜歡軍事,隨侍秦王嬴政。率軍攻破趙國都城邯鄲,掃平三晉地區。統兵六十萬大敗項燕,消滅楚國 。聯同兒子王賁,成為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最大功臣。憑藉傑出的軍事指揮才能,與白起、李牧、廉頗並稱"戰國四大名將"。

戰國十大名將,龐涓墊底

王翦

司馬遷《史記》認為:王翦作為秦國將領,平定六國,功績卓著,被秦始皇尊為太師。可惜,不能輔佐秦始皇建立德政,鞏固國家根基。和白起比較,可謂"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五、李牧

李牧(?-公元前229年),嬴姓,李氏,名牧,戰國時期趙國柏仁(今河北省邢臺市隆堯縣)人,戰國時期的趙國名將、軍事家,與白起、王翦、廉頗並稱"戰國四大名將"。 戰國末期,李牧是趙國賴以支撐危局的唯一良將,素有"李牧死,趙國亡"之稱。李牧生平事蹟大致可劃分為兩個階段,先是在趙國北部邊境,抗擊匈奴;後以抵禦秦國為主 ,因在宜安之戰重創秦軍,得到武安君的封號。公元前229年,趙王遷中了秦國的離間計,聽信讒言奪取了李牧的兵權,不久後將李牧殺害。李牧是戰國末年東方六國最傑出的將領。 深得士兵和人民的愛戴,有著崇高的威望。在一系列的作戰中,他屢次重創敵軍而未嘗敗,顯示了高超的軍事指揮藝術。尤其是趙破匈奴之戰和肥之戰,前者是中國戰爭史中以步兵大兵團全殲騎兵大兵團的典型戰例,後者則是圍殲戰的範例。他的無辜被害,使趙國自毀長城,令後人無不扼腕嘆恨。

戰國十大名將,龐涓墊底

六、田單

田單(生卒年不詳),媯姓,田氏,名單,戰國時期齊國名將。是田齊宗室遠房的親屬,早先任齊都臨淄的市掾。燕國將領樂毅率軍攻下齊國七十多座城池,僅剩莒和即墨兩座孤城。齊國危亡之際,田單堅守即墨,先以反間計使燕軍換主帥,後以火牛陣擊破燕軍,殺死燕軍主帥騎劫,收復七十餘城,因功被任為相國,受封安平君,後來到趙國為將。受封都平君。
經典戰役:即墨之戰——火牛陣大破燕軍。

戰國十大名將,龐涓墊底

田單

七、樂毅

樂毅(yuè yì),生卒年不詳,子姓,樂氏,名毅,字永霸。中山靈壽人,戰國後期傑出的軍事家,魏將樂羊後裔,拜燕上將軍,受封昌國君,輔佐燕昭王振興燕國。公元前284年,他統帥燕國等五國聯軍攻打齊國,連下70餘城,創造了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報了強齊伐燕之仇。後因受燕惠王猜忌,投奔趙國,被封於觀津,號為望諸君。

戰國十大名將,龐涓墊底

樂毅

八、廉頗

廉頗(生卒年不詳),嬴姓,廉氏,名頗,一說字洪野 ,中山苦陘(今河北定州市邢邑鎮)人。 戰國末期趙國名將,與白起、王翦、李牧並稱"戰國四大名將"。

周赧王三十二年(公元前283年),率兵討伐齊國,取得大勝,奪取了陽晉,封為上卿。勇猛果敢,屢立戰功,聞名於諸侯。長平之戰前期,採固守的方式,成功抵禦了秦軍進攻。後為趙括所取代,致使長平之戰慘敗。九年後,擊退燕國入侵,斬殺燕軍主帥慄腹,進軍包圍燕都三月,令對方割五城求和,拜為相國,封為信平君。趙悼襄王即位後,鬱郁不得志,先後出奔魏國大梁,老死於楚地,入葬於壽春(今安徽省淮南市壽縣八公山鄉郝圩村)

唐德宗時,名列武成王廟六十四將。宋徽宗時,追贈臨城伯,位列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戰國十大名將,龐涓墊底

廉頗像

九、趙奢

趙奢(生卒年不詳),嬴姓趙氏,名奢,趙國邯鄲人(今河北邯鄲),戰國後期趙國名將,戰國時代東方六國八名將之一,簡曰馬氏。主要生活在趙武靈王(前324-前299年)到趙孝成王(前265-前245年)時期,享年約60餘歲。後埋在邯鄲市區西北十五公里處的紫山地區。

據《戰國策·趙策》記載,趙奢曾對平原君趙勝提過自己曾經亡命入燕 ,得到燕王信任,被任命為上谷守。經典戰役:閼與之戰——出奇制勝,打贏了一場原本無法取勝的戰爭。

戰國十大名將,龐涓墊底

趙奢

十、龐涓

龐涓(?-前341年),戰國初期魏國名將。相傳與孫臏同拜於隱士鬼谷子門下,因嫉妒孫臏的才能,恐其賢於己,因而設計把他的膝蓋骨颳去。

魏惠王二十八年(前342年),魏國進攻韓國,次年齊救韓,採用孫臏策略,直趨魏都大梁,旋即退兵,誘使龐涓兼程追擊,在馬陵(今河南範縣西南)中伏大敗,涓智窮,大嘆"遂叫豎子成名",自刎而死(一說被亂箭射死),史稱馬陵之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