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的孫臏爲何中了龐涓的圈套致死!以下幾點!

孫臏是戰國時期有名的軍事家,由他操作謀劃的“圍魏救趙”之役,打敗了由龐涓統領的當時天下最驍勇的魏國軍隊,解救了趙國,是戰國時期最有名的戰例之一,被列入三十六計之中,這就是著名的桂陵之戰。後來,孫臏又用“增兵減灶”之計麻痺了龐涓,終於將魏國精銳部隊全部消滅,龐涓也因此殞命。據說,孫臏本名叫做孫賓,因為受了臏刑而被後人稱之為孫臏。因為如此,他不能自己駕車衝鋒陷陣,只能是協助主將田忌當一個軍師。田忌賽馬的故事家喻戶曉,和那個時期齊國的軍隊作戰一樣,前面站著的是田忌,內在的“大腦”卻是孫臏。孫臏著有兵法一部,是當之無愧的軍事謀略家。然而,軍事謀略超人一籌的孫臏,為什麼沒有識破龐涓的陰謀而最終受到了臏刑呢?

聰明的孫臏為何中了龐涓的圈套致死!以下幾點!

孫臏是齊國人,出生在阿城和鄄城這一帶,他是春秋時期著名軍事家孫武的後代子孫。年輕的時候,他曾經和龐涓一道求學,師從鬼谷子學習兵法。龐涓未等學業完成,就走出師門回到魏國,當上了魏國的將軍。但是他知道,自己的才能比不上孫臏,就秘密地把孫臏找來。因為在求學時候,兩人曾經有約定,不管誰先得到了官位,就要向國君推薦另一人為官。孫臏不知龐涓心理的陰暗,果然來到魏國。龐涓害怕孫臏比自己賢能,內心非常忌恨孫臏,他設計廢掉了孫臏的兩條腿(臏刑),並且在他的臉上刺上了字(黥刑),認為這樣孫臏就會羞於見人而不會出頭露面。

受了刑的孫臏這時候才醒悟過來,這是龐涓嫉妒自己的才能!齊國的使臣來到魏國的都城大梁,孫臏秘密地見了這個使臣,對他進行遊說。齊國的使臣認為他的確是個難得的人才,就偷偷地用車把他載回齊國。到了齊國,孫臏並沒有直接到國君齊威王那裡,而是住進了將軍田忌的府邸。齊國貴族之間有賽馬賭博的習俗,並且賭注很大,田忌在和齊威王賽馬時,總是會輸,因為王室之中有齊國最好的馬。孫臏卻發現,他們的馬腳力實際上差不多,說有辦法讓田忌贏,於是就讓田忌下最大的賭注。田忌知道孫臏的才能,非常相信他,就下了千金的賭注。到了比賽場,孫臏讓田忌用自己的下等馬對付對方的上等馬,用上等馬對付對方的中等馬,用中等馬對付對方的下等馬。三次比賽結束,田忌敗了一次,勝了兩次,最終結果贏了千金。當國君問起此事,田忌就趁機將孫臏推薦給威王。齊威王向孫臏詢問兵法之事,就把他當老師看待。後來國家有戰事,齊威王想拜孫臏為主將,孫臏知道自己受過酷刑,不能任主將,就推辭了。齊威王就任命田忌為主將,孫臏為軍師。一般認為,田忌孫臏是最好的軍事搭檔,果然,兩人一勇一智,演繹了一場“圍魏救趙”的前無古人的大戲。龐涓也終於在桂陵被這個師兄打敗,魏國軍隊也受到了重創。十三年後,兩人又在馬陵相遇,孫臏又用“增兵減灶”之計迷惑一心想報仇的龐涓,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龐涓輕敵冒進,在馬陵中了埋伏,龐涓自知在劫難逃,只有自殺身亡。經此一戰,魏國軍隊精銳盡失,從此一蹶不振。

聰明的孫臏為何中了龐涓的圈套致死!以下幾點!

從戰場的表現來看,龐涓的謀略智慧根本就不是孫臏的對手,那麼,孫臏當初為什麼就沒有識破龐涓的陰謀呢?在古人看來,孫臏是君子,龐涓是小人,君子坦蕩蕩,他們往往不太防備小人,因而往往會遭到暗算。即便是在今天的現實生活當中,好人往往也不會把人往壞處想,只有心理陰暗的人,他們總是在算計人,因而對人,也往往先向壞處想。如果我們回到當初的環境,從孫臏的角度分析一下,又會有那些值得借鑑的東西呢?

一:孫臏政治上尚不成熟

戰國時期,人才大量流動,一計顯名,一言顯貴的事情常有,正所謂亂紛紛你方唱罷我登場。但這當中有一個大問題,戰國時期國王不養閒官,一榮必有一枯,國王招賢,官員防人。就是這個魏國,就是這個魏惠王,莊子到了魏國,相國惠施非常緊張,就是害怕莊子奪了他的相位。莊子給他說了一段話:一隻大鵬鳥從空中飛過,地上一隻貓頭鷹看見了,趕緊捂住它那隻死耗子,告訴大鵬,這是我的!莊子說,貓頭鷹根本就不知道大鵬的志向。捱了罵的惠施反而放心了。孫臏學的是兵法,和龐涓出自同一師門,龐涓會讓出自己的位置來給孫臏嗎?尤其是軍事主將,任何時候都沒有兩人並立之事。孫臏只想著一展抱負,將自己所學用於實戰,從後面的事情來看,他有可能已有書寫新的兵法書籍的想法,可能對政治並不關心。當時的情況,軍隊一動則是全國動員,小打小鬧的事情沒有那個國家感興趣,如果不通過掌握國家軍隊來施展軍事謀略,幾乎是不可能的。孫臏沒有考慮他到了魏國將如何與龐涓相處,只能說明他政治上還不成熟。龐涓沒有置孫臏於死地,也是認為不能驅車駕馬的孫臏,已經對他構不成威脅。

二:孫臏不知道已經變化了的龐涓

孫臏是由龐涓找到魏國的,這就註定了他的前行道路肯定不會順暢。孫臏來到魏國,開始只能是龐涓的“客人”,他是想通過龐涓向魏惠王推薦呢還是做龐涓的副手?先不說龐涓會不會將他向國王推薦,即便是推薦,他推薦孫臏幹什麼?當相國嗎?魏國有相國,很受信任。假如龐涓真這樣推薦,那不是把兩人都置於一種是非之地了嗎?因為這有結黨的嫌疑。朝廷裡的是非就是禍患,龐涓顯然不會這樣傻。兩人學習的都是兵法,龐涓會推薦他代替自己還是會讓他當自己的副手?代替自己,龐涓正受到魏惠王的信任,可說是風頭正勁,魏惠王不可能憑著好使用的不用而走馬換將,用一個不知根不知底的人。推薦他當自己的副手?當時還沒有專職的軍師,孫臏是因為受刑,齊威王不得不讓他做田忌之師,這種情況肯定不適用於魏國。如果讓孫臏率領一軍,魏惠王幹嗎?龐涓敢嗎?所以說,孫臏不知道現在的龐涓已經不是同學時的龐涓了!他本來學的就沒有孫臏精進,還先於孫臏離開師門,說明他急於想謀取名利,這樣的人是不會任用一個自己潛在的對手的。孫臏不知道,這時候的龐涓已經不同於求學時代的那個龐涓了,他耍的是心眼,玩的是陰謀,可孫臏還沉浸在兄弟情意之中,又怎會不被人算計!

聰明的孫臏為何中了龐涓的圈套致死!以下幾點!

三:孫臏不應該選擇魏國

戰國時期是各國間的軍事之戰,也同時為爭奪人才之戰。魏國在魏惠王時期最為強盛,魏惠王也在招賢納士,但他的這種招賢納士讓人覺得有點兒虎頭蛇尾做表面文章意味,因而魏國之強也是那麼曇花一現。在魏惠王執政期間,商鞅、範睢、張儀都曾經想在魏國發展,範睢、張儀本身就是魏人,但他們都去了秦國為秦國所用。如果再加上孫臏,可以說魏國的衰落正是因為這幾個人。魏惠王從公元前370——335年期間執政,這期間強盛的國家還有秦孝公執政的秦國和齊威王執政的齊國。然而,到了魏惠王后期,秦、齊兩國已經成為東西兩個霸國,而魏國則成為人見人欺的弱國,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魏國沒有人才。魏國的人才,數來數去,也就是一個和魏惠王同樣自負的龐涓。

聰明的孫臏為何中了龐涓的圈套致死!以下幾點!

齊國雖然沒有像秦國一樣用魏國的人才,但他們自己的人才卻都發揮了應有的作用,像行政方面有鄒忌,外交方面有淳于髡,軍事方面有田忌等等。孫臏想到魏國發展的這個階段,正是商鞅離開魏國去了秦國並取得了成功的時候,孫臏想到魏國謀求發展,實在是選錯了地方。設計陷害孫臏的是龐涓,可批准對孫臏用刑的必定是魏王。

孫臏儘管受了酷刑,歷盡了人生的艱辛,但他仍然給後世留下了不朽的軍事智慧“圍魏救趙”,他那種身殘志不殘,自強不息的精神和《孫臏兵法》一樣,都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