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生约有20次患癌机会,有的患者却选择自杀

“当她把舞蹈服装分给我们,张罗与大家合影时,谁都没发现她有异常。在一场合唱比赛结束后,谁也没有料到她会从医院纵身一跃,结束自己不到50岁的生命。”张波回忆道。张波是《医师报》记者在参加一次活动中偶然结识的癌症患者,这位病友的悲剧让她刻骨铭心。1998年,张波被确诊为卵巢癌,2002年再次被确诊为乳腺癌。她告诉记者,在20多年的抗癌历程中,她结识了许多病友,但也目睹过他们选择自杀的悲剧。

她的另一个朋友小张也患有乳腺癌。自从确诊后,小张就有很重的心里负担,接受手术和化疗后,出现腋下淋巴结转移。在到北京接受放疗前,她反复征询张波意见,并在病友群里咨询放疗的副作用。第一次放疗后,她发消息称,“放疗的副作用确实没那么大,我就放心了。”数天后,张波惊闻小张上吊自杀,而其家属之前丝毫没有发觉她有自杀倾向。

许多癌症患者在确诊后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在治疗过程中要同时忍受躯体和心理上的双重痛苦,往往使他们陷入孤立无援、万念俱灰的境地。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及时获得专业的心理帮助,很容易用自杀摆脱痛苦、寻求解脱。

超半数癌症患者受心理问题困扰

间质瘤自杀风险最高

2019年,发表于《美国医学会杂志—精神病学》的一项英国研究显示,对4 722 099 名癌症患者随访的20年期间,共有2491名癌症患者因自杀死亡,占所有死亡病例的0.08%。在各类癌症中,间皮瘤自杀风险最高,其次为胰腺癌、食道癌、肺癌、胃癌,相比正常对照分别高出4.51倍、3.89 倍、2.65 倍、2.57 倍、2.20 倍,且自杀风险在确诊后最初6个月最高。研究者认为,癌症患者在确诊后最初6个月缺少足够的心理支持,而对于可调控的自杀风险因素(如疼痛)应给予更多关注。(JAMA Psychiatry.2019;76:51)

目前,我国缺少基于国家人口数据的癌症患者自杀流行病学研究,现有研究显示,癌症患者发生自杀行为的原因与疼痛、生活质量下降、心理障碍、经济负担过重、缺乏情感支持等相关。

1/4难以回归正常

WHO对我国精神疾病治疗率的调查显示,抑郁症及双相情感障碍、惊恐障碍治疗比例仅10%,强迫症、酒精依赖、自杀/自伤的治疗干预率则更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袁芃教授根据多年的临床治疗经验介绍,“在刚确诊时,超过半数的癌症患者会出现心理问题。在长期带瘤生存的患者中,约有1/4的患者会因抑郁、焦虑、恐惧而难以回归正常的生活状态,生活质量备受影响。”

虽然有的患者未及时意识到自己出现心理问题,但在就诊的过程中,临床医生根据患者的表现和主诉可以发现疾病迹象,并建议患者到心理或精神科就医。然而,部分患者对此却存在抗拒心理。“有的癌症患者认为治疗心理疾病不是当务之急,有的甚至不认为心理疾病是一种病。有时我提出看心理医生的建议,患者却用‘我不是精神病’拒绝。”袁芃遗憾地说。

癌症患者亟需专业心理帮助

医务人员科普杯水车薪

张波回忆,20多年来,身边的病友从最初不了解、不关注心理健康,到现在会主动学习、讨论心理健康问题,并寻求建议和帮助。“在线上或线下的交流互动中,我们如果发现病友可能有心理问题,会建议他们找专业的医生进行治疗。”但是病友间的沟通有限,最终有多少人会接受建议看心理医生不得而知。她介绍,医院会不定期举办健康讲座等科普活动,但是医护人员的数量和时间毕竟有限,只靠他们做患者科普恐怕杯水车薪。若有更多的专业组织和人员投入到癌症患者心理健康的科普宣传中,会对癌症患者心理健康有更显著的帮助。

不良信息疯狂传播

某癌症患者互助社交平台CEO刘文桂介绍,在服务癌症患者的过程中发现,许多癌症患者会经历激烈、痛苦的心理挣扎。通过医学专家的心理纾解,以及其他病友心路历程的分享,可以帮助癌症患者用豁达的心态接受患病事实,甚至忘掉疾病痛楚,回归正常生活。“许多患者反馈心理状态变好后,治疗效果和身体机能也会相应改善。”刘文桂表示,“许多癌症患者会通过微信群、QQ群等方式与病友沟通疾病。这虽然会提供非常便捷的帮助,但也会导致良莠不齐的治疗信息在各种渠道中疯狂传播的后果。因此需要专业的组织、人员对这些治疗信息进行及时的核实和更正。”

对于癌症患者通过病友互助寻求帮助乃至治疗建议的做法,袁芃提示,“这固然有好的帮助,但也可能会导致患者陷入过多负能量的交流,甚至被病友的治疗误导。” 她建议,患者应尽量回归正常的社会生活,若出现心理症状应及时寻求专业医务人员的帮助。

全程管理中更易忽视专业心理帮助

不同治疗阶段设不同目标利走出心理危机

不同治疗阶段的癌症患者会出现不同的疾病认知、心理反应,因此需要帮助患者设立不同治疗阶段的长期目标、短期目标,并根据疾病进展及时调整治疗目标和干预手段,这也有利于引导患者走出心理危机。

袁芃表示,许多临床医生只关注对癌症患者治疗阶段的管理,而忽视了患者在恢复阶段的心理健康。对于癌症患者的心理健康,家庭支持固然重要,专业的心理帮助同样重要。她建议,“在治疗癌症患者的过程中,临床医生要树立‘治人而不是治病’的观念。要关注患者整体状态的变化,对疾病预防、诊疗和康复进行全程管理,达到既治已病,也治未病的目的。”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宁养院主任刘芳教授建议,“应将疼痛筛查和心理痛苦筛查作为癌症患者护理的常规项目,对患者的躯体疼痛和心理痛苦进行早期识别、干预和预估,根据不同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在多学科治疗团队中纳入心理咨询师、医务社工、康复师等专业人员,对癌症患者提供治疗、心理、社会等全方位的支持,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真正以患者为中心,实现医学人文关怀。”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前任主委、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康复科唐丽丽教授表示,“对于有自杀风险的癌症患者,我们会根据不同原因提供专业治疗。”譬如,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疾病认知观念,找回患者生存的意义和价值,并与医护人员合作管理患者的临床症状(如疼痛、抑郁等)。对于有经济困难的患者,则由医务社工链接社会资源为患者提供经济援助。“对于晚期癌症患者来说,心理关怀和陪伴非常重要。”她强调。

患者、家属和临床医生均需专业指导

刘芳表示,癌症患者在出现躯体症状,并且感到丧失尊严,失去社会角色和生存意义时,自杀的风险特别高。临床上发现,有的患者家属虽然认真照顾患者的生活起居,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

刘芳提醒,“临床医生需要指导患者家属在照护患者的过程中,通过生活细节让患者体会到自己被尊重、被关爱、被需要。”譬如,患者家属给患者带来饭菜,最好可以在医院陪患者一起吃;在为患者打流食时,不仅要按时按量,还要告诉患者开始吃饭以及吃的是什么,对人体有什么帮助;帮患者洗完脸后,要按照患者的习惯涂抹护肤品;多陪患者聊天,并讨论患者对家人的帮助和支持……

唐丽丽介绍,近十年来,心理社会肿瘤学快速发展,临床医生对康复知识的关注度和掌握水平相较十年前已有显著提高。通过与临床医生展开各种多学科合作,在医患沟通、患者需求、症状管理、疾病和死亡应对、医疗资源合理应用和医疗决策等方面提供专业帮助。

患癌概率人人平等 心态作用何其重要

“人的一生大概有20次患癌症的机会,应正确对待疾病。对于临床医生来说,不仅要治疗癌症患者躯体上的疾病,也要注重患者的心理健康,帮助患者树立治疗信心,保持健康、积极的治疗心态,这对癌症患者的预后十分重要!”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梁军教授表示。

“部分癌症患者在确诊时临床分期早、分型好,但可能术后几年就复发去世了;而有的患者分期晚、分型差,却能够带病生存很久。其实在治疗中,患者的心态发挥着重要作用!”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中国抗癌协会科普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刘红教授表示。

她的乳腺癌患者小李是银行高管,在确诊后仍坚持正常工作,而且每次到医院看病时都打扮得非常漂亮,刘红曾开玩笑道:“每次来看病,你都像模特一样美。”在近4年的治疗中,小李会非常平静地与刘红讨论治疗方案,甚至在看病时给她展示个人艺术照,并平淡地说,“请帮我挑一张好看的照片,以后作为我的遗像。”

刘红十分钦佩患者小李的心态,她表示:“临床医生经常下基层、做科普,但我逐渐发现需要转换形式和思路,用更贴心的方式对待癌症患者及其家属,这样才能了解他们真切的需求,才能把专业的医学知识真正传递给他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