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区域融入视角下湾区边缘化城市空间统筹规划策略

江门:区域融入视角下湾区边缘化城市空间统筹规划策略

全文共6490字,阅读大约需要17分钟

在全球化时代竞争性区域主义的催化下,区域竞合此消彼长且分化日趋显著,区域空间重构过程中的城市发展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错失良机则面临边缘化风险。

江门是粤港澳大湾区典型的边缘化城市,研究基于规划边缘化、经济边缘化和交通边缘化特征分析,从区域融入视角重塑其功能定位,并提出“区域联动,构建新廊道”“珠西枢纽,再造新区位”“魅力侨都,践行新范式”的城乡空间统筹规划策略,进一步从空间结构重构、产业布局优化、交通网络重组、旅游全域开发和城乡品质提升等方面对江门城市边缘化突围的规划实践进行探讨,希望能对大湾区、都市圈(区)及城市(镇)群的边缘化城市或配角化城市振兴发展提供参考。

1

粤港澳大湾区中江门边缘化的特征

1.1 边缘化的基本内涵

在当前激烈的区域竞争环境中,人们时常听到某某地“边缘化”或“被边缘化”,如《遵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分析赤水被边缘化的原因,《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2015—2030)》指出宿迁的边缘化是注定的,再如农民工进城被边缘化,等等。有关边缘化或被边缘化的解释和特征,学术界目前并无统一的说法。从社会学概念进行解析,边缘化主要指越轨青少年远离主流社会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的现象,从而边缘化也泛指人或事物发展沿着与主流相反的方向移动、变化,简言之就是非中心化、非主流化。

在城乡规划学中,边缘化概念在三个领域的应用获得了较大的认同:一是进城农民工等城市特殊人群生存边缘化领域,包括农民工边缘化及其融入城市的对策、农民工子女或新生代农民工(居住、经济、心理) 边缘化;二是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部分城市、古城及村落等特殊空间的边缘化领域及规避对策;三是全球化过程中的地方边缘化领域,包括国家、区域和城市在全球化体系中的边缘化风险及其应对。

综上所述,边缘化不等于落后化或衰退化,实质是指人或城市作为社会或区域经济的基本单位在竞合环境中的生态位弱化或相对衰退现象,这在竞争性的社会区域中,特别是大城市、都市区、城市群和大湾区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人或城市对边缘化的恐惧来源于随着社会地位或区域地位的日益弱化,个人或城市价值被社会或区域环境不认同或不关注,并伴生要素资源预期流入量的减少,进一步拉大竞争性相对差距等。边缘化一般是被动的,在长期被边缘化的过程中多次“突围”失败可能导致主动的自我边缘化。

在区域协同发展过程中,边缘化主要指城市基于“核心—外围”理论架构,在区域竞合过程中生态位日趋弱化的现象,即城市在区域规划、区域空间格局和区域群落关系网络中的地位日趋非核心化,难以进入或逐渐滑出区域竞合关系网的核心圈层,往往表现出经济、交通等领域的被边缘化特征。

1.2 江门边缘化的特征

江门辖蓬江区、江海区、新会区、台山市、开平市、鹤山市和恩平市“三区四县”,城乡空间发展水平不均衡,东部高于西部。从经济总量看,东部的蓬江区和新会区经济总量较大,中部的台山市、开平市及北部的鹤山市处于第二梯队,西部的恩平市则相对落后,而江海区由于行政区划面积过小,经济总量不大。从人口分布看,人口主要集中在东部的蓬江区和新会区,以及中部的开平市,此外鹤山市、台山市和恩平市的人口也相对集中(图1)。

江门:区域融入视角下湾区边缘化城市空间统筹规划策略

图1 江门城乡人口分布密度(左)和建设水平(右)评估分析图

通过区域空间结构演变、时空序列数据比较等方法分析可以发现,2000年以来,江门在珠三角地区的经济总量不断下滑,地位也不断下降,已经处于边缘化状态,并表现出如下特征。

(1)规划边缘化:区域地位和功能定位日趋衰落

江门五邑历史悠久,可追溯到公元前219年设置的南海郡。17世纪初随着商贸的发展兴盛,江门成为珠三角地区的贸易中心和珠江口重要的交通中转地,商贸集镇、商街快速拓展。1897年,江门设立西江上第一个上下客货停靠站,成为广东首个人和商品入境的小关口,江门因此发展成为西江南路对外贸易的水路交通枢纽和商品流通中心。1902年,江门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并设立北街海关,成为广东八大海关之一,时称“江门商埠”。2000年之前,因水而生的江门依托河运港口及出海便利的优势,整体发展水平长期处于领先地位。

21世纪以来,受高速公路、轨道交通等新型区域交通方式以及全球化过程中我国进出口加工贸易分工体系变革的影响,江门的区域地位日趋下降,在《珠江三角洲全域空间规划》中,江门的功能定位仅为“地方中心城市”,而同等级的珠海已经跃升为“都市圈”(图2)。

江门:区域融入视角下湾区边缘化城市空间统筹规划策略

图2 江门在珠三角城市群层级网络中的规划定位分析图

资料来源:珠江三角洲全程规划(2014-2020年)

(2)经济边缘化:经济高速发展,但区域竞争生态位逐渐下降

从历年数据比较分析可知,在改革开放后至21世纪之前的这段时间,江门经济总量在珠江口西岸区域一直处于领先水平,当时经济增长速度多年处于15%~20%。2000~2012年,江门经济发展平均增速为12%左右,个别年份接近15%,经济总量快速提高,但区域经济排名不进反退。

从江门经济总量占广东全省的比重看,20世纪90年代之前,江门一直稳定在7.5%左右,随后开始逐年下降,到2000年首次降至5%以下。同时,江门人均GDP、工业总产值及实际利用外资等指标均出现同等变化,已处于珠三角城市群的末流位置。江门经济边缘化表现为区域性“相对”而非“绝对”的衰退或收缩,即保持自身经济较高增速和总量的前提下,区域经济排位日趋退化,这反映出江门经济发展的内外原动力不足( 图3)。

江门:区域融入视角下湾区边缘化城市空间统筹规划策略

图3 珠江口西岸城市经济增长分析(左)与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分析(右)示意图

(3)交通边缘化:区域交通通道化和末端化

航运经济对江门城市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并最终促使江门成为区域性航运物流集散中心。随着航运的区域作用日趋降低,江门原有的航道港口优势消退,航运经济逐渐衰败。而江门高速公路和轨道交通建设缓慢,对外联系通道数量有限(过境高速公路只有江鹤—江中高速公路、西部沿海高速公路、佛开—开阳高速公路、新台高速公路和江珠高速公路5条) 且通道性明显,境内只通车广珠铁路( 货运) 和广珠城际铁路支线(客运),缺乏纵向客运通道,区域性互联互通枢纽及网络并未成型,通道性和末端化的运输体系对城市经济发展的支撑不足,导致江门开始偏离全省发展的主轨道。

1.3 江门存在的问题与矛盾

(1)中心城区辐射带动力较弱,存在“小马拉大车”现象,带动全域整体发展的难度较大。

(2)产业空间主体众多,包括高新区、轨道交通产业园、江沙示范园、新会今古洲等园区经济载体,以及荷塘、司前、沙坪和罗坑等多个省级专业镇,形成了“多极鼎立”的发展格局,但其产业特色发展引导能力不足,分散化无序扩张的特征突出。

(3)多种交通方式衔接不足,高速公路的作用发挥不足,出入口周边的交通混杂严重,城市道路一体化滞后;港口疏解能力较差,物流基础设施不完善,高速公路与港口之间的连通性较差。

(4)交通与用地布局结合度不足,特别是城际轨道站点等交通节点周边的土地利用方式不合理,轨道交通未能有效支撑服务业发展及城市空间拓展。

(5)特色资源缺乏整合,丰富且分布集中的自然人文资源缺乏统筹规划,景区相互之间的联系薄弱。同时,在生态景观优良的区域周边,存在大量工业区,导致土地利用效率低,对特色景观保护乏力,城市空间品质和景观品位有待提升。

2

江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空间统筹规划策略

边缘化是客观规律性的产物,核心化是主观能动性的体现。当城市已出现被边缘化的征兆时,城市主政者应主动制定相应对策驱动城市的区域生态位提升,开展区域融入视角下的空间统筹规划,使重塑功能定位和创新规划策略成为边缘城市突围发展的关键抓手。

2.1 功能定位

通过对比近年来不同类型规划对江门的定位、大湾区发展对江门的区域性分工职能要求、江门边缘化突围的现实诉求,以及江门自身资源要素禀赋优势,规划提出了“中国侨都、珠三角西岸新的中心城市、产城融合示范城”的城市定位,力求实现江门区域角色转型—从外围带动转变为中心引领,从边缘城市转变为门户城市,充分挖掘特色景观资源,提升城市空间品质,重塑城市品牌形象,将工业化推动城镇化模式转变为城市空间提质带动产业创新模式,实现发展范式转变。

2.2 规划策略

(1)区域联动,构建“新廊道”

江门应充分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融入陆海多向的开放格局,强化区域协作和资源整合,扩展国内外市场,提升自身在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外围分工体系以及全球生产贸易体系中的地位,构建北接广佛、南连丝路、东承湾区、西启粤西的开放型区域协调发展格局。

江门应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区的科技创新服务环和外围先进制造环,强化区域发展轴的带动作用,依托粤港澳大桥、深中通道、广湛高速公路和西部沿海高速公路等,打造沿海产业与休闲轴、沿中开—广茂城市与产业集聚轴、珠西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深度对接珠江东岸和港澳地区。同时,江门还应整合华人华侨海外资源优势、专业镇特色产业优势和西江出海口巷道优势等,积极开展与东盟及海外合作,深度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图4)。

江门:区域融入视角下湾区边缘化城市空间统筹规划策略

图4 江门区域联动分析

(2)珠西枢纽,再造“新区位”

江门应顺应大湾区由“核心引领”向“多极崛起”转变的空间发展态势,加快完善交通设施建设,推进铁路、高速公路、港口、航道及口岸的建设与衔接。规划以新江门站为核心,构建辐射粤西及大西南的珠三角门户枢纽,培育鹤山及广海湾物流中心,使其成为面向内陆、融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枢纽;新增江肇高铁、新兴—广海铁路等通道,构建城际环线及双快体系,联动功能片区。江门应结合自身产业优势,转化和吸收粤港澳大湾区创新服务环的科研技术成果,并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要素资源沿轴线向粤西、大西南流动,形成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区向大粤西、泛珠三角区域多方向强劲辐射的空间态势,从而强化江门承东启西的枢纽地位(图5)。

江门:区域融入视角下湾区边缘化城市空间统筹规划策略

图5 江门区位再造分析图

(3)魅力侨都,践行“新范式”

江门应顺应新型城镇化转型发展趋势,突出生态、文化软实力,构建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魅力场所,培育面向国际的文化康养功能,实现“弯道突围”。规划基于交通预测等技术手段进行交通情景模拟,以适宜的出行时耗、出行距离标定组团尺度,打造15分钟生活服务圈,形成公交、慢行方式主导的空间形态;构建市级特色公园—区级综合性公园—社区体育公园的三级公园体系,对于建成区的社区体育公园,基于现状布点可达性分析及人口分布模拟,确定需求缺口;结合网络数据抓取的商业、卫生等小型配套服务设施集聚度,设置最佳规划布点;以侨乡复兴为主线,打造全域文化旅游体系,塑造魅力空间。

3

江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空间统筹规划实践

3.1 空间结构重构:“东提西进,同城共融”


根据“强化现有发展轴线、整合资源和对接新的发展通道”等规划思路,规划将江门划分为东西两大板块,并以东部“三区一市”为核心,推动全域分工协作发展。在空间发展上,重点提出“东提西进、同城共融”理念,即东部“三区一市”着眼于“基建提速、效率提升、产城提质”,实施“四城整合”“多点联动”等发展计划,加快提升综合竞争力;西部台山市、开平市和恩平市着眼于“空间扩容、互通共建、产园递进”,致力于加速突围,并据此构建“三横、两纵、两心”的空间结构,重构全域城镇中心体系,通过空间资源整合,实现区域从“行政区”向“功能区”的转变(图6,图7)。

江门:区域融入视角下湾区边缘化城市空间统筹规划策略

图6 江门市域空间结构规划图

江门:区域融入视角下湾区边缘化城市空间统筹规划策略

图7 江门东部“三区一市”空间整合规划思路示意图

3.2 产业布局优化:“两江两路,产路融合”

规划依托轨道产业园等战略平台,联动佛山、珠海,发展交通装备制造业,构建珠西装备制造业“脊梁”;依托沿海发展走廊,联动珠海、中山,打造蓝色产业带,培育珠三角海洋经济示范区;依托锦江—潭江—银洲湖、西江、广湛高速公路和西部沿海高速公路,构筑“两江两路”产业轴发展框架,促进产业发展沿重要交通干线( 沿江和沿路) 集聚。

同时,规划注重交通枢纽与产业功能一体化设计,结合城镇中心体系布局交通枢纽节点,并以此作为城市发展触媒点,带动商贸商务业、旅游休闲业、文化创意产业、教育服务业、高科技产业及房地产业的集聚,实现交通节点与产业布局、公共中心多维融合发展。此外,规划强化重点产业园区布局,加大对“大广海”地区的产业引导,以“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基地城市示范”引领产业升级(图8)。

江门:区域融入视角下湾区边缘化城市空间统筹规划策略

图8 江门产业布局结构规划图

3.3 交通网络重组:“东联西进,区域枢纽”

规划面向区域性互联互通,强化通道打造,实施“东联西进”计划,构筑“三横三纵”的高速公路网骨架。其中,深罗、中开、西部沿海横向高速通道向东联系深中通道和港珠澳大桥,促使江门融入香港1小时经济圈,向西通达粤西、广西等地,带动辐射大粤西、大西南等外围泛珠三角区域发展;新台、江肇和佛江纵向高速通道向北衔接佛山一环高速公路和珠二环高速公路,向南沟通广海湾地区,支撑江门与佛山、珠海的协同发展,并辐射带动落后的广海湾地区发展崛起。

规划围绕打造珠西枢纽的目标,引导轨道交通汇集,构筑江门枢纽和鹤山枢纽,形成北货南客双枢纽;规划广佛江珠城际铁路、江恩城际铁路、珠斗城际铁路及江恩城际铁路支线,形成城际轨道环路,联动开平—台山、广海湾及珠海西部地区;新增新兴广海铁路,打通广海湾地区与粤西、西南地区的联系;推动广珠铁路客运化改造(远期构建复线),将江门站提升为始发站,新增新兴广海铁路等通道和节点,强化江门的门户枢纽及珠西枢纽地位(图9)。

江门:区域融入视角下湾区边缘化城市空间统筹规划策略

图9 江门高速公路和轨道交通规划图

3.4 旅游全域开发:“联动协同,侨乡复兴”

规划积极响应“侨乡复兴”战略,完善旅游体系规划,联动“台开恩”地区,强化“三区一市”旅游门户功能,并围绕五邑文化休闲旅游轴、江海休闲旅游产业带和滨海生态度假休闲带三条主线,重点打造侨都休闲服务产业集聚区、世遗文化旅游发展集聚区( 开平碉楼) 和国际滨海度假休闲集聚区三大旅游集聚区。同时,积极培育外围鹤山岭南山水休闲组团、鹤城云翔田园生态组团、银湖湾旅游产业组团和台城文化生态休闲组团等旅游点,打造“一轴、两带、三集聚、十组团”的全域文化旅游体系(图10)。

江门:区域融入视角下湾区边缘化城市空间统筹规划策略

图10 江门全域旅游规划图

3.5 城乡品质提升:“空间提质,特色增强”

规划强化城市特色空间指引,加强对城市更新地区、城际轨道站点周边、水岸地带等特色空间的功能、界面、形态等重要内容的指引与管控。其中,重点以珠西智谷为城市更新地区的示范,引导功能多元、窄路密网及开放街区的创新空间形态形成;以珠西枢纽TOD开发为城际轨道站点周边的示范,引导功能复合、交通一体化组织的城市综合体开发;以江门水道为水岸地带的示范,提出生产防御型水岸、生活生态型水岸等分段指引,推动生态修复和地方文化重塑。

同时,规划构建“以大型风景区为龙头,以区( 市) 综合性公园和镇(街)公园为骨架,以田园风光公园为特色,村居公园均衡分布,城乡绿廊有机串联”的公园体系;依托现有山、水、林、田、城等资源,结合景观节点,建设区域绿道、城市绿道和社区绿道三级绿道系统,打造休闲、宜居、活力的开敞空间体系。

此外,规划通过历史文化复兴提升区域魅力,并提升城乡景观品位,彰显地域特色。规划依托江门岭南文化和侨乡文化的深厚底蕴,挖掘城市文化遗存,通过整合历史文化及特色风貌资源,围绕33墟街、梁启超故居等历史文化空间,构筑文化体验区,重点打造对外展示的窗口和市民可游可憩的文化设施空间,进而提升江门的城市活力和发展魅力。

4

空间统筹规划有利于区域新均衡形态

在全球化时代竞争性区域主义的催化下,区域和城市空间重构加速,城市发展若错失良机,则面临被边缘化的风险。边缘化城市的突围发展,可视为对现状区域空间格局均衡状态的建设性破坏及重组,即采取多种举措,打破不利于自身发展的原有区域空间格局,从区域融入视角出发,通过空间统筹规划,重建有利于自身突围、崛起和复兴的区域空间格局新均衡形态。

本文以江门为例,分析其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边缘化特征,以及现状发展面临的内部性问题与矛盾,基于区域融入视角,提出其边缘化突围的功能定位与规划策略,推动空间统筹和资源整合,创新空间组织方式,重构全域空间结构,从而实现新时代江门的振兴发展。希望本文的探索能为大湾区、都市圈(区) 及城市(镇) 群的边缘化城市或配角城市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