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地名探究——牟山之陽,其地坦夷"得名——牟平

【開篇語】自幼長在孔孟之鄉,雖不才亦多受傳統文化之影響,一向喜歡探究歷史,追溯既往。一直以來,對地名頗感興趣,充滿好奇——為何金鄉並無金礦,濟南、濟寧、濟陽得名的濟水消失去了哪裡,而魚臺、嘉祥又藏著什麼樣的故事……凡此種種,都讓我浮想聯翩,於是我決定去探究這些地名的由來,以及這名字背後隱藏的歷史,還有,關於這裡我能想起的人和事……

齊魯地名探究——牟山之陽,其地坦夷

牟平地圖

【地名由來】

"牟平"以在"牟山之陽,其地坦夷"得名。而此含義應為漢時縣治設於現福山境之東牟縣,今之牟平一度歸屬其內。直到唐麟德二年(公元665年)析文登縣於東牟故城(即今牟平城),置牟平縣。由此說明,今牟平名當為時現福山區牟平遷此之沿襲。

《元和志》卷11牟平縣:"在牟山之陽,其地夷坦,故曰牟平。"

齊魯地名探究——牟山之陽,其地坦夷

《元和郡縣誌》卷11

牟山即今之磁山,位於山東煙臺開發區古現辦事處境內,因為它當年是中國古代牟子國屬地中的一座高山峰,因國名而名之山名。

齊魯地名探究——牟山之陽,其地坦夷

磁山(牟山)

磁山位於煙臺市西北約19公里處,地處東經119。34,—121。57,,北緯36。16,—38。23,。面積為27.6平方公里,高程528.9米。其山體由花崗石、變質岩、石英岩、板岩等組成。山基表面部分為風化殘積物形成的棕壌性土類。基本地貌特徵為:“三峰縱列中峰雄,七壑八嶺分西東。巉巖裸露多斷崖,餘脈南伸岫嶺重。”因傳說天上隕星降落此地而成山,隕星含磁鐵,磁鐵落地成山,故有名磁山。

磁山分為南峰(又名虎頭峰)、中峰(又名蟠桃峰)、北峰(又名石榴峰)三峰,其中中峰最高。南峰人文資源比較豐富,中峰自然風光最為峭麗,北峰則多逶迤平坦的嶺脊。

牟平區隸屬於山東省煙臺市,位於膠東半島東部,因處牟山之陽平川地而得名,北瀕黃海,南臨乳山市,東接威海市,西臨煙臺市萊山區,西南與煙臺市棲霞市、海陽市接壤。

牟平區隸屬於山東省煙臺市,位於膠東半島東部,因處牟山之陽平川地而得名,北瀕黃海,南臨乳山市,東接威海市,西臨煙臺市萊山區,西南與煙臺市棲霞市、海陽市接壤。

齊魯地名探究——牟山之陽,其地坦夷

養馬島

牟平區轄5個街道、7個鎮、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1個省級旅遊度假區,共有555個行政村(居)。全區總人口45.1萬人,總面積1511平方公里,海岸線65公里。牟平區主要景點有:昆嵛山、煙霞洞、養馬島、楊子榮紀念館、膠東抗戰第一槍紀念館。

【歷史沿革】

漢初(公元前206年),於今縣境設東牟縣,隸屬青州東萊郡。

齊魯地名探究——牟山之陽,其地坦夷

東牟地圖

王莽代漢建立新朝,自天鳳元年(公元14年)起,大舉更易郡縣名稱。東牟縣改名弘德縣。

三國時魏仍設東牟縣,隸屬青州東萊郡。

隋統一後,今牟平縣地仍屬文登縣,惟文登縣改隸萊州,後又更為隸東萊郡。

唐初,今牟平縣地仍屬文登縣。

五代至宋,均沿設牟平縣及登州。

齊魯地名探究——牟山之陽,其地坦夷

登州地圖

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升寧海軍為寧海州,治所仍在牟平縣,轄牟平、文登二縣,隸屬山東東路。

元沿設寧海州,仍治於牟平縣,轄牟平、文登二縣。初隸於益都路,繼隸於淄萊路,至元九年(1279年)直隸於中書省。

明洪武元年(1368年),以牟平縣省人寧海州,僅轄文登縣,州治不變,但改隸萊州府。洪武九年復登州府,寧海州隸。萊州、登州初屬山東行中書省,繼屬山東承宣布政使司。

清時(1644-1911年),沿襲明建置。

齊魯地名探究——牟山之陽,其地坦夷

清牟平古城圖

民國二年(1913年),改寧海州為寧海縣;民國三年(1914年),因與浙江省寧海縣重名,改牟平縣。屬膠東道。民國十四年(1925年)改屬東海道。民國十七年(1928年),直屬山東省。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改屬山東省第七行政區。民國二十七年至三十四年(1938一1945年),先後屬魯東道、登州道。民國三十年(1941年)1月,牟平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10月,分為牟平、牟東二縣;次年6月,二縣又合併為牟平縣,屬膠東區行政公署東海專署。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1949.10-),1950年5月,牟平縣屬山東省文登專區,1956年3月,改屬萊陽專區。1958年11月,牟平縣撤銷,併入煙臺市。次年11月,恢復牟平縣,屬煙臺地區。1983年11月,煙臺地區改市,牟平縣屬煙臺市。

【尋歡文史】

《元和郡縣圖志》為唐李吉甫撰,是現存最早的古代地理總志,全書創作完成於唐憲宗元和八年,公元813年,故名。

齊魯地名探究——牟山之陽,其地坦夷

李吉甫

《元和郡縣圖志》是一部中國唐代的一部地理總志,對古代政區地理沿革有比較系統的敘述。 常簡稱為《元和志》。《元和郡縣圖志》在魏晉以來的總地誌中,不但是保留下來的最古的一部,而且也是編寫最好的一部。

清初編寫的《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說到:"輿地圖經,隋唐志所著錄者,率散佚無存;其傳於今者,惟此書為最古,其體例亦為最善,後來雖遞相損益,無能出其範圍。"

《元和郡縣圖志》寫於唐憲宗元和年間(806—820年),當時正處於藩鎮割據的局面。按唐代政區來說,起初基本上實行的是州、縣二級制。貞觀年間分全國為10道,即:關內道、河南道、河東道、河北道、山南道、隴右道、淮南道、江南道、劍南道、嶺南道。

齊魯地名探究——牟山之陽,其地坦夷

《元和郡縣圖志》

到開元年間,又析關內道置京畿道,析河南道置都畿道,分山南道為山南東、南三道,分江南道為江南東、西二道和黔中道,這樣就成了15道。但道只是監察區,並不構成一級政區。州的長官仍然聽命於中央。而在安史之亂以後,一些藩鎮"大者連州十餘,小者猶兼三四",實際上形成州縣以上的一級政區。李吉甫在《元和郡縣圖志》中即以貞觀十道為基礎。

唐中葉以後,隴右道被吐蕃佔去,但為了表示有志於"收復故土",仍列於最後。又按照當時的情況,分為47個節鎮,將所屬各府州縣的戶口、沿革、山川、古蹟以至貢賦等依次作了敘述。每鎮篇首有圖,所以稱為《元和郡縣圖志》。但到南宋以後圖已亡佚,書名也就略稱為《元和郡縣誌》了。

作者在原序中所說:"古今言地理者,凡數十家。尚古遠者或搜古而略今,採謠俗者多傳疑而失實,飾州邦而敘人物,因丘墓而徵鬼神,流於異端,莫切根要。至於丘壤山川,攻守利害,本於地理者,皆略而不書,將何以佐明王扼天下之吭,制群生之命,收地保勢勝之利,示形束壤制之端?"編寫《元和郡縣圖志》的目的正是為皇帝便於周覽全國形勢,以達到"扼天下之吭,制群生之命"的目的。

歷史價值

《元和郡縣圖志》保存了大量豐富的歷史資料,對全國各地的地理沿革、山川、物產,都有一個簡要的敘述。在編寫體例方面,對宋代樂史的《太平寰宇記》,元、明、清各代的《一統志》都有很大影響。因此,人們盛讚《元和郡縣圖志》開我國總地誌的先河。

整體評述

《元和郡縣圖志》在魏晉以來的總地誌中,不但是保留下來的最古的一部,而且也是編寫最好的一部。清初編寫的《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說:"輿地圖經,隋唐志所著錄者,率散佚無存;其傳於今者,惟此書為最古,其體例亦為最善,後來雖遞相損益,無能出其範圍。"

《元和郡縣圖志》的內容非常豐富,作為一部講述全國範圍的地理總志,首先對政區沿革地理方面有比較系統的敘述。在每一州縣下往往上溯到三代或《禹貢》所記載,下迄唐朝的沿革。其中特別是關於南北朝政區變遷的記載尤其可貴。記述南北朝時期的正史,除《宋書》、《南齊書》、《魏書》外,其他各史皆無地理志;《隋書·地理志》雖稱梁、陳、北齊、周、隋五代史志,但隋以前的四個朝代較為簡略;《水經注》雖是北魏時期的地理名著,但它畢竟是以記述水道為主,因而《元和郡縣圖志》有關這一時期的敘述至關重要。《元和郡縣圖志》中在每一縣下都簡敘沿革及縣治遷徙、著名古蹟等,還作了一些必要的考證。如京兆府萬年、長安、咸陽三縣均有名叫細柳營的地方。

《元和郡縣圖志》在"萬年"縣下注明:"細柳營在縣東北三十里,相傳雲周亞夫屯軍處。今按亞夫所屯,在咸陽縣西南二十里,言在此非也"。又在"長安"縣下載:"細柳原在縣西南三十三里,別是一細柳,非亞夫屯軍之所"。在"長安"縣下還有關於秦阿房宮、漢長樂宮、漢未央宮及秦始皇陵等遺址的記載。

所有這些,都對我們研究歷史上的政區變化,考證一些名勝古蹟遺址,有重要參考價值。對於某些弄不清楚的問題,書中也並不是武斷地下結論,而是抱著存疑的態度。如《元和郡縣圖志》卷2京兆府興平縣(今陝西興平縣)對馬嵬故城的記載,就說:"馬嵬於此築城,以避難,未詳何代人也。"又如,卷9申州義陽縣(今河南信陽市)對平靖關城的記載,只是說:"舊有此關,不知何代創立。"這些都反映了作者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自然地理

資料有極其豐富的自然地理記錄。在每縣下記載著附近山脈的走向、水道的經流、湖泊的分佈等等。在這方面自班固著《漢書·地理志》以來,歷代正史地理志中大部分都有記述,但內容過於簡略。酈道元《水經注》中記載比較詳備,可是自北魏至隋唐數百年中沒有記載這方面的書籍保存下來。因此,《元和郡縣圖志》中保存下來的這部分資料也非常可貴。

全書記載到的水道有550餘條,湖澤陂池130多處。不僅記載了人所共知的大川大澤,也記載了一些小的河流和陂澤。如卷11密州高密縣(今山東高密縣)的夷安澤,"週迴四十里,多麋鹿蒲葦"。又如卷18定州望都縣(今河北望都縣)的陽城澱,"週迴三十里,莞蒲菱芡,靡所不生"。另外還有對各種地形特徵的描述。如卷1京兆府萬年、長安、三原等縣均有關於西北黃土高原上所謂"原"的記載,如畢原、白鹿原、細柳原、孟侯原、豐原、天齊原等。

卷4靈州鳴沙縣(今寧夏中寧縣東北)有關於沙漠的記載,說"人馬行經此沙,隨路有聲,異於餘沙,故號鳴沙"。卷30辰州盧溪縣(今湖南滬溪縣西南)又有對於喀斯特地形的記載,說"溪山高可萬仞,山中有盤瓠石窟,可容數萬人"。所有這些,都對我們研究歷史上水道、湖泊的變遷,各地自然環境的變化,提供了極其珍貴的資料。

經濟地理

每個府、州之後有"貢賦"一項,可以說是《元和郡縣圖志》一書所首創。貢品多數都是當地的土特產,包括著名的手工業產品及礦產、藥材等;賦為綿、絹等物。如卷1京兆府下記載:"開元貢:葵草蓆、地骨白皮、酸棗仁;賦:綿、絹。"

在縣下又有對於當地水利設施、工礦業及其他經濟資料的記載。如卷1京兆府醴泉縣(今陝西禮泉縣)有關於鄭、白渠灌溉情況的記載;卷16相州鄴縣(今河北臨漳縣)有西門豹及史起引漳水灌田的記載;卷11密州輔唐縣(今山東安丘縣)有語水堰灌田的記載,並說"今尚有餘堰,而稻田畦畛存焉";卷3原州平高縣(今寧夏固原縣)有西北地區監牧場地、馬匹數字的記載;卷4鹽州有關於鹽池的記載;卷3延州膚施縣(今陝西延安市東北)和卷40肅州玉門縣(今甘肅玉門市北)都有關於石油礦的記載;卷14蔚州飛狐縣(今河北淶源縣)有三河冶官營鑄錢工業的記載,並描述了作者親自主持恢復銅冶置爐鑄錢的經過。

至於一般銅礦、銀礦、鐵礦的記載就更多了。《元和郡縣圖志》對各地戶口記載的一大特色是兼記不同時代的戶口數。地理志對戶口的記載始於《漢書·地理志》,但《漢志》對西漢一代的戶口,只記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的數字;《元和郡縣圖志》既記載開元年間的戶數,也記載元和時的戶數,為我們研究安史之亂前後各地戶口的變動提供了重要佐證。

(部分圖文來源網絡 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