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海,製造業的下一波增長紅利

出海,製造業的下一波增長紅利

商業洞察 丨作者 / 劉潤 整理 / 蕉皮

我有一個基本判斷,大約未來5到10年裡,增量市場會變成存量市場。

增量時代,滿地黃金,不是你的就是我的。友好和諧,禮貌謙讓。

存量世界,殘酷搏殺,大家開始捂緊錢袋,看緊腰包,甚至把目光看向彼此,不敢掉以輕心。

不少企業都面臨這樣的“困境”:存量世界裡,如何去尋找新的增量?

前不久,我關注到一些現象,比如曹德旺和他的福耀玻璃去美國俄亥俄州建廠,紀錄片《美國工廠》就講述了這個故事。而馬斯克和他的特斯拉跑到中國上海建廠,年底即將實現量產。

這些現象背後,反映出一個重要的趨勢:

出海,也許是新一輪的增長紅利。


1

為什麼“出海”可能是新一輪的增長紅利?

想要回答這個問題,要先理解正在發生的變化,一個壞消息,一個好消息。

壞消息是,我們必須承認,供給側的人口紅利即將消失。

過去40年,中國之所以能成為“中國製造”,就是因為獨特的人口紅利。

我們依靠著供給充沛且價格低廉的勞動力,形成了巨大的比較優勢,在全球化發展中搶到位置,成為“世界工廠”。

那個時代,也湧現出以聯想、海爾為代表的一批優秀企業。

但是現在供給側的人口紅利逐漸消失,勞動力數量越來越缺乏,導致勞動力成本越來越貴,很多工廠無人可招。

很多工廠負擔不起高昂的成本,奄奄一息。成本,成本,還是成本,他們憂心忡忡地問:

怎麼辦?

但好消息是,技術的進步速度極快,機器人和大規模自動化的出現,有機會降低工廠的成本。

比如寶馬的裝配工廠,海爾的無燈車間,都是利用自動化的典型代表。

技術的快速發展,會讓使用技術的門檻和成本降低,而這些技術,又會大大降低昂貴的人力成本。

成本,還是成本,只要能解決成本問題,這些工廠就有機會重新煥發生機。

理解了這兩個變化,我們就能明白為什麼“出海”可能是紅利。

因為“成本”是大部分企業的“經營生死線”,“成敗勝負手”,創業者和企業家要不停算賬,賬能算平,就有機會盈利,否則入不敷出,就有危機。

曹德旺,顯然就是一個出色的精算師。

在《對話》欄目裡,他接受陳偉鴻的採訪,說到他為什麼要去美國俄亥俄州,投資建造“美國工廠”。

一位七旬老人,掰著指頭把賬算得這麼細,歎為觀止。

在美國,幾乎什麼都比中國便宜,只有人工成本,比中國貴。

但是剛剛提到,大規模自動化的來臨會大大降低人工成本,你說這位“老謀深算”的精算師,會把工廠建在哪裡?

所以,在時代的變化下,出海意味著可能更多的利潤,更大的市場,更理性的選擇。


2

而出海還有一個好處,是可以直接把工廠建立在目的地市場國。

什麼意思?

我們常說,投資建廠一般有三個選擇:

第一是建立在原材料生產國。那裡資源豐富,比如有些國家的銅礦鋁礦,比如有些國家的咖啡豆和橡膠。

第二是建立在中間的第三方製造國。把原材料運到第三方國家,加工完成後再運到全世界。

第三是建立在目的地市場國。直接建立在目標客戶所在的市場。

過去中國就屬於第二種,屬於第三方的製造國。因為勞動力成本便宜,大家發現把原材料運到中國,製造加工完成再運到全世界的總成本,可能是最低的。

但是由於剛剛提到的自動化,人力成本將不再成為決定性的制約因素,會有更多工廠直接建立在目的地市場國,利於快速響應市場,也利於生產成品後最快的運輸和銷售。

比如曹德旺和他的福耀玻璃。

福耀在美國的一個主要客戶,就是通用汽車。而玻璃這種產品運輸難度極大,在目的地市場國建廠,大大節省成本和提高效率。

再比如,馬斯克和他的特斯拉。

特斯拉很大一部分客戶在中國。今年上半年,特斯拉在華零售銷量達到25000輛左右。

這幾乎相當於蔚來、威馬、小鵬三家上半年的銷量總和。

這樣,我們就能看懂這兩人為什麼要到海外建廠,他們不是對本國“沒信心”,更不是“有病”,可能只是因為海外建廠更划算,更靠近目標用戶。

---

而企業紛紛“出海”的背後,是歷史性的發展機遇。

為什麼?

如果說全球化有發起方和接收方的話,中國過去一直是接收方。但隨著中國經濟的強大,企業不斷出海,全球化實際變成了中國的國際化。

過去是微軟到中國建分公司,寶馬來中國建造工廠,現在是我們把自己的生意和工廠做到了海外去。

“一帶一路”為代表的國家戰略,宏觀層面就體現中國要逐漸成為全球化的主導者。而在微觀層面,是一系列配套政策,是企業出海的紅利。我們可以用自己的產能、技術、產品換取更廣闊的市場和機會。

這是增量。是在漸冷的環境中一股溫暖的春風。


3

未來,當我們出海時,要怎樣才能做得更好?

過去我們常說外國企業來華投資容易水土不服,比如零售行業的百思買,比如互聯網行業的Ebay、Uber……

我們說別人要尊重中國的國情、風土、習慣……那現在輪到我們出海,怎麼辦?

講到全球化的問題,我們經常會說到一句話:“Globalization is localization”——“全球化就是本土化”。

全球化,就是尊重接受別人的習慣,實現在當地的本土化。

中國有一家公司叫傳音科技,在這點做得特別好。

我去非洲的乞力馬紮羅登山時,發現黑人嚮導就是用傳音科技一款叫TECNO的手機。

出海,製造業的下一波增長紅利

這是一款看上去廉價的功能機,但是嚮導卻說這是中國的第一大手機品牌。

我很震驚,根本沒聽說過,這怎麼就是中國第一大手機品牌?但我一查發現,TECNO在非洲佔據了大部分的市場份額,很多體育賽事的贊助商,都是TECNO。這款手機,也只在非洲賣。

它為什麼賣的這麼好,以至於讓非洲人都認為,這是全中國最大的手機品牌?

它滿足了當地的特殊需求。

比如黑人的拍照問題。如果光線不足,尤其在晚上,黑人朋友們拍照可能連人都看不清楚,只剩下潔白的牙齒......所以傳音的手機對相機功能進行優化,不管白天黑夜,拍照都很清楚。

再比如,TECNO的手機有一個功能強大到神奇,我一打開向導的手機,不得了,發現一部手機裡面居然插了四張SIM卡。

雙卡雙待難道還不夠嗎?竟然一部手機要四張卡?

是的,因為非洲人常常是幾個人共用一部手機,所以他們希望手機不要太貴,又希望能多卡多待。

傳音科技,也就針對這點開發出多卡多待的手機,賣的還特別便宜。

所以,全球化其實就是本土化,接受包容他人的不同,尊重理解他人的習慣。


最後的話

現在,很多企業站在了十字路口,在存量搏殺的殘酷世界裡,去哪裡尋找新的增量?

出海,是下一波增長的紅利。

供給側人口紅利沒了,自動化時代來了,歷史性機遇出現了,這些變化交織碰撞在一起,出海的時機也就到了。

過去,我們憑藉勇氣和膽量,下海。

未來,我們依靠智慧與合作,出海。

我們不搶佔先機,我們搶的,是時機。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