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大学“一座难求”,何解?

【看苏州专稿 文/陈梦娇】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步入晚年,有人选择含饴弄孙,尽享天伦之乐;有人选择出游千里,饱览名山大川;更有人选择“不去公园去学堂”,不断丰富自身。

苏州就有这么一群可爱的老年人,他们“壮心未与年俱老”,在校园里重拾年轻时的爱好与梦想,享受学习,优雅老去。

有关老年人爱“上学”的深看报道,请点击《深·看|年年名额都“秒光”,这群老人为啥这么爱“上学”?》。


在单位退休后,

72岁的曹阿姨选择重回校园,

捡起她多年的爱好——摄影。

不过苏州市老年大学新开设的

《摄影与后期处理技术》太过火爆,

令她始料未及。

“早起过来排队,

还是慢了一拍,

说啥也报不上了。”

老年大学“一座难求”,何解?

像曹阿姨一样抢不上名额的老年人不在少数,

根据数据统计,

今年市老年大学总招收学员11880名左右,

新学员只占了其中10%。

而至去年底,

苏州市60周岁以上户籍

老年人口达到了183万。

老年大学“一座难求”,何解?

苏州人的老年人越来越多,

这让老年大学的“门票”越来越难得。

老年大学为何如此火爆?

一位难求的困局该如何突围?

怎样才能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


银发学子的“热血高校”,名额一抢而空

苏州城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公元前514年,伍子胥奉吴王阖闾之命建城,迄今已有2500多年。

在这古城中有一座300年风雨沧桑、现仍较为完整的古殿大院。远远看去,殿宇宏伟,庭院深广,牌楼耸峙,石狮雄踞,祥云缭绕,花木飘香。

而从仪门到正殿有一条正道,上有篆书“寿”字,代表着万寿之意,故名万寿宫,这里正是如今的苏州市老年大学。

老年大学“一座难求”,何解?

早晨9点,老年大学一间阶梯教室里,银发学员们正在老师的带领下,认真学习英语发音。今年70岁的邱女士说,报名上英语课,是想提高一下自己的口语水平,方便去国外旅游。

“不只是学英语,我还报了膳食课,每学期花个两百块钱,既能丰富自己又能交到朋友。”

退休前的邱女士是一名会计,在进入老年大学前,她曾在家带孙子长达8年。“现在想起来带娃生活真的无聊,后悔没有早点来老年大学,人还是要学无止境嘛!”

老年大学“一座难求”,何解?

自从2002年老年大学正式搬入万寿宫,这里经历了两次教学区的扩建,教学区域不断扩大。

从办学初的5个班级375名学员,到目前已拥有330个班级11880名学员,老年大学每年的招生计划额都在增长。

“而实际上每年招收上来的人数都会略高于计划数,即使如此,依然‘一座难求’。”苏州市老年大学协会秘书长、市老年大学研究室主任朱学标坦言道。

老年大学“一座难求”,何解?

“以往每到报名季,凌晨4点钟就搬着小板凳到校门口排队的景象屡见不鲜。”朱学标说。

今年,学校开通了智能手机报名系统,受到了老年人的一致欢迎。“在今年秋季已招收的11586名学员中,通过网上报名的占了78%,绝大部分同学都是通过手机来完成报名的。”苏州市老年大学教务处主任谢延新说。

老年大学“一座难求”,何解?

目前,学校开设了涵盖了艺术、体育、文学等各个领域的124门课程,330个班级,在校生高达1.6万人次。“如果敞开招,这数字都不好估计,肯定挡不住。”朱学兵说。

市老年大学爆满,县区老年大学同样火爆。今年秋季,吴中区老年大学共开设71个班级,招收1653名学员,比去年新增253人。因为名额有限,学校每年招人还是以老学员优先,腾出了名额才会招收新学员。

老年大学“一座难求”,何解?

据了解,目前苏州市各县区均开设了老年大学,招生规模从几百人到几千人不等,但基本都在满负荷运转。同时,部分区级老年大学与社区合作,利用社区活动室提供教学,深受老年人的欢迎。

僧多粥少,老年教学供需矛盾突出

比起适龄儿童的“入学难”,老年人的“大学梦”因为“僧多粥少”矛盾更加突出。

苏州市老龄协会会长周玉龙告诉看苏州记者,到2018年底,苏州市60周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达到了183万,占户籍总人口的26%,在江苏省排名第二,仅次于南通,甚至部分地区已经提早进入“超老龄社会”。


什么是“超老龄社会”?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一个国家和地区60周岁以上人口比例达到10%,65周岁以上人口比例达到7%,即可称为“老龄化社会”;65周岁以上人口比例达到14%,即可称为“老龄社会”;65周岁以上人口比例超过20%,即可称为“超老龄社会”。

按照这个标准,常熟市、太仓市、姑苏区已进入“超老龄社会”。经测算,全市到2023年将进入“超老龄社会”。

老年大学“一座难求”,何解?

“预计到2030年左右,苏州老龄人口还会增加100万以上,什么概念呢?就是每3个人当中就有1个老年人。”周玉龙说。

而目前苏州能接受老年大学教育的人有多少?看苏州记者了解到,去年,全市有老年大学(学校)101所,村、社区教学点1020个,远程教育分校和收视点897个,在校老年学员数90182人,全市老年教育参与者106205人,老年大学毛入学率5.3%。

在朱学兵看来,现在许多老年人已经不满足于居家养老和单纯娱乐性质的活动了,他们更希望通过专业的学习拓展兴趣、增长技能,紧紧地抓住社会潮流。

“有的老年人已经把上老年大学当成了晚年的精神寄托,一些独居老人甚至把自己扎在了老年大学里,天天都来上课。”

对此,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教授池子华认为,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富足,老年人逐渐把教育培训当成了丰富晚年生活的重要方式,而目前只有老年大学能够为他们提供规范、丰富、优质的老年教育。“在老年大学里学知识、学技能给了老年人新鲜感,通过专业化的学习,他们还能得到更多的成就感。”池子华说。

老年大学“一座难求”,何解?

苏州市老年大学校长董宙宙表示,苏州老年教育现代化发展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特别是深度人口老龄化的现状,顺应了人民群众的呼声,但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苏州老年教育现代化距离真正的教育现代化还有很大距离,还存在资源供给不足、城乡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保障机制不健全、部门协调亟待加强、社会力量参与不够等等问题。

老有所学,不应是“老年大学”独角戏

活到老,学到老。

老年教育和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一样,都属于“终身学习”的概念范畴。

在欧洲,为了消除社会对老年教育的偏见,曾出现了第一所被命名为“第三年龄大学”的老年大学。继续教育既是老年人的需求,也是他们的权利,对老年人积极的包容尤其是信息化的包容,是一个社会健康平等的应有之义。

老年大学“一座难求”,何解?

作为首批现代化老年大学,如何让市老年大学的品牌效应进行放大?朱学标说,目前市老年大学正在借鉴中小学名校发展模式,市老年大学成为总校,下面各级老年大学成为分校,由市老年大学进行统一管理,配备师资、教材,这样实际上即使是在分校,但享受的是和总校一样的待遇。

此外,面对老年人智能手机逐渐普及的趋势及APP网络适合传播课程播放与便于收看的特点,2018年,苏州市老年大学在苏州市广电总台的手机端“看苏州”栏目,联合开办“老年大学”专栏,打造苏州没有围墙的大学——“手机端老年大学”,为苏州老年教育事业的普及与升华开创新的篇章。

老年大学“一座难求”,何解?

在现实中,注重老年教育,补齐这一群体的知识短板,也具有强烈的紧迫性。浏览媒体报道不难发现,在不少传销、金融诈骗案件中,老年人尤其是农村老年人都被列为“一级猎物”。犯罪分子看中的正是这一群体大多与社会脱节,对各种诈骗“套路”缺少认识和防备的弱点。一些老年人的精神空虚之痛也多被打着保健品销售等旗号的骗子利用。

看苏州记者了解到,根据发布的《江苏省“十三五”老龄事业发展规划》要求,到2020年,全省参加老年学校学习的老年人比例达到20%。市、县(市、区)人民政府重点支持建设1至2所老年大学,满足老年人的学习需要。

老年教育仅仅依赖“老年大学”,似乎远远不够。

“要实现老年人‘老有所学’,需要老年大学、社区协会、养老机构、文化机构和政府组织的共同联动,这是一项全社会的事业。”朱学兵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