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批得體無完膚的劉炳森的隸書,還有翻身的機會嗎?

被批得體無完膚的“當代隸書第一”劉炳森的隸書,還有翻身的機會嗎?

劉炳森字樹庵,號海村,當代著名書法家,畢業於北京藝術學院美術系中國畫專業,曾任北京故宮博物院研究員、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等職,其書法擅長隸書,他的隸書被稱之為“劉體”,在當今書法界有著很大的影響。

被批得體無完膚的劉炳森的隸書,還有翻身的機會嗎?

劉炳森自幼年時期就開始學習書法,到他11歲的時候就已經揚名鄉里,因其書法和文采超眾,19歲時便被破格吸收為中國書法研究社社員,也是當時中國書法研究社最年輕的社員,可以說是少年得志。

被批得體無完膚的劉炳森的隸書,還有翻身的機會嗎?

成年後的劉炳森先後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和中國書法家協會工作,尤其是在故宮博物院從事古代書法和繪畫的臨摹以及修復工作,為其以後的書法事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被批得體無完膚的劉炳森的隸書,還有翻身的機會嗎?

劉炳森書法擅長隸書和楷書,曾獲得日本的“富士美術獎”,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劉炳森在書法界有著廣泛的影響,其20多種出版物發行量也多達近1000萬冊,在當時書法資料急缺的時代,填補了書法愛好者的書架,所以社會上當時學習劉體隸書和楷書的人非常多,其影響力也隨之提升。

被批得體無完膚的劉炳森的隸書,還有翻身的機會嗎?

劉炳森究竟有多大的影響力呢?據說八九十年代,北京的大街小巷遍佈著劉炳森題寫的牌匾,當時的書法名家啟功先生稱自己就差廁所沒有題寫牌匾了,而劉炳森則真的給北京的廁所題寫過牌匾。1970年,他所書寫的隸書,有6700字被採用編為電腦體,也就是我們常用的“華文隸書”。

被批得體無完膚的劉炳森的隸書,還有翻身的機會嗎?

八十年代以來,由於劉炳森隸書識別性比較強,學習起來比較簡單,加上他又在書協擔任要職,有著很大的影響力,又有著20多種出版物,其隸書被很多書法愛好者所接受,學習“劉體”隸書的人不計其數,曾一度成為很多書法愛好者心中的書法大師,被稱為“當代隸書第一”。

但是劉炳森這個“大師”的稱號,並沒有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對於劉炳森的隸書,書法界一直存在著很大的爭議,尤其是劉炳森去世以後,對他的反面評價逐漸多了起來,稍微懂一點書法的人,都開始告誡身邊的人,劉炳森的隸書不可學,太俗。

被批得體無完膚的劉炳森的隸書,還有翻身的機會嗎?

逐漸,這種聲音在主流書法界成了一種共識,一時間批“劉體”隸書的聲音不絕於耳,很多書法家更是把“劉體”隸書當成了反面教材,認為“劉體”隸書雖然端莊,但太過於俗氣,已經毫無漢代隸書的古雅之氣,把《乙瑛碑》寫得呆板無生氣,不可觀更不可學,可以說被批得體無完膚。

但是由於“劉體”隸書的群眾基礎非常廣,很多人仍然非常喜歡“劉體”隸書,認為是金子總會發光,是我們現在人看不懂劉炳森罷了,劉體隸書將來肯定可以翻身。

被批得體無完膚的劉炳森的隸書,還有翻身的機會嗎?

就筆者看來,這種翻身的機會非常小了,或者說幾乎不可能了,劉炳森隸書雖然端莊美觀,但是他犯了書法的一個大忌,就是“俗”,且已俗入骨,古人云“唯俗不可醫”,這也是他的隸書為什麼短時間內被人喜歡又被人拋棄的主要原因。

被批得體無完膚的劉炳森的隸書,還有翻身的機會嗎?

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興起了一股書法熱,書法熱潮的背後,卻是廣大愛好者缺乏好的書法學習資料、好的書法老師,從而讓一些有影響力的書法家被大家所接受,隨著大家視野的不斷開闊,審美的不斷提高,那些曾經的大師逐漸被人們忘卻,一時的名氣總會過氣,唯有真正的藝術水平才能被人們認可。

被批得體無完膚的劉炳森的隸書,還有翻身的機會嗎?

你覺得呢?你覺得劉炳森隸書如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喜歡書法的朋友可以關注一下不二齋,關注更多精彩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