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見虐童案:生母狠心“過繼”,5歲孩子糟後媽虐待,體無完膚

雪山崩塌之前,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澎湃新聞報道:5歲依依遭後媽虐待,用鞋帶將依依反綁;怕哭聲太大,又用膠布封口;用鑷子戳向依依的手臂、胸口、背部、大腿、腳底板;還將依依拖進衛生間,用燙水給依依洗澡,整個過程持續了約3分鐘,造成全身表皮約31.5%的二度燙傷。

看完新聞不禁感慨,究竟是什麼樣的女人如此狠心啊,說依依的後媽之前,我們先聊聊依依的親生父母。

又見虐童案:生母狠心“過繼”,5歲孩子糟後媽虐待,體無完膚

施暴用鑷子


一、比起後媽的狠毒,親生父母的狠心才是真的狠

因為舅媽不能生育,而依依家有4個孩子,在一次交談中依依父母將依依“過繼”給舅舅撫養。依依口中的爸爸、媽媽其實是舅舅、舅媽。這種過繼行為,實在是理解不了。

從情感上來講:

不知道別人如何,我是萬萬捨不得,把自己孩子讓別人養的。理解有些實在有不得已的原因,將孩子過繼給親戚,可能比原生家庭條件要好一些,但過繼絕不是,自己恰巧多生了幾個,親戚恰巧沒孩子。這種過繼是父母不負責。

新聞報道:舅舅正在辦收養手續,依依也將跟隨舅舅的姓改名。在過繼手續沒完全辦理下來之前,生父母還是依依的監護人,依依遭此災難,親生父母作為監護人,應該負全責。

又見虐童案:生母狠心“過繼”,5歲孩子糟後媽虐待,體無完膚

燙傷依依的花灑


從孩子的角度來講:

生父母具有唯一性,而且是無法替代的。依依已經5歲了,雖然可能不太明白“過繼”是何意,但安全感破壞是無疑的。大多數過繼的孩子,刨除微乎其微的感情因素,多數是父母不想負責任,也許是因為孩子太多,也許是因為她僅僅只是個女兒,或是認為對方的生活條件較好,這都是利益關係。而這種利益關係,一點也不牢固,這也是養父母很難真心對待的原因,對於後媽的虐待,也在意料之中。

後媽虐待依依,是讓人氣憤,但親生父母的遺棄,就像是在賭運氣,顯然依依運氣並不好。

又見虐童案:生母狠心“過繼”,5歲孩子糟後媽虐待,體無完膚


二、後媽從歡喜到虐待的心態改變

1、認為依依影響了夫妻關係

舅舅、舅媽結婚9年,始終沒孩子,對當初的提議、看著可愛懂事的依依,夫妻倆還是滿心歡喜的。

可慢慢舅媽發現,依依更願意聽自己丈夫的話,也更願意親近丈夫,而丈夫也開始把視線轉移到依依身上,心理的落差,讓這個原本受丈夫寵愛於一身的女人,失落感爆棚。

如果依依是親生女兒,舅媽就不會如此敏感,會覺得爸爸愛女兒是天經地義的,這一切都建立在,舅媽跟侄女沒一點血緣關係上,這也是為日後虐待小依依,埋下了種子。

又見虐童案:生母狠心“過繼”,5歲孩子糟後媽虐待,體無完膚


2、依依並不像,想象中聽話

孩子都有生長規律,每個階段都不同,而且孩子的思想,不能像大人一樣成熟,所作所為都是發自內心,慢慢地依依活潑好動,不那麼聽話、不太服管。讓原本感情就不牢固的舅媽,失去了耐心。

李玫瑾教授說:“3歲之前有於與他,3歲之後立威於他”,對於依依,沒有恩情的鋪墊,孩子當然不願意從心裡服從管教。而情感不夠牢固,加之內心認定,丈夫對自己冷淡跟依依有關,這一切只是順理成章的事。

又見虐童案:生母狠心“過繼”,5歲孩子糟後媽虐待,體無完膚


3、施虐也會上癮

剛開始,舅媽只是掐依依,依依也曾在半夜睡覺時,偷偷跟舅舅說。但舅媽卻輕描淡寫地說,不小心磕的。

再往後發展到用鑷子戳、用熱水燙。發現依依燙傷後,舅媽曾跪在地下求依依不要告訴自己的丈夫,但此時的依依,已經不能像平時一樣乖巧回應,只是不停叫著“是媽媽把我燙成這樣的”。

為何後媽對依依的施暴一次比一次狠呢?施暴也是會上癮的。

心理學認為,施暴會會給他人帶來快感、支配他人的感覺,發洩的感覺。而依依對於後媽來說,弱小、無血緣關係,這麼一個軟柿子,即便打了也不會有多少愧疚感,成為後媽發洩情緒的受害者。施暴行為更趨向於人類本身的“獸性”,為了一時刺激而為之,當刺激點達不到時,就會加重對受害者的傷害,來達到自己洩憤的目的。

又見虐童案:生母狠心“過繼”,5歲孩子糟後媽虐待,體無完膚


最後:

在醫院時,問其依依的傷勢時,依依清楚地說是舅媽造成的,舅舅聞言下意識覺得不可能,出聲打斷,害怕的依依,馬上改口說是自己弄的。看到這,淚溼雙目,孩子是那麼弱小、無助,不明白當初是怎麼回事,也不知道未來會怎樣,為保護自己,只能示弱。

雪山崩塌之前,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親生父母、舅媽、包括粗心的舅舅,在依依身上的每一處疤痕,都有他們的印記。

依依因為年紀幼小,暫時無法進行植皮手術,回到家後,一身的傷疤,也不願外出見人。讓我想起《素媛》裡小女孩說:“我做錯什麼了嗎?”,依依又做錯了什麼?為什麼要遭次大難?

這個不美好的故事告訴我們,孩子不應該淪為大人交易的產物,生了她,就要對他負責,否則你就是給劊子手遞刀的那個人。不知道依依的父母是否後悔了。


關注@萱萱媽,讓我們和孩子共同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