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入土的玉器在地下永遠也不出包漿,所以有些古玉出土後跟新玉差不多,您贊同嗎?

玩古賞今


很多品質優良的古玉高古玉在地下數百年千年數千年乍看如新器,有,且不是個別的…這正是玉千載如一日的至聖品德,人若修身如玉不亦聖乎?然哉

然,古玉高古玉不竟歷世數百年千年數千年,不管如何的如新,總有不為人所能仿學的“聖蹟”可尋…

一,老熟。品質優良歷年久的玉會有一種“熟”,也跟果子一樣經歷青澀、初熟、半熟、透熟,古玉高古玉的熟美根本無人能仿及…

二,老光。品質殊良的玉如我佛,有金剛不壞身,其不壞之身正是從經年致老的跡象去認證的,古玉高古玉的老光是世間最“慈祥”的,是經年久而修來的,是與老熟同在的吉祥之光,無法可偽…

三,老跡。至聖亦人必有不完處,玉亦如是,古玉高古玉品質優良亦有歲月跡沉(包括老工痕),瑜瑕同在,瑕不掩瑜,只是這些不足是要人們歷史地看待的…品質優良如新的古玉高古玉,亦應作如是觀…











謝亞鐵


高古玉絕大多數都入過土,但由於墓葬情況不一樣,玉質不同,出土時的狀況大不一樣。有的出土古玉宛如新制,如果沒有其他輔助特徵,甚至會被誤以為是新工。

以下幾件玉器就可以說明。

1. 西漢龍形佩,頂級白玉料,工極精,可稱白玉無暇,可惜被古董商不小心折斷,但幾乎看不出入土痕跡。

2-4. 唐白玉金鈿真珠蹀躞帶,有幾件幾乎沒有任何土沁痕跡,也是上好白玉材質。

這樣的例子還可以舉出很多,但上述應該可以說明問題了。






卓然堂


這是個很好的問題,不僅僅在古玉,在古畫,古瓷都有這個現象,行話叫“舊貨如新”

我們先解答一下為什麼古玉中有這個現象。戰漢時期的好的和田玉製品,主要成份為95%-99%的透閃石,透閃石是礦物名詞,並不是純淨物名稱,所以結構比寶石松散。一般在3.0以上,有的達3.2。戰漢古玉水頭足、密度大、油潤度好、玉質特別細膩,其特點是水、透、潤,遠非水、透而不潤,其品質越精細、密實,越不容易被侵蝕,也就看不到被沁,或者細微沁入現象。這類好玉的數量比較少。

密度在2.9或者低於2.9的透閃石玉器中,雜質相對更高,結構也就更鬆散,分子間距離隨著時間加大的時候,外界的分子就介入其中,比如塵埃,水銀,硃砂,鐵分子,形成不同的沁,看上去舊舊的。這類古玉數量大 常見。

附寶石行業裡面定義純淨度:

比如鑽石純淨度定義:評鑑鑽石淨度的準則,包括了上述瑕疵的數量、大小、種類、位置、明顯度等對鑽石整體外觀的影響程度。鑽石淨度的評級必須在十倍放大鏡(Triplet lens)檢視下進行。而在和田玉這個行業裡面卻沒有引入這個概念。所以理解就比較難。道理是一個道理。

左右玉器年代相距不遠。




吳抒文


提問的問題有點古怪,它們不構成因果關係。

我們知道出土古玉分兩種,即生坑與熟坑。所謂熟坑就是主人生前使用配戴的玉器,古時習慣把這些玉器作為隨葬品埋入地下繼續倍伴主人。生坑就是為葬而特製的玉器。古時用玉製度極嚴格,如果主人死後按禮制需要什麼規格.式樣的玉器,那就需新制。後人為表追思孝義,常大量製做用以入葬。這才有漢代大墓古玉出土眾多的現象。熟坑玉器因多有包漿不易受浸。生坑玉器相較而言對浸蝕抵抗稍弱。但這得不出入土古玉永遠也不會出包漿的結論。不論是生坑.熟坑玉器都會有包漿,多少.輕重而已。行內講是老物必有老象。表述的就是這種現象。

提問最後說,有些出土古玉象新的一樣,有可能表述的意思是古物如新。出土古玉的品像好壞與坑口好壞相關,與所處的具體位置有關。在漢.唐時古人喜山洞葬,多為帝王大墓,今天我們稱其為山坑。山坑工程浩大極為考究。山洞四周有凹槽用以排水,地面多微微凸起以防積水。再加上山坑多石少土,所以出土古玉少浸或無浸,包漿厚重,品象極佳。正如行內話所說,老物如新為寶。古玉在地下歷經幾千年寒暑.乾溼,歲月形成的痕跡.皮殼即使看著少了光氣.油潤,拿在手中稍加盤玩就能喚醒沉睡的古玉,一種厚重.古樸.自內向外的老熟,泌入我們的心田。這正是喜愛古玉.收藏古玉人們的最原始的心結。

(圖為個人藏品)








愛玉者說


我十分不贊同。

古玉是經過長時間的存放或者埋藏保留下來的。表現一定要留下歲月的痕跡。氧化是一種常見的事情。大多數玉器都會產生包漿。極少數不會產生包漿的品種也會產生附著物,這也是歲月留下的滄桑。

這些古玉的出土,絕對不是和新玉差不多,而是有很大的差別。包漿,浸染,其他氧化物的附著都能使當時的玉器產生顏色,吸光,返光,水頭等直覺產生變化。

希望收藏界同行們互相學習,共同提高!!!


LZF080513


出土古玉包漿與其在墓坑裡的環境息息相關。南越王墓中的玉器包漿就證明了這一事實,如角杯,因其是包裝著絲綢再放在廠匣子裡,出土時匣子完整,在角杯上的絲綢也完好,因此,整個角杯包漿有象絲綢般柔和的環璃光。但由於多次水浸,又沁人黑黑的水銀沁。另一件放在珍珠盒下的玉壁,因珍珠盒朽爛,珍珠分解成粉狀,壁整體被珍珠粉包著,出土時皮殼也成朽粉狀,玉有珍珠沁,但不發玻璃光。同理,如麻布包的,在其皮殼上會留下布紋狀,但沁色會因為多次受到地火,地熱,地水等變化,帶著不同物質浸入,會產生不同的沁色。總之,只要真出土古玉,必有皮殼,廣義上包漿就是皮殼(外附或內因變化的次表現)。只是有生熟之分或出來後空氣氧化與人的體能給予變化。


一二九


遼金玉器,潔白如初



欽崇天道


古玉和新玉是有本質區別的,不管古玉多麼“新”他還是古玉,其工痕是幾千年做的,一定具有古玉特有的表象,老熟如果凍,寶光不刺眼的柔和之光。真正的古玉一定能感受到匠工製作的那種說不清道不明的制玉精神,和玉件想要表達的意義。以上只有通過經常觀察有明確記載的出土古玉或有機會上手盤玩,才能領悟。而新玉不管怎麼做舊,它還是新玉,沒有經歷過時間的歷練,即使是一塊老玉原石,要做成雕件,就得動手去雕琢,一經人為動過,就會暴露出新工工痕,新工光澤的特徵。借用網上照片。🙏




瑄瑗閣


感覺這問題問的容易誤導初入此行的朋友,永遠不出包漿?古玉在出土之前的任何情況、環境下不可能不發生變化,只是可能沒有任何沁而已,但表面的氧化肯定是有的,這種氧化一定會形成不同程度的自然皮殼包漿,所以我感覺所說的老玉如新應該是指沒看到任何附著物、土蝕、土咬和沁,但再幹淨,由於墓葬環境導致的歲月包漿是一定有的!不過這種老熟、老舊的感覺很多是拼的眼力和經歷,所以只是多聽入行前輩實物點撥,本人自認只是入門小白,所以原則是隻欣賞生坑特徵的東西,但凡有爭議、有疑問的,絕不參與!多聽多看,上手不入手。


靜水流深35289098


學習了!

我拾到的奇石也有包醬,奇石畫面上的包醬能佐證是否天然形成的重要依據。

成龍的鯉魚從石面上破壁而出(浮雕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