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萎縮為古玉特有老化塌腐現象,有人認為玉萎縮易仿造,不能作為斷代使用,您認為呢?

玩古賞今


玉萎縮肯定是有這種現象的。要仿出真正的萎縮效果,與做仿古藝術的朋友交流,得到的經驗是綹裂處加適當比例的腐蝕劑,再用成分土包裹久埋後,取出的作品綹裂處的咬蝕塌陷會明顯些,但沒有沁痕的萎縮(特意圈起來的圖一)和工痕沒有沁蝕掉的萎縮(圖3)仿不了,最起碼我接觸的朋友仿不了。再有就是通過萎縮斷代問題,我圈裡能接觸到的朋友不認為可作為斷代的標準,因為大家溝通對比後發現不同時代的玉都有可能出現萎縮。最後說個題外話,真要接觸古玉,一定要真的和仿的都上手,不能全真教,也不能一假派,如果能接觸到心懷敬畏、純粹從藝術傳承角度做仿古藝術的朋友,那真就錦上添花了。我們真正要提防的是不良賣家,但與不良賣家之間的博弈也是提升自我的過程。






靜水流深35289098


先解讀一下這個現象形成的原理:古玉表面塌陷是因為玉在機械加工時候產生產生了表面應力後,(這個原理和鋼鐵機械加工後淬火回火效應很接近。)玉器在空氣和溼熱水蒸氣中,經過長時間的冷熱反應,玉器機械研磨的疲勞應力消失以後自動恢復到自然狀態形成的表面凹凸。加上這些平面年代久遠以後,玉器表面透閃石的分子間距變大,有一部分被空氣中二氧化碳+水分子形成的碳酸離子腐蝕,會形成不平滑的表面。這是個緩慢反應的物理和化學變化。

至於人工可不可以模擬這個過程,只有儀器檢測年代或者觀察玉器間隙中的微生物生長狀況來做權威性結論,目視只是經驗判斷而已。



吳抒文


玉萎縮是高古玉的一種表面侵蝕現象,其成因是玉器質地不純,較疏鬆處或有裂隙處經過長年的土壤蝕咬,塌陷而損失部分玉質。如果是生坑玉,侵蝕特徵未經改變,仿製的多不到位。

但經過盤玩的玉,玉萎縮表現為表面的坑窪不平或部分缺失,判斷的難度會增大很多。所以,如果到手一件生坑高古玉,有部分玉萎縮,最好在盤玩前拍照存檔,以免盤玩後形態改變,別人質疑時,沒有證據,有口莫辯。

以下幾件多少有些玉萎縮,可說明這個問題。

1-2. 商玉人形勒子,左面部侵蝕明顯,除了色沁外,稍微有點凹陷;

3-4. 紅山玉豬龍,一面有明顯凹陷,另一面好的多,由於是陰陽面,色深面凹陷處多,色淺面僅有幾處小凹陷。這些坑窪處形狀自然,不像是仿的,但此件入藏時即為熟坑玉,沒有更多證據;

5-6. 良渚三叉形器,沿裂縫深色沁邊緣有少許凹陷,不太明顯。此玉收時為生坑,一手盤出,沒有疑問。








卓然堂


古玉萎縮是不可防的。



絲路遺珍收藏館主












學稼軒


玉萎縮是不可仿的!只不過許多人說不清楚而已。




竹下聽風1


這是我玩的古玉,沒有你提的問題。






儒釋道緣


玉萎縮是常見的,有重有輕,最輕的像明代棍吾功,萎縮玉凸皮像桔皮樣,長時間水泡,再把玩就會好些,所以玉是活的,


GW65916


玉器萎縮蹋陷現象,如果在觀察中沒有發現刻意做作的不自然現象,就目前所知是不可仿的,這是經過千年受侵蝕,原物質成分交換流失所致,非短時期急就可為,故可做為鑑定要素之一,但應該還要借鑑其它的要點,綜合評判,方可準確無誤。


琳隆雅齋


萎縮 要觀察一下週圍的 特點變化。也許有人會選用特定的材料去仿。但是仿只能仿最多不可能全部都可以仿到位。所以也不能光靠一個位置。需要綜合來觀察。萎縮大多數都是鈣化 密度硬度經過變化 長期高壓真空壓力下會導致萎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