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景帝劉啟,一個意外登基的皇帝,卻護佑了大漢王朝百年平安

中國是一個有著大一統和中央集權政治傳統的國家,國家的發展往往同君主個人的素質相掛鉤。因而但凡歷史上鼎盛的時期,都會有一個強有力的君主,只是多數時期,最高權位的椅子上坐著的卻並非人傑。老百姓們經常說"富不過三代",對於國家而言也往往如此。而在封建王朝初期的大漢王朝,有一位皇帝卻不認同這一說法,他就是漢景帝劉啟。

漢景帝劉啟,一個意外登基的皇帝,卻護佑了大漢王朝百年平安

劉啟劇照

劉啟的接班和他的父親一樣,都有著多重的偶然因素。而歷史為大漢王朝選擇了這位君主,似乎也是在護佑整個大漢王朝的國運。

說到劉啟的登基,必須要提及他的母親竇太后。竇太后本名已不可考,據說叫竇漪房。不得不說這個名字非常唯美,也非常好聽。歷史上的竇太后如這個名字一樣,年輕時也是大美人一個。因此出身民間的她早年得以入宮,成為了呂后身邊的一位宮女。

霸道女總裁呂后絕對想不到,自己身邊的這個小丫頭有朝一日居然能夠統領漢朝後宮,此時這位竇姓姑娘獲得了史書上的第一個稱謂,"竇姬"。長期在呂后身邊,竇姬學習到的人生經驗也絕非一般姑娘可比。

漢景帝劉啟,一個意外登基的皇帝,卻護佑了大漢王朝百年平安

竇姬劇照

竇太后,趙之清河觀津人也。呂太后時,竇姬以良家子入宮侍太后。——《史記·外戚世家》

除了在事業上"幸運"地得到宮斗大師呂后的"言傳身教"外,竇姬很快又收穫了一份婚姻上的幸運。呂后打算將身邊的一些宮女分配給各地的"兒子",筆者推測此時這些宮女應該受到過訓練,不是簡單地當個服侍諸侯王的妃子,更有監視甚至挾持各地諸侯王的任務,說白了就是呂后安插在各諸侯王身邊的間諜。

太后出宮人以賜諸王,各五人,竇姬與在行中。竇姬家在清河,欲如趙近家,請其主遣宦者吏:"必置我籍趙之伍中。"宦者忘之,誤置其籍代伍中。

至代,代王獨幸竇姬,生女嫖,後生兩男。《史記·外戚世家》

漢景帝劉啟,一個意外登基的皇帝,卻護佑了大漢王朝百年平安

代王劇照

竇姬並不排斥這項安排,可她只想去趙地,因為那裡離自己的老家比較近。不過估計是沒有打點到位,她被陰差陽錯地分到了代王劉恆那裡。竇姬對此很不情願,要死要活地堅決不去。是不是被打暈綁過去的筆者不知道,竇姬最終還是到了代地。

劉恆見到竇姬後非常喜歡,也不管這是不是嫡母安排在身邊的間諜了,直接照單全收。而竇姬對寵愛她的劉恆也非常不錯,不僅是簡單地生兒育女,還有生活上的同甘共苦。而在竇姬先前想去的趙地,呂后收拾起"兒子"卻毫不客氣。

可以這麼說,陰差陽錯地嫁給劉恆,讓竇姬不僅收穫了一段美好的姻緣,也讓她躲過了殺身之禍。什麼叫"上錯花轎嫁對郎",這就是。

漢景帝劉啟,一個意外登基的皇帝,卻護佑了大漢王朝百年平安

代王夫婦劇照

不過雖然劉恆很寵愛竇姬,但她畢竟不是正妻,此時的竇姬連在是書上留名都很勉強。而且劉恆與正妻王后還育有四個兒子,代國的王位也根本輪不到竇姬她家。

正常的宮廷劇本里,此時的竇姬應該像甄嬛那樣費盡心機與後宮姐妹們鬥爭扯皮。但離奇的是,此時劉恆的正宮王后和四個孩子居然先後離世,不僅把王后的位子騰了出來,還送了個太子的寶座。儘管有不少人推測是竇姬害死了王后和四個孩子,但正史上並沒有證據佐證。而且劉恆是一個城府極深的君主,也不可能會縱容寵妃害死正妻和孩子。

孝文帝立數月,公卿請立太子,而竇姬長男最長,立為太子。立竇姬為皇后,女嫖為長公主。其明年,立少子武為代王,已而又徙梁,是為梁孝王。《史記·外戚世家》

漢景帝劉啟,一個意外登基的皇帝,卻護佑了大漢王朝百年平安

劉啟母子劇照

後來呂后離世,她庇護的呂氏家族也很快被滅,在多方的博弈妥協後,皇位幸運地落在了劉恆頭上。經過與大臣商議,劉恆立竇姬為皇后,兩人的長子劉啟為太子。就這樣,竇姬連代王王后的位子都沒坐熱乎,直接搖身一變成了大漢王朝的皇后。

從被呂后"垂青",到獲得劉恆的寵愛,再到後來位居王后,直至最終母儀天下,竇皇后的每一步上升不僅沒有自身的主動,還能夠因禍得福,不得不說上天很眷顧這位民間的姑娘。而作為竇皇后與文帝的長子,劉啟也佔了老媽的光,成為了大漢王朝的太子。

而就在被立為儲君時,劉啟遇見了改變他人生的老師,晁錯。晁錯這人學識極為淵博,文帝非常賞識他,讓他輔佐教育太子。而劉啟對晁錯也非常尊重信任,稱他是自己的智囊。只不過和這位在日後因為削藩而惹出天大禍事的老師相比,劉啟這個學生也是相當地莽,直接在當皇帝之前就來了波"物理削藩實驗"。

漢景帝劉啟,一個意外登基的皇帝,卻護佑了大漢王朝百年平安

劉啟劇照

孝文時,吳太子入見,得侍皇太子飲博。吳太子師傅皆楚人,輕悍,又素驕,博,爭道,不恭,皇太子引博局提吳太子,殺之。《史記·吳王濞列傳》

吳王劉濞的太子劉賢入京,面見劉啟後,兩位遠房堂兄弟開始玩起了當時流行的六博棋。只是下棋就下棋吧,兩個年輕人還喝上了,後來越喝越上頭,為一盤棋爭執了起來。劉賢本就出身民風剽悍的東南地區,劉啟也是一身貴族子弟的驕橫習氣,越鬧越厲害。隨後劉啟火大,直接掄起棋盤就朝劉賢腦袋上砸去,當場要了對方的小命。

於是遣其喪歸葬。至吳,吳王慍曰:"天下同宗,死長安即葬長安,何必來葬為!"復遣喪之長安葬。《史記·吳王濞列傳》

漢景帝劉啟,一個意外登基的皇帝,卻護佑了大漢王朝百年平安

劉啟劇照

這起命案讓文帝這個當爹的相當下不來臺,老子都不敢動吳國,你小子都這麼等不及削藩?儘管沒法給堂兄交代,文帝還是硬著頭皮把劉賢的屍首送回吳國,劉濞也是一點面子都不給文帝,直接懟了回去,天下都是老劉家的,死在長安就埋在長安,幹嘛送回來!文帝老臉掛不住,只得以太子的禮儀安葬劉賢。在此之後,本就不安分的劉濞更加看不慣長安中央政府,加快了謀逆造反的步伐。

方今之務,莫若使民務農而已矣。欲民務農,在於貴粟;貴粟之道,在於使民以粟為賞罰。今募天下入粟縣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論貴粟疏》

雖然惹了不小的亂子,但劉啟還是順利地接班了。也許正是因為早年的莽撞行為,讓他在施政時多了份勤勉謹慎。他選擇啟用老師晁錯,而晁錯在內治經濟方面還是挺有兩把刷子。

漢景帝劉啟,一個意外登基的皇帝,卻護佑了大漢王朝百年平安

劉啟與妃子圖

在整體上沿襲開國以來的無為而治政策之外,景帝開始施行重農抑商政策,大力發展農業,尤其是重視糧食和鼓勵養馬這兩大環節,不僅讓"文景之治"的繁榮更上一層樓,也給後來的全面戰爭打下堅實的物質基礎。

只是這對在經濟建設方面頗有建樹的師徒,在面對削藩這一問題時,再次犯下了莽撞的錯誤,費盡九州鐵,鑄成一把錯(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