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在冬季》:不問結局,無怨無悔,有時遺憾也是一種美好

《大約在冬季》:不問結局,無怨無悔,有時遺憾也是一種美好

文丨卿心君悅

影片《大約在冬季》是導演王維明繼影片《不能說的夏天》(2014年10月24日上映)後又一力作。

影片以華語樂壇最經典的演唱會之一——1991年齊秦北京演唱會為序幕,拉開了跨越三十年的悽美愛情故事。

《大約在冬季》:不問結局,無怨無悔,有時遺憾也是一種美好

《大約在冬季》劇照

“有些人見三百次都沒有用,有些人見三次就足夠了”,或許三十年的時間長河中,很多事情都已變得物是人非,然而終會有一些東西會被賦予不朽,那也許是青蔥的回憶,也許是滯留於心的愛情。

看似沒有道理可言的相遇、相識與相愛,卻是命運的一種安排

觀看完影片《大約在冬季》後,很多人對其中的部分劇情存有一定的疑問,正是因此產生了正、反兩種趨勢的評價,從而致使本部影片目前的評分不高。

在議論聲中最大的一個疑惑就是:安然與齊嘯怎麼就突然間深愛了?

在影片《大約在冬季》中,安然(馬思純飾)與齊嘯(霍建華飾)相識於1991年北京的齊秦演唱會門口,那時安然是北師大的一名學生,而齊嘯則是從臺灣來到北京準備創建影樓的年輕人,安然迫切需要一張演唱會門票,而齊嘯手中恰好多出了一張演唱會門票(齊嘯的女友葉雨宸因下雪沒有赴約),就這樣齊嘯將鄰座的門票送給了安然,由此二人相識並迅速相愛。

對於二人相愛的原因,其實在影片中已經給出了兩個答案,一個答案就是影片中齊嘯對安然說的那句:“有些人見三次就足夠了”,很多人相識很久未必會相愛,如同安然對於楓(魏大勳飾),但有些人相愛卻是一瞬之間的事情,如同安然與齊嘯。因此才會有:“從陌路到相愛,只需一瞬間”的說法,這就像簡·奧斯丁的《傲慢與偏見》中達西對伊麗莎白的鐘情,從最初在內瑟菲爾德莊園的舞會中第一眼的凝視就開始了,只不過達西與伊麗莎白因為“偏見”推遲了相愛的進程,而安然與齊嘯則沒有中間的坎坷。

而另一個答案,在劇情中借用《崑曲》中的一句:“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道出了相愛的原因。也許會有人覺得影片中這種描述方式有些“耍賴”與“不負責任”,但基於愛情這種沒有固定道理與規律可言的東西來說,或許這種朦朧的描述反而恰到好處,你不言、我不語,卻能夠讀懂彼此心意的愛情,可能才是愛情最美的意境,也是曾經年幼時,無數人心中純真、青澀的愛情。

《大約在冬季》:不問結局,無怨無悔,有時遺憾也是一種美好

《大約在冬季》劇照

同樣,在影片中於楓一直深愛著安然,但是安然卻傾心於齊嘯,看似擰巴的情節,也用最直觀的手法表現出愛情中的一種常態,正與“情不知所起”的思想相呼應。安然可以在一瞬間愛上齊嘯,卻對於楓的情棄之不顧,這何嘗不是對“有些人見三百次都沒有用”

的一個佐證,因為那時的愛情沒有道理也沒有公平,有時更不存在“先來後到”的限制。

有人說:“愛上一個人就是一個劫,不能劫後餘生,那就只能在劫難逃”,不是深情總被辜負,而是年輕的愛情很少是理智的產物,“哪怕跌跌撞撞,也要為愛痴狂”,這才是青春的一種象徵,也因此才有了電影宣傳海報中的那句“不顧一切去愛,才發現不被現實允許”的話,以及後續戳心的劇情。

深愛就去堅持,不問結局,才能無怨無悔

在愛情中有一種常人難以忍受的痛楚——愛而不得。

愛而不得,很痛,因為這是將所有對美好的期盼寄託到一個人的身上後,再被現實的落差一片片撕裂所產生的痛感。

於楓深愛著安然,即便得知她鍾情於齊嘯,仍舊願意用全部的溫暖去愛護安然,讓她即便受傷,也不會感受到冰寒。

《大約在冬季》:不問結局,無怨無悔,有時遺憾也是一種美好

《大約在冬季》劇照

安然深愛著齊嘯,即便知道她與他之間存在無數難以跨越的“無可奈何”,也願意一次次勇敢的向前,哪怕已經傷痕累累,哪怕已經擁有了全新的生活(當時安然已成為知名主持人),為了接近愛情也寧願將一切毀掉。

《大約在冬季》:不問結局,無怨無悔,有時遺憾也是一種美好

《大約在冬季》劇照

齊嘯呢,自然也深愛著安然,只不過因為父親的病、兄弟的債、影樓的破敗以及葉雨宸(由女友到前妻)的干擾,數次不得不暫且按捺下心中的情,但即便如此,在他的心中仍舊不曾忘記安然,直到最後安然毅然選擇與於楓結婚。

他們在一定程度上,在一定的時間內,都處於“愛而不得”的狀態,他們的堅持讓愛情施加在內心的痛感越來越深,或許想要解脫的方式並不困難,放下心中的執念就好,但是很多人即便疼痛加身,卻仍願意飛蛾撲火,一往無前。

因為拼盡全力的“遺憾”才算是一種美好,而未曾努力過的遺憾,那才是比愛而不得更痛苦的事情。

何況有時身處於愛而不得中也未必完全是一種痛苦,比如金庸小說中郭襄對楊過的一生傾心,紀梵希對赫本的一世守望,雖然皆身處於“愛而不得”的狀態中,但是他們承受的未必全是痛苦,因為心中的堅持,讓深愛演變成無言的守護,因為不問結局,所以無怨無悔,怨與悔才是疼痛的源頭。

所有的愛情都會有一個結尾,無論是悲是喜,都應坦然接受

安然,最終嫁給了於楓,於楓收穫了最想要的幸福,但是卻未能終身相伴,後來因癌症去世。

齊嘯,最初錯失了安然,但在兒子齊一天與安然的女兒於小念的幫助下,出現了再續前緣的可能。

或許,在很多人的心中對於安然與齊嘯最終再次走到一起的結局,看似美好卻存在一定的問題:

首先,審美能力的提升,很多時候悲劇反而可能才是一種更佳的結局,因為這更能符合內心的“期望”,還能貼合“遺憾也是一種美好”的宣傳語。

其次,最初能夠在一起時未曾在一起,最後各自有家庭後,在現實條件允許下(安然丈夫去世,齊嘯單身),人為因素的撮合下,走到一起總是會覺得有一些“怪”。

最後,還有一些人覺得不符合一定的“邏輯”,當時安然的決然就意味著就已經看開了與齊嘯曾經的感情,在這種情況下再次走到一起,反而削弱了安然曾經愛恨分明的形象,同時,這種結尾的出現,很容易讓人在愛情的處理上產生錯誤的傾向選擇。

但實際上,影片《大約在冬季》的這種結局類似於張愛玲作品的處理手法,比如在《半生緣》中結尾處顧曼楨與沈世鈞的相遇,在《傾城之戀》中以“傾城”為代價為主人公白流蘇扭轉的結局。這種手法的特點是在既定的趨勢中,利用劇情巧妙形成情感反差來點明作品的中心思想。比如張愛玲對顧曼禎與沈世鈞之間情感的批判,對白流蘇選擇的批判。而編劇饒雪漫利用於小念及齊一天的撮合,彌補了安然與齊嘯曾經留下的遺憾,也是為了點明:有些遺憾是無法彌補的,雖然痛,但也是一種美。

因此,面對愛情中最終出現的一切結局,最好的態度就是接受。

很多人不理解為什麼安然在最應該放棄的時候選擇了堅持,在最應該堅持的時候又選擇了放棄。最初,面對齊嘯一次次的“欺騙”(懦弱、離開),安然未曾放棄,選擇了一次次的堅持與原諒,即便在齊嘯離開前會說出類似“若你離開,今後再也不見”的狠話,但在下一次見面時仍舊會投入懷抱,既然如此,為什麼最終齊嘯決定留在北京,並解釋清葉雨宸製造的誤會後(已經與齊嘯離婚後的葉雨宸,告訴安然並未與齊嘯離婚,並且已再次懷孕),安然反而選擇了放棄。當時,安然與於楓尚未真正的結婚,依照安然的性格一切皆有可能才對。

或許,安然做出前後反差巨大選擇的原因,許是想通了“生活向前,愛情總是低頭”的道理,許是想通了“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的道理。她不再去強求改變,而是接受眼前發生的一切,不管是誤會,還是命運,亦或者是註定,所以她選擇將心中對齊嘯的情冰封,開始新的生活,錯過的就當成一種“遺失的美好”。

很多人會認為在這種情況下,安然最終選擇與於楓結婚,並不是因為愛情。但其實根據影片情節及於楓臨死前與安然的對話來看,這種猜測是錯誤的,因為安然對於楓說過選擇他,從未後悔過。至於於小念在影片中說她媽媽無情,爸爸去世時未曾流淚之類的事情,原因僅是在安然看來:“所有的死別,都好過生離”而已。

那麼若無最後的“撮合”,安然與齊嘯是否會因為“遺憾”而痛苦一生呢,其實並不會。對於安然而言,在選擇與於楓結婚時,就已經接受了與齊嘯之間感情的任何結局,而對於齊嘯來說也接受了一切,即便原本應該不會是悲劇,但是這就是一種現實,而生活仍舊需要繼續,曾經的一切經歷僅保留美好的記憶就好,如同他對兒子齊一天說的,他也感激葉雨宸,因為她曾帶給過他一段時間的美好。

對所有結局的接受,未必就是向現實低頭,反而是成長的一種必然經歷,因為這才是對人生、對那一段感情最負責任的態度。在現實生活中,更是如此,我們很難有機會像影片中、作品裡那樣去彌補曾留下的遺憾,但是卻可以不讓遺憾那麼悲傷,可以用心去接受每一種結局,無論是悲、是喜。

《大約在冬季》:不問結局,無怨無悔,有時遺憾也是一種美好

《大約在冬季》劇照

因為,

有些情,放下未必就是辜負,而是將最美好的時刻保存下來;

有些人,放下未必就是忘記,而是將最衷心的祝福留在心中。

《大約在冬季》:不問結局,無怨無悔,有時遺憾也是一種美好

卿心君悅,頭條原創作者,高級心理健康指導師,知名情感博主。用文字溫暖你,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