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在冬季》:用電影的形式侮辱了我們歌聲中的青春和愛情


《大約在冬季》:用電影的形式侮辱了我們歌聲中的青春和愛情

以前,聽人說過一條爛片定律——凡是用歌名做片名的,十有八九都是爛片。雖然我一直覺得有道理,但是昨天還是沒忍住看了《大約在冬季》。

電影片長兩個小時,但以它表達的內容來說,根本不需要那麼久。

怎麼能把電影拍到這樣無聊呢?我一直很納悶,兩個小時的電影如坐針氈,如芒在背。

真是用兩個小時的電影侮辱了4分鐘的歌曲,更是侮辱了我的智商和愛情。

簡單來說,《大約在冬季》講的是一對據說是相愛的男女,歷經二十年的歲月,最終仍沒能在一起的故事。

猛一聽感覺劇情還挺虐的,但電影在情節設置上有很大的問題,使這種“愛而不得”的悲劇感完全沒有表現出來,反而讓人覺得幾分好笑。我覺得只要淚點正常的人,看這部電影的煽情處基本都哭不出來。

男女主兩個人翻來覆去就那點事兒,分分合合,糾纏不清。20多年過去了,一點點變化都沒有,都是一水的無病呻吟,感覺兩個人20多年白活了,不敢相信怎麼成為所謂的“成功人士”的。

詳細的劇情不想細說,只舉兩個關於分手的例子,說明一下劇情設置的低級。

電影中兩人主要出現了兩次分手。第一次是男主齊嘯父親中風了,在臺灣沒人照顧,哥哥又鬧事進了監獄,北京的影樓被合夥人捲款,彷彿所有棘手的事在一瞬間席捲而來。

貌似合情合理,可是觀眾回頭想想,影片前面連一點點暗示都不曾有。別說女主安然傷心悲憤,就連觀眾都覺得太突然。突如其來的分手好像龍捲風吹過,這種劇情設置簡直太敷衍,明顯能看出是為了劇情需要而人工設置。

第二次分手,是在安然靠努力打拼小有名氣以後,齊嘯也剛剛經歷過離婚,兩人闊別多年,仍然沒放下彼此。

按理說,他們處理感情應該跟之前有較大的變化,畢竟經歷了那麼多,而且兩個人又不是小年輕。倘若仍想要在一起,一定會拿出更成熟、更妥帖的做法,可是這一次竟然是齊嘯的前妻鬧場。

齊嘯的人設一直是穩重謹慎,他既然打算去北京和安然共同生活,應該是經過深思考量後下定決心的事,甚至他還寫了一封長長的信來表白多年的心跡。可最後還是被這種狗血又突然的“前任糾葛”打斷,不要說人設前後矛盾,單說劇情設定的單調和狗血,真心讓人無力吐槽。

看這部電影的時候,相信很多人都會質疑劇中人物的雙商和三觀。

齊嘯回臺灣處理父親的事情,因為現實原因必須要和前女友結婚。Ok,這都可以理解,身不由己。那你跟安然說一下啊!你都到這個情況了,你還不早點兒跟她說明白?讓人家姑娘等等等?後來呢,和前妻離婚了,就過來找安然,巴拉巴拉一大堆有的沒的。然後又說不能在一起,那你幹嘛來了?可是又在半路一把抱住安然說“你等我!”what?這是什麼操作?你到底想要幹什麼?

Ok Ok,就算這樣我也忍了,那你就跟安然好好的可以了吧。這個時候,前妻又出現了,勾起了男主滿滿的男人責任感,說必須要回去,之後放棄安然。這又是什麼操作?就算是人渣的設定也不能用這種腦殘的情節吧?

除了男主的人設之外,女主更是讓人費解。

從頭看到尾,也沒看出來女主到底愛上男主的啥?就因為他送了一張齊秦演唱會的票沒要錢嗎?還是他太帥了?還是他那張油嘴滑舌的嘴?

女主是北師大才女,雜誌社編輯,怎麼著也是個高階文青,就稀裡糊塗地愛上了男主,不知道什麼原因。

整部電影都充斥著這種莫名其妙的感情戲,這兩人的感情路數也一直這樣,三角關係、合合分分,尷尬死了。

霸道總裁的拖泥帶水,金牌主持的弱智無腦,愚蠢前妻的精神分裂,堅強備胎的無奈隱忍……我想這就是影片傳達給觀眾的價值觀吧,無聊至極。

另外,還有超多低級弱智的情節,我都沒有耐心說下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