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家“同行”或有意收購西班牙交易所,港交所在列,誰勝算大?

在過去的一週裡,西班牙交易所(BME)成了香餑餑。

當地時間11月18日,據路透社報道,瑞士證券交易所(Swiss Exchange,簡稱SIX)與泛歐證券交易所(Euronext NV)擬收購西班牙證券交易所。

除此之外,11月19日,西班牙《五日報》報道稱,香港證券交易所與德意志證券交易所都有意向收購西班牙證券交易所。

目前,在這四家交易所中,只有瑞士證券交易所與泛歐證券交易所證實了消息的準確性。

據悉,瑞士證券交易所已在18日正式提交了收購要約,擬以每股34歐元的價格進行收購,這意味著其股權總價值為28.43億歐元(約合31.3億美元),較西班牙交易所要約前宣佈的20億歐元市值溢價34%。

泛歐交易所方面雖然已經明確了併購的意向,但其在當地時間11月21日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關於具體的報價和細節內容,現在不方便透露,會在適當的時間作出披露。

而香港證券交易所與德國證券交易所方面,至今都沒有正式公開表態。但此前,港交所發言人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曾表示,港交所不會停下收購的步伐。

四家“同行”或有意收購西班牙交易所,港交所在列,誰勝算大?

泛歐交易所勝算更大?

從西班牙交易所回覆《國際金融報》記者的郵件來看,似乎其更為心儀瑞士證券交易所。

西班牙交易所在郵件中指出,“當前,瑞士交易所的併購價格是最為合理的,且其董事會也認定,瑞士證券交易所的這份併購協議是友好的。”

但歐洲歐盛資本總經理魯曉芙卻認為,瑞士交易所與德國交易所在併購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明顯的阻礙。他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在今年7月份時,瑞士就與歐盟方面在證券交易問題上出現了衝突,歐盟與瑞士雙邊都禁止了對方的股票在本地市場進行交易,因此這也會導致他們在業務的融合上出現一些問題。”

對於德意志交易所,魯曉芙認為,“其本身實力就較強,併購西班牙交易所的意義不夠明顯。”

瑞銀(UBS)分析師亦表示,德國證券交易所運營商德意志交易所不太可能加入參與競購西班牙交易所的這場大戰中。如果報道準確無誤,他們會對此“感到非常驚訝”。

在魯曉芙看來,這場併購戰中,泛歐交易所看起來更像是那個“對的人”。“泛歐交易所看起來併購成功的可能性最高。對於泛歐交易所與西班牙交易所而言,他們在監管的標準與客戶的基礎上都相對一致。而且從意向上來看,泛歐交易所的意向也是最為強烈的”。

事實上,泛歐交易所一直被視為通往歐元區的門戶,並且其在歐洲交易所裡的募資規模、活躍程度以及流動性都處於領先地位。不僅如此,泛歐證券交易所是一家真正意義上的跨國界交易平臺,歐洲近20個國家的交易所都有參與泛歐證券交易所掛牌企業的投資和交易。這些優勢,也讓泛歐交易所從本質上看更加適合。

至於此次參與收購的另一個“緋聞對象”港交所,如果傳聞屬實,那麼這已經是其3個月內第二次對交易所提出併購訴求了。

對此,魯曉芙認為,“這是港交所希望向外發展的信號。客觀來說,它的確需要更廣闊的國際化天地。”

但也正如香港資深投資銀行家溫天納所說的那樣,歐盟出於對區內金融安全和政治考慮因素,很難能夠同意港交所去收購歐盟內部的證券交易所。

以併購求增長

近年來,世界各大交易所之間的競爭異常激烈,交易所也面臨著收入減少的困境。而併購就成了迅速增強自身實力的最快捷方式,也是交易所之間最為通用的辦法。有時候“1+1”帶來的是更多增長機會。有分析指出,全球證券交易所都在尋求通過收購來減少成本,並更多介入有利可圖的數據服務中去。

此次參與併購的泛歐交易所亦是如此。泛歐交易所最開始是由布魯塞爾證券交易所與阿姆斯特丹證券交易所合併而來。此後又不斷收購包括倫敦國際金融期貨期權交易股份公司、葡萄牙交易所等歐洲交易所,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跨國證券交易所。

新浪財經首席評論員艾堂明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交易所是一個國家的核心金融資產,收購了就等於打開了對方的金融大門。而且現在金融全球化,好的公司會在多個交易所上市,收購之後就更方便了,也有利於金融資產交易流動。

而此次被競購的對象——西班牙交易所集團,於2006年上市,現運營管理著西班牙所有證券市場,旗下擁有馬德里、巴塞羅那、瓦倫西亞、畢爾巴鄂等多家本地交易所。從其官網的統計數據來看,截至2019年10月,總計有2901家上市公司。

對瑞士交易所而言,收購了西班牙交易所就可以獲得西班牙的新興市場和成長型市場網絡,擴大其客戶服務範圍。不僅如此,西班牙還是歐盟成員國,如果併購成功,此前被歐盟封印的證券市場就能因此打開,讓瑞士證券交易所為歐盟提供交易、清算和中央證券存託解決方案,從而更好地拓展自身的市場。

與此同時,西班牙交易所在固定收益、衍生品、指數和清算等領域擁有獨特的優勢。如果能夠實現收購,瑞士證券交易所的金融市場基礎設施服務和全面的客戶服務將更上一層樓,進而獲得更多的利潤。

(國際金融報記者 張者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