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面”子的武漢這樣造就

<table> 最有“面”子的武漢這樣造就

目前,位於武漢光谷的華星光電技術有限公司t3項目產值突破百億元。東湖高新區管委會供圖

/<table>

在日前舉行的第十六屆“中國光谷”國際光電子博覽會暨論壇上,武漢華星光電技術有限公司展出的AMOLED柔性摺疊屏備受矚目。這家顯示面板領域的領軍企業,在光谷佈局的全球最大的第6代LTPS顯示面板生產線(簡稱“t3項目”)已實現產值破百億,成為湖北省首家產值超百億的半導體顯示面板企業。

同樣在光博會上,另一家領軍企業武漢天馬微電子有限公司簽約投資15億元建設一條顯示面板中試線,並計劃以此申報國家產業創新中心。

再加上此前落地武漢的京東方10.5代TFT-LCD生產線,武漢作為國內首座聚集國產面板三大廠商的城市,實現從中小尺寸的移動終端到大尺寸的高清電視全覆蓋。

初露崢嶸的新型顯示產業,只是武漢萬億產業佈局的一塊拼圖。武漢提出,以“芯—屏—端—網”為核心,用3—5年時間,打造光電子信息萬億級世界級產業集群。從無到有,武漢新型顯示產業如何走出了集聚發展的新路徑?

●蔣曉敏 李周秦

十年磨劍

從行業大樹到產業森林

光谷東部,左嶺大道上,武漢華星光電的巨無霸廠房格外引人注目。走進企業展廳,手機屏幕從黑白到彩色、從被動發光到自動發光、從硬屏到柔性屏的更新換代過程一目瞭然。

其中,搭載華星光電自主創新疊層結構的AMOLED柔性摺疊屏,可同時實現外折半徑5毫米、內折半徑3毫米的雙摺疊形態切換,將成為華星光電競逐5G時代智能終端產業新賽場的利器。

新型顯示與集成電路並稱“一屏一芯”,是先進製造和新一代電子信息領域的核心基礎產業。屏下指紋、超高刷新率、極窄邊框、雙盲孔、動態彎折……作為全球出貨量前六手機品牌中五家企業的手機屏幕供應商,華星光電的技術創新是全球手機創新鏈的重要一環。

走出展廳搭乘電梯往上走,就來到了t3項目生產線。在這個24小時運轉的“黑燈工廠”內,幾乎看不到工人的身影,只有1000多臺自動化設備和600多個機械臂,不斷搬運著玻璃基板,經過投入、清洗、鍍膜、曝光、顯影等100多道嚴絲合縫的生產工序,玻璃基板最終變成客戶所需的顯示面板。

“除了高端智能手機,t3項目還在積極佈局車載顯示屏、筆記本電腦等‘藍海’市場。”華星光電負責人告訴記者,當前t3項目月產能達5萬大片,出貨量穩居全球第二,截至10月底該項目產值已破百億。

這也是湖北省首家產值超百億的半導體顯示面板企業。事實上,華星光電已經不止一次打破紀錄。上述負責人表示,這個總投資160億元的t3項目,從項目開工到主廠房封頂,短短286天完成了40多萬平方米廠房及其配套設施建設,刷新了當時武漢市乃至湖北省特重大工業項目建設紀錄。

突飛猛進的速度背後,是武漢改寫“缺芯少屏”歷史,打造世界級顯示面板研產基地的決心。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蓬勃興起,電子產品朝著智能化、柔性化、便攜化方向持續升級,帶動顯示產業加速演進。

事實上,為打破國外顯示面板壟斷局面,早在2008年,武漢就重點瞄準大項目,進行大投入,啟動顯示產業佈局。

十年磨劍,武漢光谷成長為全國最大的中小尺寸顯示面板聚集區,50多家新型顯示產業企業總投資近千億元,聚集了天馬微電子、華星光電、精測電子、鼎龍股份、尚賽光電等一批優質企業,涵蓋玻璃基板、發光材料、檢測設備、工業氣體等環節,形成了完整的新型顯示面板生產線,預計2020年企業總收入將突破1000億元。

集群帶動

百億航母級項目接連落地

2008年,投資46億元建設4.5代薄膜晶體管的液晶顯示產線,成為湖北第一條LCD薄膜晶體管的液晶顯示產線;2018年6月,總投資120億元的第6代LTPS AMOLED生產線(簡稱“G6”項目)在光谷量產。同月,又追加投資145億元,啟動G6項目二期,打造OLED總部基地……11年來,從深圳遠道而來的天馬微電子有限公司,在光谷的投入合計超過300億元。

無獨有偶,同樣從深圳而來的華星光電,繼t3項目之後,總投資350億元的第6代LTPS-AMOLED柔性生產線t4項目也已經投產,成為華星光電邁向柔性摺疊時代的標誌性項目。

2018年,全球特殊玻璃與陶瓷材料領導廠商康寧落戶武漢臨空港經開區,計劃一期投資約14億美元,生產全球技術先進的液晶玻璃基板。康寧的落戶正源於武漢顯示屏產業的群聚效應。此前,全球液晶面板生產巨頭京東方在武漢臨空港投資460億元建設國內大尺寸的10.5代,康寧正是其配套企業。

京東方的落戶,不僅填補了武漢在大尺寸面板領域的空白,還帶動引進一批產業鏈配套項目相繼落戶。

不難看出,龍頭企業從扎堆到紮根,重大項目從落地到結果,成為帶動武漢顯示產業集群跨越式發展的關鍵。

10年,兩次追加投資,總投資額超300億元。是什麼吸引了天馬微電子?對此,天馬微電子相關負責人表示,是武漢實實在在營造的良好投資環境。

上述負責人表示,大項目投資週期長,會歷任幾任領導。企業投資最怕“新官不理舊賬”,沒有延續性。但天馬微電子在武漢投資這十多年,各級領導多有更迭,但是始終保持了政策和服務的延續性。幹部們一任接一任,一干到底,都懷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紮實的幹事文化,為企業快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在光谷,跟政府部門打交道是輕鬆的,工作人員的素質非常高,很多都是碩士、博士,對高新技術企業有著深入的瞭解。”華星光電相關負責人表示,有一些解決不了的問題,找政府打個電話就能辦成,為企業節省了許多協調關係的精力和時間。

事實上,從2014年開始,光谷就建立健全以全員聘用製為核心的幹部人事制度,根據發展需要自行引進優秀人才,瞄準國內著名高校招聘青年幹部,打破身份界限,探索多種形式的選人用人機制和分配激勵機制。

萬億產業,久久為功。武漢經信委相關負責人介紹,為了推動形成萬億產業集群、千億支柱產業、百億企業新格局,武漢將開展萬億精準招商,確保工業招商項目庫常年儲備達到萬億,年均簽約金額不低於5000億元;加強工業投資,力爭“萬千百工程”累計工業投資達到2萬億元;培育一批國家、省級單項冠軍、隱形冠軍企業。

百億級重大項目紛至沓來,推動武漢“芯屏網端”產業集群重點突破和整體提升。2016年12月,總投資300億美元的國家存儲器基地項目在光谷正式開工,不久的未來光谷將建起3座全球單體潔淨面積最大的3D NAND Flash FAB廠房、1座總部研發大樓及其他配套設施。其核心生產廠房和設備,每平方米投資強度超過3萬美元,創全國之最。

在今年10月份國家發改委公佈的第一批66個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名單中,武漢集成電路、新型顯示器件、下一代信息網絡和生物醫藥等四個產業集群入選,數量與上海並列第一,顯示出武漢新舊動能轉換的強大後勁。

■記者手記

打造萬億產業 佛山要在區域創新能力上下功夫

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方向,是培育發展新動能、形成未來競爭新優勢的關鍵領域。近年來,佛山領銜打造珠江西岸先進裝備製造產業帶,扶持發展智能裝備、節能環保裝備、新能源裝備等先進裝備製造業,實現從“生產產品”向“生產裝備”轉變。裝備製造業已成為佛山第一大支柱產業。

裝備製造業正是佛山要打造的萬億級產業集群之一。從目前的發展情況來看,佛山有良好的基礎,尤其是智能裝備方面,2018年佛山市智能裝備總產值已突破800億元,包括100多家全國乃至全球領先的機器人研發生產企業,為佛山產業轉型升級積聚了新動能。

但對標武漢,不難發現,佛山缺乏重大引領型創新平臺、國家級科研院所等短板較為突出,尤其是產學研合作平臺在佛山較多,但企業自主參與度不高,實質性科研成果缺乏的問題存在已久。

區域創新能力是產業集群式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區域內企業、大學、政府等組織實體通過高水平的互動形成聯盟結構,有利於促進產業集群創新。

在這方面,武漢加快創建國家級、省級製造業創新中心的經驗值得佛山借鑑。尤其是武漢的國家信息光電子創新中心作為國家在信息光電子領域唯一支持建設的創新中心,與一般的高校或政府主導的創新中心不同,該創新中心是由光迅科技、烽火通信、亨通光電等國內多家企業和研發機構共同參與建設,建立了現代化的企業法人制度管理,承載起解決我國信息光電子製造業“關鍵和共性技術協同研發,實現首次商業化”戰略任務。

機制創新是科研創新的基礎,為科研成果的精準轉化提供平臺。國家信息光電子創新中心創新的體制機制,有利於實現從產業發展的問題中來,到產業發展的市場中去,幫助科研成果轉化跨越從實驗室到市場的“死亡之谷”。

因此,佛山還需要進一步以體制機制改革激發創新活力,對接國內外高端科研創新資源,打造一批高水平產業技術研發和轉化平臺,持續拓展產學研合作的深度和廣度,加快形成要素流動暢通、科技設施聯通、創新鏈條融通的創新網絡,才能不斷提升產業集群創新力和競爭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