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这首诗很冷门,但是其中7字,却是千古名言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造就灵魂的工具。

读书的作用不仅在于积累知识,更是在提高精神气质。

读书和不读书,读书少和读书多的人,所表现出来的气质是迥然不同的。

就像苏轼所言“腹有诗书气自华”

这句诗出自他的《和董传留别》。

苏轼的这首诗很冷门,但是其中7字,却是千古名言

苏轼的这首诗虽然很冷门,但是其中的“腹有诗书气自华”,却是千古名言。

这是他在送别友人董传的时候所写的一首诗。

关于董传,历史的记载并不多,只知他是苏轼的好友,从小家境贫寒,却饱读诗书,乐观向上。

苏轼去凤翔任职时,董传曾跟着他一起到人生地不熟的凤翔。

在凤翔住了一段时间后,董传前往长安,为科考做准备。

后来苏轼回京述职,特意去看望这个老朋友。

见他家徒四壁,衣着朴素,但却依然不改其志,勤奋读书,一时感慨万千,于是便有了这首诗。

苏轼的这首诗很冷门,但是其中7字,却是千古名言

诗歌首联写的是董传当时的状态,“腹有诗书”一句是对他最高的赞誉。

在苏轼的眼中,虽然董传穿着粗衣麻布,但是他满腹诗书,胸中有丘壑,看似寒酸,实际精神气质却非同寻凡。

后来人也多用“腹有诗书”这句来激励读书人,而对很多追求精神气质的人来说,这一句比“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来得清新脱俗。

颔联写的是董传的志向,显然他也不是一个甘于贫困的人。

对于古代很多读书人来说,科举中第,为官造福百姓,是他们最高的理想,董传自然也不例外。

他也渴望通过科举考试,改变贫困的命运,一展胸中的抱负。

苏轼的这首诗很冷门,但是其中7字,却是千古名言

颈联通过两个典故,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鼓励。

“寻春马”说的是孟郊的故事。

孟郊是唐朝有名的“苦吟诗人”,他出身贫寒,曾两次科举落榜,最后终于在四十六岁那年高中进士。

兴奋至极的孟郊写下了一首千古名作《登科后》,“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将高中后的喜悦之情写到了极致。

如今我们也许很难理解孟郊当时的惊喜,但是对于古代的读书人来说,孟郊的这首诗却最能代表他们高中的心声。

多少人十年寒窗苦读,为的就是这一朝科举中第,而且当时科举考试是真真正正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许多人终其一生也只是个秀才,就像晚唐的罗隐,“十上不第”,说起来都是泪。

苏轼的这首诗很冷门,但是其中7字,却是千古名言

而“择婿车”则是出自唐五代王定保的“钿车珠鞍,栉比而至”

我们也知道科举制度起源于隋唐,而真正完善却是在宋朝。

所以宋朝才会出现一个很特殊的婚姻文化“榜下捉婿”,也就是唐五代的就是“择婿车”。

放榜那一日,很多的富豪乡绅甚至是全家出动,争抢进士为婿,所谓“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便是如此。

而苏轼这里就是在鼓励董传,虽然他没有钱置办“寻春马”,但还是有机会被“择婿车”包围,言外之意就是:现在穷点没关系,等高中进士了,那就什么都有了。

苏轼的这首诗很冷门,但是其中7字,却是千古名言

而最后一联是承接颈联的两句,继续鼓励董传,安慰他等到金榜题名,便是他扬眉吐气之时。

这应该算是对一个穷苦书生的最好的安慰了。

全诗善用典故,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苏轼对一个穷苦书生的安慰,尤其是开篇的“腹有诗书气自华”7字一句更是千古流传的名言。

胸藏文墨怀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希望大家都能多读书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