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子嘴,豆腐心”的父母,正在毀掉我們的孩子

“刀子嘴,豆腐心”的父母,正在毀掉我們的孩子

以前有個學生就有一個刀子嘴,豆腐心的媽媽。

這個孩子讀初中的時候,有天放學貪玩,回家晚了。一進家門就看見媽媽坐在沙發上一臉生氣的樣子,見到孩子回來了,二話不說,擰著他的耳朵就開始罵:

“你還知道回來啊!下次你再回來這麼晚,你就死在外邊別回來!”

那天晚上,媽媽說了很多難聽的話。孩子站在那裡想,自己到底是做了什麼十惡不赦的事,讓一個媽媽能這樣說自己的親生孩子。

過了一個小時,這位媽媽似乎也知道話說重了,主動對孩子說:“媽媽說話直,刀子嘴豆腐心,我那都是擔心你。”

孩子說,聽媽媽這麼一說,也不敢生氣。媽媽總是這樣反覆,雖然知道媽媽愛孩子,但回想起被罵的情景,總覺得是噩夢。

“刀子嘴,豆腐心”的父母,正在毀掉我們的孩子

很能理解這孩子的心情。

如果媽媽能把那些狠話改成“媽媽在家非常擔心你”該多好。

我不否認很多“刀子嘴”的父母,背後都藏著一顆善良的心,對孩子的愛也一點不會少,但是他們往往忽略的一個事情,那就是孩子的感受。

宗薩仁波切說:“大多數時候,標榜自己說話直的人,只是不願花心思,考慮對方的感受而已。”

語言的傷害並不比用刀子傷人的傷害來得輕,而且給身邊的人帶來很大的壓力。

既然是豆腐心,又何必刀子嘴?

“刀子嘴,豆腐心”的父母,正在毀掉我們的孩子

有套童書叫《裝在口袋裡的爸爸》,裡面有個很特別的設定,故事裡的爸爸原本也有一米八,不過因為事業不太成功,天天被媽媽罵,媽媽每罵爸爸一次,爸爸就縮小一公分,就這樣,爸爸變成了一個拇指大小的小人兒。

刀子嘴有時候就有這樣力量,它能把一個人變得越來越卑微,越來越小。

正如著名心理專家馬歇爾·盧森堡在《非暴力溝通》中所說:“也許我們並不認為,自己的談話方式是暴力的,但語言,確實常常引發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面對家人,一定不要做一個“刀子嘴豆腐心”的人。

在這裡,我們需要清楚幾點:

第一,“刀子嘴豆腐心式”的父母,他們在關心他人時會帶著強烈攻擊意味的自戀,你很難從中感受到愛意。

並且,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似乎表達愛意是一件比較難為情的事情,特別是上了年紀的父母,他們容易把嘮叨和囉嗦等同於關愛。

但在這種漿糊邏輯裡是沒有的,就是我發生了什麼,肯定是跟你有關係的,你必須為我負責。兩個人被硬生生捆綁在一起,無法擺脫。對方一動,我們就要馬上做出回應,而且還沒有任何拒絕的機會。

就像當有些父母辱罵或指責自己的孩子時,孩子內心會產生一種強烈的羞恥感,認為父母說的就是事實,自己就是這麼糟糕的一個人。

第三,當父母需要通過“刀子嘴豆腐心”這種形式來對孩子表達愛意時,實際上是因為他們無法承受情感被拒絕後的挫敗感和羞恥感。但深究到底,這並不能成為父母傷害孩子的藉口,因為孩子早就被父母的“刀子嘴”劃得遍體鱗傷了。

同時,父母不會表達愛的這個舉動可能會激發起孩子在幼年時遭受一些不好的體驗,比如說很小的時候父母經常責怪或者咒罵自己,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哪怕你到成年了,或者你已經成為一個孩子的爸爸/媽媽了,當父母再一次這樣對待你時,你的感受還是無助和害怕的。

所以,嚴格來說,

這種“刀子嘴豆腐心式”的愛不是真正的愛。

所以我們作為父母,

一方面需要改變自己對待孩子的方式,讓彼此間的情感可以得到更好地流動。

另一方面,當孩子向我們表達自己的愛時,我們是需要及時給予孩子回應的。

當然,一開始我們可能做得不夠好,或者情緒有時會失控,但我們可以通過跟孩子進行一些身體上的接觸,比如,擁抱、握手或親吻,來跟孩子建立暫時的鏈接。

這種充滿愛意的行為,在給予孩子一定的支持和鼓舞的同時,還會傳遞孩子一種信息,就是其實爸爸媽媽還是愛自己的,只是一時控制不了情緒而已。

每一個人都需要愛的語言。

面對孩子,你是想做一個“刀子嘴”式的父母,還是一個會表達愛的父母呢?

第二

,在中國的家庭中存在著一種漿糊邏輯,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邊界感並不是特別的清晰,“你”和“我”的感受經常是混在一起的。

一段好的關係,應該是不管如何親密,都要有各自的空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