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毀掉”一個孩子,一句話就足夠了


前段時間,看到了一條微博,感觸頗深:

有位育兒博主,只因6歲的二女兒沒按時完成作業,就懲罰她獨自留在家中,自己和丈夫則帶著老大老三去度假區玩耍。

事後,她還為此沾沾自喜,在微博上分享炫耀自己的育兒經驗:

“孩子會從每一次經歷中吸取教訓,我家娃多,更能一箭三雕。最後,感謝自己變得如此心狠手辣。”


那個六歲的孩子,有沒有因此變得“聽話”,叔不得而知。叔只看到通篇博文,都寫滿了兩個字:控制。

是啊,這世上不知有多少父母,模糊了“培養”和“控制”的界限。

把自我的意志和感受凌駕於孩子之上,要求孩子不斷犧牲自己來滿足他們的期望。

可孩子不是父母手中的提線木偶,他們也有自己的空間和隱私。

父母密不透風的控制和讓人窒息的愛,往往只會適得其反,帶來孩子更為強烈的牴觸和反抗。

父母愛孩子是一種本能,而尊重孩子則是一種教養。

今天,叔想把吳曉樂的這本《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分享給書友們,希望看了這本書的你,都能明白真正的愛,不是對孩子的恆久佔有,而是一場得體的退出。

“毀掉”一個孩子,一句話就足夠了


- 01 -

世間最大的傷害,叫“我都是為你好”

綜藝節目《少年說》裡,不少孩子的“吐槽”在網絡上爆火:

“學渣”女孩委屈地問,是不是孩子都是別人家的好?為什麼你從來看不到我的優秀和努力;

為了獲得吃東西的“自主權”,男孩喊出來的第一聲是,媽,我這輩子再也不想吃蘋果和雞蛋了;

剛上三年級的小學生一臉苦惱地說:我有12個興趣班,我好累,我可不可以不要上這麼多……


但當孩子們勇敢地向父母表達不滿,想要尋找一種更合理的溝通方式時,父母用一句“我都是為你好”,就駁回了所有的反對意見,繼續心安理得、一如既往地掌控著孩子的人生。

這個世界上有一種冷,叫你媽覺得你冷。

現實中,父母這樣答非所問、以“為你好”為說辭迴避溝通的例子,更是比比皆是。

他們常常以為自己是從“愛”出發,就可以隨心所欲地控制著孩子的一切。

小到穿衣吃飯,大到學校工作的選擇,卻從來沒有問過一聲孩子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一個身體終究只能承受一個靈魂,如果父母的控制密不透風,孩子實際上已經精神死亡。

多少以愛之名的刃,都成了孩子一生難平的傷。

“我都是為你好”,這句話與其說是愛,更像是一種道德綁架、情感操控,好似一張掙脫不開的網,把孩子牢牢地綁在了父母的身邊。

因為我是為你好,所以你必須聽我的;因為我是為你好,所以你的人生,我說了算。

而一個“什麼都不懂”的孩子,心中的驚濤駭浪,又有誰會在乎呢?

“毀掉”一個孩子,一句話就足夠了


- 02 -

歲月沉浮,別忘了養兒的初衷

孩子在成長中飽受煎熬,為人父母又何嘗沒有難處?

“尊重孩子”這樣淺顯易懂的道理,父母真的不懂嗎?

叔想說未必,只是想要在自由與必要的管教之間尋找一個平衡,實在太難了。

父母稍用力一點,就會落入控制的深淵;而鬆懈一些,又容易跌落不負責任的泥潭。

記得《請回答1988》裡,德善的爸爸端來了遲到的蛋糕,愧疚地給女兒道歉。

他說,爸爸也是頭一次當爸爸,我女兒就稍微體諒一下吧。

很多時候,我們可以看見父母的無助。因為第一次當爸爸媽媽,四面八方的壓力敦促著他們成為“更積極”的父母。

有位讀者朋友,就曾找叔傾訴過她的苦惱。

她說,讀四年級的兒子數學成績下滑,她經常被老師叫到學校去。

萬般焦慮下,她每晚逼著兒子多做數學題,動輒就對孩子摔東西、發脾氣。

那天,她又因為兒子做錯題血氣上湧,劈頭蓋臉地就衝兒子吼了出來:“怎麼教都學不會,要你有什麼用!”

平時一直低頭不語、默默捱罵的兒子卻突然崩潰了,他一邊流著淚,一邊大喊:

“媽媽,你當初為什麼把我生下來?難道就是為了讓我來考試嗎?”


聽到這句話,她的心好像被什麼重重地撞擊了一下,許久都說不出話來。

這才發現一路走來,早已不像當初的自己。

不知從何開始,她在孩子心中,變成了一個“只以分數論成敗”的冷血媽媽。

父母難當,大概就是因為慾望會不斷膨脹吧。

“毀掉”一個孩子,一句話就足夠了


就像《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裡寫得那樣:

“事情的最初,我們要的只是孩子健康、快樂,最後我們的期待卻無限制地擴張開來,於是傷害就無可避免,我們也失去了凝視孩子的初衷,曾經在某個時刻,我們光是觸摸小孩柔軟的掌心就滿足不已。”


許多父母走著走著,逐漸遠離生養孩子的初心。

他們給孩子的成長路上,提出各種各樣的要求:學業、事業、家庭、地位等等。

對於孩子的愛也開始有了附加條件,你要成績優秀,要聽話,要給自己爭光……

重壓之下,沒有孩子能活得輕輕鬆鬆,愛就這樣在無形中成了孩子們的枷鎖。

父母卻不曾好好思考過:這真的是自己想要的嗎?

明明一開始,他們所期盼的,不過是孩子能平平安安地出生、健健康康地長大。

到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一切都變了味呢?

別給愛附帶上太多的外在條件,也別讓這份淳樸的父母之愛因此變了味道。

當孩子沒有達到你的期許而為此痛苦時,但願父母們都能回過頭來,去凝視一個初衷。

好好想想,那個把孩子帶到這世界上的初衷。

- 03 -

真正的愛,是一場得體的退出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瑰寶,他們借父母的身體降臨世上,是父母生命的昇華,而不是父母生命的延續。

正如有些飛鳥是註定不會被關在牢籠裡的,它們的每一片羽毛都閃耀著自由的光芒,孩子也是一樣。

他們不是滿足父母慾望、想象的容器或載體,更不是黏土,任由父母恣意妄為地往自己喜愛的方向捏來揉去。

“毀掉”一個孩子,一句話就足夠了


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有著自己的秘密,自己的想法,和自己的人生。

想要幫助孩子合理避坑,少走彎路,讓他們擁有更從容的後半生,這件事本沒有錯。

但比一手掌控更重要的是,父母要懂得在適當的時候,學會放手。

給孩子一方花園,給他養料和空間。他自由開放,他枝繁葉茂,他一枝獨秀,他孤芳自賞,父母都應該為他鼓掌。

人生的酸甜苦辣,總要自己品嚐,才是真正的人生。請相信孩子,也請相信自己。

真正的愛,是一場得體的退出。而父母能給到孩子最深沉的愛,就是讓他活出自己。

最後,願天下所有父母都能勇敢放手,讓孩子獨立面對世界,承擔人生的重量,在風雨人生路上開闢屬於自己的天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