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家長還不趕快注意麼?一大批中國孩子正在被“拖延症”毀掉

家長還不趕快注意麼?一大批中國孩子正在被“拖延症”毀掉

每隔一段時間,我總是能收到媽媽們的留言。

有媽媽頭疼,“讓孩子做作業,從6點半一直催到了7點,把作業本拿過來一看,差點被氣死,就寫了幾個字。”

有媽媽抱怨,“孩子不知道怎麼回事,每次一讓背書,扣扣這摸摸那,屎也多尿也貧,從來沒有好好背完的時候。”

“拖延症”似乎已經成為了N多家庭孩子的普遍問題。父母也都是為此操碎了心,攢足了火。就比如作業拖拉這種事,我們真是不能指望孩子堅持到底。大多時候,我們做父母的要比孩子堅持的多一些。

1

拖延症是慣出來的

有件事說出來可能很多父母都不相信,多數做事拖拖拉拉的孩子,都是被“慣出來”的,哪怕你真的打也打了,罵也罵了。

對於孩子來說,拖延症剛開始是一種生活習慣,慢慢就會擴散到各個方面。孩子的各種習慣實際上就是家長在孩子比較小的時候有意或無意中養成的。

前段時間在一個早餐店遇到一個媽媽帶著三歲左右的兒子來吃早餐。媽媽把早餐點好了,要小男孩自己吃,這時小男孩要求看著手機動畫片才能吃飯,理由是另一個桌有個年齡相仿的孩子一邊吃一邊看手機。

這位媽媽就不同意,先是溫言相勸,孩子不聽並以不吃早餐抗爭,但是一直拿眼睛偷偷觀察媽媽的表情,這時媽媽臉色嚴厲起來,低聲警告說,你要不吃,我把你拉到外邊收拾一頓再餓你一上午。

小男孩臉上就有點懼怕的神色,到還想堅持說為什麼那個孩子能看自己不能看?媽媽就說那是他的媽媽慣孩子的壞毛病,我不會慣你,你要吃就吃,要不吃我數到三就給你收掉,然後就跟我回家,幼兒園也不要去了。

媽媽話音還沒落地,小男孩已經捧著碗自己吃起來了。我坐在對面目睹了全部的經過,我覺得在這一點上,這個媽媽做的是對的。

好習慣嘮嘮叨叨養不成,壞習慣不知不覺就慣下。

家長還不趕快注意麼?一大批中國孩子正在被“拖延症”毀掉

2

我的一個朋友家的孩子舞蹈跳得非常好,有次我問她,陪孩子學舞蹈是不是挺辛苦的。她說“還好,這孩子實誠,給個套就往裡鑽。”

她還告訴我,她有一個“抽獎”盒子,盒子裡有各種各樣的小紙條,上面有跟孩子一起商量的各種獎勵:

有物質上的,比如“一盒巧克力”,“一瓶飲料”“假期去旅行”“玩具”,“書店任意挑一本書”……

也有非物質上的:比如“休息半小時”,“一集動畫片”“指定一位家庭成員跳扭屁股舞”,“尊享捶背券”,“擁抱5分鐘”,“再抽一次”……

她甚至還寫了一堆女兒喜歡的卡通人物名稱,說是被困在盒子裡了,女兒抽出來才算解救成功。

每次女兒練完舞蹈,就有一次抽獎機會,女兒為了抽到心儀的獎券,練舞也變得有盼頭了。

家長還不趕快注意麼?一大批中國孩子正在被“拖延症”毀掉

3

讓孩子在後果中學習

拖延,沒有積極性這件事,不僅是孩子會有,甚至我們大人有不少也經常拖到截止日期之前才行動。

我曾親眼見過表姐和孩子的拉鋸戰。表姐根據之前的約定讓孩子去睡覺,孩子反悔了,非要看動畫。還一副看你能把我怎麼樣的表情。表姐氣的咬牙切齒,如果不是我攔著小傢伙很有可能會捱揍。

其實,孩子雖然是孩子,但是我們還是可以誠實的說自己的感受,比如:“我很生氣,你不遵守我們的約定,或者你現在去睡覺,或者下次取消看動畫片的權利。

這個後果是孩子自己選擇的,少睡一會覺沒有特別大的關係,但是要讓孩子知道,拖延是要付出代價的。同理,如果孩子起床、吃飯總是磨蹭,那就看著他上學遲到一次,如果孩子寫作業總是磨蹭,就看著他因為作業沒做完被老師批評一次。

威而不怒,不指責也不評價,就把它當成是自然而然發生的一個結果。孩子們會從錯誤中學到更多的東西。

對付拖延症,千千萬萬種辦法都歸結為一個辦法:當下去做。不是要等到拖延症治好了才能行動,而是隻有行動才能治好拖延症。

孩子們總是試圖逃避一些不確定的,枯燥的,可能會失敗的任務,是很正常的事情。單單是靠著孩子們自己的自制力是肯定難以克服的,我們與其罵他,跟著乾著急,不如教會孩子如何去解決問題,超越自己。

這裡是一所沒有圍牆的家長大學,專注K12階段所有孩子的學習和成長。關注我,您的孩子會因為你變的不一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