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大家眼中的育兒知識“毀掉”的中國家長

大美媽說:

對於當了媽的你們應該都有這樣的經歷:從知道自己懷孕的那一刻起,都會買一堆育兒書籍回家,然後時刻關注育兒論壇,下載有關APP,刷親子公眾號。讓自己不斷學習充電,就為了孩子最好。但如果忽視了這一點,我們的付出很可能收效甚微。

最近我經常會“行走” 各個微信群,在一個群裡一個寶媽發出求救信號,“牙疼不是病,疼起來要人命,跪求緩解牙疼的物理方法”。

她說,“你不知道,我現在還在哺乳期,不能亂用藥,會影響餵奶的。”

被大家眼中的育兒知識“毀掉”的中國家長

她的寶寶剛好半歲,還沒斷奶,為了給孩子餵奶只能自己生生挨著疼,我出於關心的問了下,“你這樣疼了多久了?

“疼了快一個星期了,用了好多辦法都沒用,為了孩子只好扛著。”她把委屈一股腦的發洩出來。讓我出乎預料的盡然好多寶媽表示感同身受。

我勸解道,還是去看醫生吧,這樣好得更快,可她就是死認定,育兒書上說,吃藥就不能給孩子餵奶了。

對她這份母愛我深表佩服,可是對她這種忠於育兒書上的做法,實在不敢苟同。

記得有段時間比早我生產兩個月的孩子姑姑聊天說到:有一次她沒注意,患上了急性乳腺炎,她的婆婆說:“你生病期間,最好不要給孩子餵奶,怕病毒通過母乳傳染給孩子”。

她也就生生地抗著,她老公表姐到她家聽說後,卻說:“你這種症狀,只有讓寶寶瞬息吮吸才能好得快”。

本來身體疼痛就夠她心煩氣躁了,看到孩子吃不飽哭鬧估計也是更揪心,最後還是受不了跑醫院了。

正好路過我這邊就陪著她一起去了,正好也當自己學習一下,到醫院,醫生說:“你現在是乳腺炎初期,可以母乳餵養,我給你開點藥你注意一下就好了”。

一聽開藥,她顯得有點慌亂,怯怯地問,“不是吃藥不能給孩子吃奶嗎?”

醫生數落到,“你們現在這些新手媽媽,盡信奉書上說,有些藥物是哺乳期禁用的,但哺乳期是有指定用藥的,跟你一樣的新手媽媽,就是因為害怕吃藥,死扛最後導致病情加重”。

現在確實有很多新手媽媽,剛懷上寶寶就開始關注育兒指導,然而到了育兒的實戰中,也沒能運籌帷幄,掌控全局,甚至還可能讓問題變得更復雜。

問題出在哪呢?

這讓我想起了起短時間微博上引發了網友熱議的一條微博。

被大家眼中的育兒知識“毀掉”的中國家長

她在微博中怒懟了育兒專家,有15萬網友紛紛點贊支持。

事情其實很簡單,就是小女兒分床睡的事情。她想起教育大女兒時,不管孩子哭鬧,堅持讓他睡小床。

她反問自己:為什麼我們一定要讓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分床睡呢?我們在害怕什麼?怕她跟我們睡一張床太過依賴?怕這種依賴會破壞孩子的獨立?

她怒懟育兒專家:很多育兒理念提倡“從小獨立”,“延遲滿足”,“挫敗教育”......現在看來全是胡扯!

正確 應該是,在孩子得到滿足,有安全感後再談其他。

孩子 獨立是遲早的事情,小孩子想依賴在身邊就讓他賴著吧。畢竟,成長只有一次機會,錯過就再也無法彌補。

美嗎媽覺得:教育孩子這件事情,千人千面。但有一點我覺得必須做到,那就是陪伴,傾聽,這樣才能找到自己教育孩子的方式

其實每一個孩子在這個世界都是獨一無二的,因為遺傳基因,性格,成長環境,經歷等都不同,千差萬別,沒有哪種育兒方式是適合所有孩子的。對於一些成功做法,我們借鑑一下就好。

一些 育兒 知識,就像成功學一樣,沒有任何人能複製一個人的成功,也沒有那種成功的教育方式能完全套用在另一個孩子身上。

哪怕同胞姐妹也不能。

這讓我想起,旅美知名設計師,“臺灣之光” 吳秀剛,曾為前美國第一夫人米歇爾設計禮服,但小時候卻險被貼上“過動兒” 的標籤。

被大家眼中的育兒知識“毀掉”的中國家長

他的母親陳美雲有兩個性格截然不同的兒子。老大吳季衡懷橋,從小成績優異,是別人眼中的“模範學生”。但老二吳季剛卻不愛學習,坐不住,喜歡玩洋娃娃,引周圍人的側目。

有次 陳美雲 帶著才 5,6歲的吳季剛路過中山路的婚紗店,兒子竟然能站在店前安安靜靜地觀察,回家後立刻滑了下來,非常專注。這一發現,放陳美雲意識到孩子可能潛在的天賦,原來曾經適用於老大的方法不一定就適用於老二。

“我不是完美的媽媽,面對兩個截然不同的孩子,也是經過碰撞,摸索,調整和學習而來;教育是互動的雙人舞,孩子也是父母的好老師”,陳美雲在她的新書《愛,讓孩子做自己》上寫道。

被大家眼中的育兒知識“毀掉”的中國家長

她自稱是個平凡的家庭主婦,但勇於挑戰傳統。在母親的新書發佈會上,吳季剛激動地說,如果沒有母親當年的支持,他不會有今日的成就。

不要用物質獎勵小孩,不要給孩子報課外班,不要替孩子做決定,不要反對高中談戀愛,不要.....

這些 與我們 背道而馳的教育理念,卻是臺灣歌手,斯坦福大學教育學博士陳美玲的成功經驗。

她後來把三個兒子都送進了斯坦福大學,你能說她的育兒理念是錯誤的嗎?

被大家眼中的育兒知識“毀掉”的中國家長

孩子不是流水線生產出來的同一產品,教育是一項偉大的藝術創造,教育是一場自我教育,也是一場發現孩子生命力的過程。

用愛培養的 孩子都不會太差。想讓孩子的天賦發光,你需要去發現孩子,接納孩子,用愛去自養孩子,讓孩子勇敢的活出自我。

鄭淵潔 曾說過:一個好的教育者應該用50種教育方式教育一個孩子,而不是用一種教育方式去教育50個孩子。

教育的目的 ,是幫助孩子成為自己。願你們也能找到最適合自家孩子的教育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