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公司的“開門紅”產品值得買嗎?

近些年,很多人會發現,每到年末、年初時候,保險公司就會通過大肆投放廣告和邀請大家參加所謂"開門紅"客戶答謝宴的形式向社會大力推介它們的理財型保險。

這類保險的一般特徵是:產品名字上一般有“年金險”字樣;繳費期較短,一般3、5年,最長一般不超過10年;保費要求較高,通常要求3年3萬起,5年2萬起,10年1.2萬或1.5萬起;宣稱的回報率較高,比如年均收益能到5%甚至更高;受益期很長,可以到終身,甚至可以管三代人;資金運用較靈活:前面幾年可以做保單貸款(比如能夠借出約一半的本金),後面可以取,也可以貸,還可以退。有些保險代理人甚至宣稱可以這類保險可以避稅避債。參加過保險公司客戶答謝宴的客戶也會看到有些朋友一投就是幾十萬、幾百萬的買這類產品。某些保險公司甚至還搞額度預約、"雙十二秒殺"一類的活動並邀請客戶親臨現場,讓大家親眼見證別的有錢人是多麼喜愛這種產品的。

保險公司的“開門紅”產品值得買嗎?

總之,這類產品,有些人相當認可(一般一月份的保費八九成都是這類產品創造的);有些人買了之後也會後悔不迭,選擇猶豫期退保的也不乏其人。那麼這類保險產品究竟怎麼樣呢?到底值不值得買?

一 正確認識理財型保險產品的功用與價值

當前我國的保險市場還不是很發達,儘管我們也是世界第二大保險市場了,但這都基於我們的人口總數。由於發展時間較短,大眾對保險業的認知和了解還是非常有限的。首先,我們要了解的是,保險首要的功能在於"保",也就是監管層所說的"保險姓保"。不管是保障型保險產品,還是理財型保險產品,都要遵循這樣一個原則。不同的是,人身保險的保障型產品側重的是對人的生命和人身健康的保障,而理財型產品側重的是對資產、對個人財富的保障,是讓這筆錢不被隨意揮霍和胡亂投資虧損掉,是壓箱底的資產。

保險公司的“開門紅”產品值得買嗎?

既然要起保障作用,那麼必然要求較低的風險,那麼對應的就是較低的收益;同時,因為保險資金的運用受到嚴格監管,因此理財型保險從來就和高收益無緣(至少在國內如此,某些境外保險能達到高收益是因為基本無監管,掛鉤高風險產品,當然風險也大)。換句話說,國內理財型保險強調的是對個人資產的保全,收益是偏中低檔的。

二 理財型保險到底靠不靠譜?

理財型保險的收益,一般人都覺得很難了解,不像銀行儲蓄和一般的銀行或基金理財產品,都是基於本金和預期利率或實際收益來直觀評價的;而保險理財產品的收益結構有些複雜,不那麼容易測算。

1.理財型保險的收益構成。首先,我們要學會看保險建議書。建議書中,涉及到一個公式:生存總利益=現金價值+累計生存金+累計分紅+(終了分紅)生存總利益就是退保時可拿回的錢

,現金價值是一個貼現值,終了分紅並不是每家保險公司都有設計。在2017年前,理財型保險基本都是"快返型"的,它的產品形態往往就是一個單純的分紅型主險,有些是第一年就有返還,有些是每隔兩年開始返還,這個"返還"的學名就叫"生存金",一般金額是固定的,一直返還到終身;然後每一年都有分紅,而分紅是不確定的,由保險公司的實力和投資能力決定,一般參照分紅建議書上的中檔。

保險公司的“開門紅”產品值得買嗎?

自2017年後,為降低保險公司經營風險,監管要求,保險公司的理財型保險產品不得在前5年實施返還,對應的,保險公司調整了產品形態。目前市面上的理財型保險基本都是一個定期型分紅險,附加一個終身型萬能(險)賬戶;或者是一個終身型分紅險,附加一個萬能(險)賬戶,兩者形態略有差別,實際功能都一樣。它們同樣適用上述公式,只是要換成

"生存總利益=現金價值+萬能賬戶"。因為生存金返還的時間上改成了從第五個保單週年開始,生存金和分紅一般不建議動用,都轉入到萬能賬戶,萬能賬戶採用複利計息,進行再投資增值,每月公佈結算利率,運作相對透明。

2.萬能賬戶收益是比較靠譜的。由於萬能賬戶的靈活性,這就使得資金可貸可取可退成為了可能,而當前大型保險公司的萬能險基本投資在信用債上,某種意義上可以看做一支債券基金,因此,萬能賬戶的收益一定程度上和債券基金掛鉤,而且有保底利率承諾,一般在1.75%-3.5%之間。監管134號文件後的理財險實際上就是結合了分紅險和萬能險的優勢,或者說批著分紅險的外衣,實際運作的是萬能險,這是目前保險理財產品的代表形態。但是,需要記住的是,萬能賬戶的收益不代表整個保險產品的收益,它只是生存金和分紅的再投資收益,由於其一開始轉入萬能賬戶的資金較少,所以需要較長時間的積累才能發揮出複利效果。這也就是為什麼理財型保險只適合做長期投資的原因。

保險公司的“開門紅”產品值得買嗎?

3.到底多久時間回本?回過頭來說,拋開種種專業名詞,這類保險如果要從原始保費去計算收益,那麼還需要回歸到上述公式"生存總利益=現金價值+萬能賬戶"。根據測算:頭部保險公司(某壽、某安)此類產品的生存總利益大約在第八到第九個保單年度間等於累計投入的保費。通俗地說,就是8到9年左右才基本回本,此後才是淨收益時間,然後是每10年左右翻一倍左右。比如,某客戶選購年繳3萬的理財險,共計繳納3年,共計投入9萬,8年基本回本;到第18年左右,基本能翻一倍,達到18萬;28年左右,大概27萬;38年左右,大概36萬,依此類推。當然數據並不完全一定準確,這要取決於保險公司採用的萬能賬戶結算演示利率,而且實際結算利率和演示利率有差異。目前來看,基本不低於演示利率,而且比較穩健。

4.到底能不能避稅避債?在理財型保險的推介上,以"避稅避債"作為賣點的保險代理人不在少數。實際上,這是涉嫌誤導的。在現實中,關於保險能避稅,往往保代們是語焉不詳,大部分人會扯到遺產稅。而實際上,財政部曾就全國政協委員關於此提案給出的答覆是:從未開徵,也從未發佈過相關條例或條例草案,目前網絡流傳的草案來源未知。此外,在保險實務中,只有特定的稅優健康險可以節稅,但是力度也相當有限,目前市面上常見險種,如壽險、重疾險、意外險和醫療險都不在節稅範圍內。

保險公司的“開門紅”產品值得買嗎?

而避債更是誤導嚴重。《保險法》第二十三條: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非法干預保險人履行賠償或者給付保險金的義務,也不得限制被保險人或者受益人取得保險金的權利。這條指的是當保障型保險發生賠付,被保人生前指定的受益人所獲得的保險金不會用來償債。但這一條不能套用到理財類保險上。

在已經揹負債務的情況下,企圖通過購買較大金額理財類保險來轉移資產的行徑是有違公序良俗的,法律並不支持。事實上,司法實務中,遇到這類情況,是要解除保險合同,以保險的現金價值來償還債務的。

三 理財型保險到底適合哪些人來投?

既然知道了保險的主要功能是保障,那麼無疑是優先投保人身保障類產品,先保住了人和健康,才談得上其他。而通過前面的分析,我們也知道了理財型保險重點是保資產,是保住錢,而這筆錢要較長時間才能產生回報。因此,它最適合的是有較好經濟條件的中青年人群用來做養老、低齡子女的教育金以及婚嫁金等儲備,或者中老年人用來傳承家庭財富。

這就是為什麼能見到那些有錢人能用看上去收益並不高的理財險來配置家庭資產,恰恰在於它的穩健特性。

保險公司的“開門紅”產品值得買嗎?

所以,對於一般家庭來說,如果在配置了基本的保障型保險之後,經濟上還比較寬裕,可以考慮這類理財型保險,但最好是以子女做被保人來投,這樣可以實現受益最大化;再者,要選擇大型保險公司,收益相對更穩健。如果既沒有保障型保險,還指望短期快速賺錢,那就不要考慮這類產品。那不適合你!記住——人身保險是人類發明用來解決對生老病死的擔憂的,不是賺錢的工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