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夜泊,心若琉璃

文 | 烟雨客


这位唐代诗人才华横溢,可流传下来的诗作不过50首,却有一首夜泊枫桥的诗,千古传唱,至今不衰。


诗人名叫张继,诗为枫桥夜泊。

枫桥夜泊 / 夜泊枫江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恍若白描的画面,却有着淡泊深远的意味。月亮落下了,乌鸦在鸣叫,渔火点燃了,客人却无眠……

烟雨夜读 | 枫桥夜泊,心若琉璃

好诗何须多,仅《枫桥夜泊》一首,已使其名留千古,而「寒山寺」也拜其所赐,成为远近驰名的游览胜地。

高仲武评张继的诗:“事理双切,比兴深矣,不雕而自饰,丰姿清迥,有道者风。”当时士大夫崇尚儒、道的普遍风气,他的诗不但“有道者风”,也颇有“禅味”,深受时代之风浸染。

张继(生卒年不详)字懿孙,汉族,湖北襄州(今湖北襄阳)人,约公元753年前后在世,与刘长卿为同时代人。据诸家记录,仅知他是约天宝十二年(约公元七五三年)的进士。大历中,以检校祠部员外郎为洪州(今江西南昌市)盐铁判官。

烟雨夜读 | 枫桥夜泊,心若琉璃

他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可惜流传下来的不到50首。他的诗见于《全唐诗》者,只有四十馀首,其中还混入了别人的诗。但宋人叶梦得曾说:“张继诗三十馀篇,余家有之,”(《石林诗话》)可知他的诗,在南宋时已仅存三十馀首了。

对其人知之甚少。有唐一代,张继并非大家名家。如果没有枫桥夜泊这首诗,我们或许至今都不会知道张继这个名字。

张继博览有识,好谈论,知治体。与皇甫冉交,情逾昆弟。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登进士。然铨选落第,归乡。唐代宗李豫宝应元年(公元762年)10月,政府军收复两京,张继被录用为员外郎征西府中供差遣,从此弃笔从戎,后入内为检校员外郎又提升检校郎中,最后为盐铁判官。分掌财赋于洪州。大历末年张继上任盐铁判官仅一年多即病逝于任上。

烟雨夜读 | 枫桥夜泊,心若琉璃

其友人刘长卿作悼诗《哭张员外继》曰:“世难愁归路,家贫缓葬期”可见其清廉正直,后来其妻亦殁于其地。

清明日自西午桥至瓜岩村有怀

晚霁龙门雨,春生汝穴风。

鸟啼官路静,花发毁垣空。

鸣玉惭时辈,垂丝学衔獭?

旧游人不见,惆怅洛城东。

皆类白描之笔触,却把心中所有表达的情感,无痕地融入诗句里……

冯翊西楼

城上西楼倚暮天,楼中归望正凄然。

近郭乱山横古渡,野庄乔木带新烟。

北风吹雁声能苦,远客辞家月再圆。

陶令好文常对酒,相招那惜醉为眠。

烟雨夜读 | 枫桥夜泊,心若琉璃

他诗中的诸多意象,营造的是自然之境,表达的是内心之情。尤其是这句“陶令好文常对酒,相招那惜醉为眠”,若能与知己把酒而醉,又是何等欣悦的事情啊。

长相思

辽阳望河县,白首无由见。

海上珊瑚枝,年年寄春燕。

住在辽阳的她,日日夜夜望向河县,可是自他离去之后,已经多少年了,再也无音讯,可能白首也无由见了吧?可是心底的相思,依然年年不减,岁岁仍在。

安公房问法

流连一日复一日,世事何时是了时。

试向东林问禅伯,遣将心地学琉璃。

烟雨夜读 | 枫桥夜泊,心若琉璃

日复一日的生活,侵蚀着世间的一切,世事看似永无了时。该如何修行呢?让这心美若琉璃,纯粹至清至美,不受尘世间的物欲、名欲、情欲的困扰。心比水还要静,即心静如琉璃,一切只为众生考虑。

琉璃是佛教“七宝”之一,为消病避邪之灵物。琉璃不但明净纯无暇,金木水火土也不能打动干扰。出自《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身如琉璃,内外明彻,净无瑕秽。”

张继是希望,身在浊世的人们,都能有一颗美好的琉璃心吧?

烟雨夜读 | 枫桥夜泊,心若琉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