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書香」“一帶一路”倡議與“馬歇爾計劃”的比較

「金融書香」“一帶一路”倡議與“馬歇爾計劃”的比較

【本文節選自《絲綢之路金融大戰略》】

60 多年前, “馬歇爾計劃” 使美國走出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經濟低谷, 也促進了歐洲經濟復甦, 更改變了人們對經濟援助的認知, 即大國發起的經濟 援助或者戰略合作都是單向推行其全球意志和價值的工具。目前, 中國 “一帶一路” 倡議被部分學者稱為 “中國版馬歇爾計劃”。客觀地講, 兩種戰略計劃提出時, 在產業結構背景、 經濟戰略出發點和金融戰略機遇方面有很強的相似性。共同點是中美兩國均在製造業發展壯大後出現過剩產能問題和擁有充足外匯儲備; 短期難以有效擴大內需, 存在向海外輸出過剩產能和資本以促進國 內供需平衡和本幣國際化的戰略傾向。但從歷史辯證的角度看, 兩者在時代背景、 實施意圖、 合作形式和具體內容等方面存在根本區別, 如果把 “一帶一 路” 倡議看成 “中國版馬歇爾計劃”, 不僅不科學, 還違背事實, 更會對 “一 帶一路” 倡議的價值認同及穩步實施帶來負面影響。兩者之間差異如下:

一是背景差異較大。“馬歇爾計劃” 援助的歐洲, 戰前經濟就比較發達, 而且屬於市場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 各國人力資本程度比較高, 只是由於受到 戰爭創傷, 經濟暫時出現困難, 計劃只需要考慮資金的援助和分配問題, 不用 考慮政治治理、 法律和勞動力技能等因素, 援助效率較高。而 “一帶一路” 區域, 各國工業化、 城市化差異大, 資金需求、 技術水平、 人才儲備參差不 齊, 加之涉及的國家眾多, 民族多樣, 政治制度和宗教信仰等差異較大, 複雜 的實施背景亙古未有。

二是實施意圖不同。馬歇爾計劃雖有多重目標, 但政治和安全目標排首位, 具有明顯的排他性, 主要意圖是通過美國援助恢復歐洲經濟, 使之成為抗衡蘇聯的重要工具; 同時, 也使美國更方便地控制和佔領歐洲市場, 援助附加 了苛刻的政治條件。“一帶一路” 是有關國家共同合作的平臺, 包括基礎設施、 產能合作、 貿易往來和資金融通等方面, 增強發展中國家面對經濟趨勢放 緩和金融危機的能力, 擴大發展中國家的內生增長動力, 探索構建 “共商、 共建、 共享” 的新型國際關係。


三是合作形式差異。“馬歇爾計劃” 的參與國包括美國和英國、 法國等歐 洲資本主義國家, 是第一世界對第二世界的援助, 社會主義國家及廣大第三世 界國家被排除在外。“馬歇爾計劃” 假借合作實為同盟, 在霸權體系下建立了中心國對外圍國的狩獵同盟。“一帶一路” 則以古代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 之路沿線國家為主, 多為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 也有發達國家, 是推動 各類國家實現優勢互補和經濟整合, 開創南南合作、 區域合作和洲際合作的發 展合作新模式。

四是合作內容不同。從援助的三個階段看, “馬歇爾計劃” 中美國與西歐 合作領域相對單一。首先是提供大量食品、 原材料及替代品, 緩解物資缺乏困 境; 第二階段的主要特徵是新的投資計劃, 包括援助現代工業和能源設備, 尤 其是擴大本土投資的設備; 第三階段是直接應對西歐各國的生產效率問題。“一帶一路” 倡議包括政策溝通、 設施聯通、 貿易暢通、 資金融通、 民心相 通, 內容更為豐富。在政策溝通上, 協調經濟政策, 共同推動區域經濟增長; 在設施聯通上, 彌補基礎設施等公共產品短板, 為經濟一體化奠定基礎; 在貿 易暢通上, 降低貿易壁壘, 擴大區域貿易規模, 構建區域的生產網絡; 在資金 融通上, 提倡本幣結算, 增強抵禦金融風險的能力; 在民心相通上, 推動文 化、 教育、 醫療衛生、 體育等方面加強交流和合作, 降低國民之間的隔閡。

五是實施方式不同。“馬歇爾計劃” 於 1947 年 7 月正式啟動, 實施美國對 西歐諸國的一對多援助, 持續 4 個財政年度, 援助合計 130 多億美元, 佔同期 美國國內生產總值的 1. 1% 。基本方式是美國為歐洲國家提供資金購買美國的 產品, 設立對等基金賬戶, 採用美元結算, 使美元滲透進西歐經濟的各個領 域, 促成美元霸權, 是一種霸權治理模式。“一帶一路” 倡議是由中國發起、 沿線國家共同參與的偉大事業, 是沿線國家多對多的合作模式, 強調沿線國家發展戰略、 規劃、 標準、 技術對接, 謀求不同種族、 信仰、 文化背景的國家共 同發展。對比發現, “一帶一路” 倡議不是一個狩獵與被狩獵的機制, 而是一個面 向共同體的、 互通互聯的、 和諧共榮的公共服務系統, 帶有對和平共榮、 長治 久安的謀求; 也表明中國放棄了傳統地緣政治對抗、 突圍、 爭霸的老路, 希望 通過對當前國際治理體系失序的矯正, 走出一條大國真正和平崛起的道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