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學科學家發現了“長出”牙釉質的方法

浙江大學科學家發現了“長出”牙釉質的方法

浙江大學科學家發現了“長出”牙釉質的方法

科學家說他們終於解決了修復牙釉質的問題。

雖然牙釉質是體內最硬的組織,但它不能自我修復。現在科學家已經發現了一種方法,通過這種方法可以複製其複雜的結構,並且琺琅質基本上可以“生長”回來。

浙江大學唐睿康教授領導的團隊表示,這些材料價格便宜,可以大規模製備。聯合研究員劉昭明博士說:“經過與牙醫的深入討論,我們相信這種新方法可以在未來得到廣泛應用。”

蛀牙非常普遍:截至2016年的數據,全球約有24億人患有恆牙齲齒,而4.86億兒童存在乳牙蛀牙。

目前,樹脂,金屬合金,汞合金和陶瓷等材料被用於修復受損的牙釉質,但它們其實並不理想。

劉博士表示:“樹脂基材料仍然不能很好地粘附在牙釉質上,五年後它們會鬆散。”

多年來,雖然科學家們一直試圖解決這個問題,但他們遇到了一些問題,尤其是難以重現天然牙釉質的複雜結構。

劉博士團隊找到了一種方法成功解決了這一問題,他們製作了一種含有鈣和磷酸鹽的凝膠試圖鼓勵牙齒自我修復。

它可以產生微小的磷酸鈣簇(琺琅質的主要成分),直徑僅為1.5納米,遠小於以前的材料。

浙江大學科學家發現了“長出”牙釉質的方法

已修復6,12和48小時的人牙釉質電子顯微鏡圖像,藍色區域是原生琺琅質;,綠色是修復過的琺琅質

這是通過在一種叫做三乙胺的物質存在下製備簇來控制的,這種物質可以防止它們結塊。

為了測試它們的材料,該團隊使用了結晶羥基磷灰石,它類似於天然琺琅質。結果表明,簇與這種材料融合,形成一層比以前更大的簇更緊密的層。

劉博士團隊表示這很重要,因為這意味著隨著新層的轉變並逐漸變為晶體,它會以連續的方式擴展底層結構,而不是形成許多結晶區域。

浙江大學科學家發現了“長出”牙釉質的方法

顯微鏡顯示它具有與常規牙釉質相同的高度有序的鈣和磷酸鹽晶體排列

然後,研究小組將他們的材料應用於暴露於酸性的人類牙齒。他們發現,在48小時內,這些團簇產生了一層約2.7微米厚的結晶層,下面是天然琺琅質的複雜的魚鱗狀結構。在此期間,新材料凝膠刺激了新牙釉質的生長,顯微鏡顯示它具有與常規牙釉質相同的高度有序的鈣和磷酸鹽晶體排列。

新的琺琅塗層厚度僅為3微米,比未受損的牙釉質薄約400倍。不過,可以反覆使用凝膠來建立這個修復層。

經修復的牙釉質具有與天然未受損牙釉質相似的強度和耐磨性

倫敦國王學院口腔修復學專家謝里夫·埃爾沙爾卡維博士沒有參與這項工作,他對這項研究表示讚賞,並認為這種方法非常令人興奮。

他說:“這種方法很簡單,但需要在臨床上進行驗證。”

埃爾沙爾卡維表示,填充厚度層需要擴大到0.5到2毫米才能解決牙齒空洞問題。

雖然劉博士及其同事一致認為材料層的厚度是一個限制,但他們正在努力改善這一點。劉說,該團隊希望在一到兩年內在人體試驗中使用它。

該研究發表在《科學前沿》 雜誌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