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每天只吃兩頓飯,為何後來改成了三頓?

俗話說得好,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一日三餐提供了一個人一天活動的基本能量,可是大家知道嗎?在中國的古代,在相當漫長的時間裡,我們只吃兩頓飯,下到百姓,上到皇親國戚,皇帝太后,都是隻吃兩頓飯的。

古人每天只吃兩頓飯,為何後來改成了三頓?

糧食不多

我國是一個農業社會,但是在秦漢以前,我國的農業生產水平並不算太高。而且由於工藝水平的問題,以及材料的問題,我們的農具也不是很給力,再加上沒有所謂科學灌溉的理念,農地的產出並不豐富,兼之要交實物稅,所以農民一年忙到頭,自己能夠留下來的糧食並不多,所以對於農民而言,吃三頓是有些奢侈的。

古人對於一日兩餐還是很重視的,都有自己的特定稱謂,早飯叫做朝食,成語滅此朝食,就是指的這頓早飯。第二頓飯通常是在下午三四點左右,這被稱為哺食。通常古人沒有太多的娛樂活動,除了一大堆人侃大山之外,沒有電影,手機,上床睡覺成了最大的娛樂活動。這樣一天所消耗的能量也能夠得到補充。

古人每天只吃兩頓飯,為何後來改成了三頓?

宋以後開始吃三餐

到了漢朝之後,農產品的數量種類有了一定的增加,水利灌溉的概念深入人心,農民的種植經驗也比起以前來豐富的多,最重要的是農具的更新換代,鐵器取代了青銅器,勞動效率大幅提高,這極大提升了農作物的產量,老百姓的餐桌上的食物也更加豐富多彩了。

隨著唐朝的建立,與西域各國展開了緊密的外交活動,一些西域的物產,也隨著西域的商團進入大唐帝國。到了大宋,宋朝雖然戰爭不斷,但是戰爭主要集中在邊關地區,國內比較和平,安定,這對於宋朝國內的經濟發展極為有利,大宋內陸地區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古人每天只吃兩頓飯,為何後來改成了三頓?

隨著經濟的發展,在北宋時期,他們的首都東京汴梁就成為了一個不夜城,要知道在唐朝時首都長安,只有元宵節一天是24小時宵禁不禁的。所以,馬伯庸的長安12時辰只能選擇元宵節這一天。

到了大宋天天都是元宵節,夜生活的豐富,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習慣,夜市,瓦子逐漸發展了起來。如果要逛夜市,只吃一頓午飯,肯定在體能上是搭不夠的,於是很多人開始選擇吃晚飯。隨著經濟的日益繁榮,整個社會開始逐漸改變了生活習慣,一天三頓飯,成為了大家共同的選擇,久而久之,中國人逐漸有一天兩頓變成了一天三頓。

總結

所以在我國的宋朝時期,我國的人民飲食習慣,發生了極大的改變,晚飯進入了人們的生活,一天三頓,成為了標準配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