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報點贊這名平陽村官:自掏腰包買雞苗,帶領村民共致富

人物名片

廖文彥,1983年出生。2017年,在外做了10多年海鮮生意的他,回到了老家平陽縣騰蛟鎮河山平溪村,被村民推選為新一任村主任。短短兩年內,他帶領村民規模化、標準化養雞,成立公司運營“壹只土雞”精準扶貧項目,還搭上互聯網快車,將山裡的土雞賣到了北京、上海等地,每年幫助村民人均增收4000元左右。

浙报点赞这名平阳村官:自掏腰包买鸡苗,带领村民共致富

接寬帶、裝攝像頭、拉網線……看我最近在忙碌的事,你肯定能聯想到時下最熱門的直播。沒錯,最近我正打算做24小時直播,但直播的主角有點特別,不是網紅,而是我養的土雞。

給土雞做直播,這看起來有點不務正業,卻是我帶著村民養雞時探索出的新路子:通過直播,讓消費者直觀地看到養雞的環境,看得開心,吃得放心,從而帶動土雞的銷量。

看到這,你肯定以為我是一名生意人,實際上那是我兩年前的身份。如今的我,是平陽縣騰蛟鎮河山平溪村村主任,我正在用“壹只土雞”創出致富路,帶著家鄉的村民們過上好日子。

紮在心裡的刺

高中畢業後,我就離開河山平溪村去城市打工創業,做過海鮮批發生意,也開過禮品店,憑著自己敏銳的商業嗅覺,我淘到了第一桶金,成了別人口中的 “能人”。

很多人問我,在外面發展得不錯,為什麼要回這窮鄉僻壤?其實,正是看過了外面世界的日新月異,每每回到家鄉,總感覺是“另一個世界”:年輕人外出打工,留守的多為孤寡老人,村子成了“空心村”,彷彿停滯了一般。這成了紮在我心裡的一根刺,我在心裡默默決定,有機會一定要回鄉創業,幫助村裡致富。

這個願望在2017年迎來了契機。那一年,村幹部換屆選舉,老村主任拍著我的肩膀說,村裡發展需要年輕人,希望我能攬下這個重擔。最終,我以高票當選為新一任村主任,感到肩上的擔子沉甸甸的。多年的創業經驗告訴我,想要發展,必須要找到造血的路子。可河山平溪村的最高海拔有1098米,被稱為“平陽的青藏高原”,不合適發展種植業,村裡的老人既沒技術又沒體力,到底做什麼好呢?

為了尋找答案,我每天走村入戶,找村民們聊天。

走訪中我發現,村裡幾乎家家戶戶都養了10餘隻雞,常常有人託我幫他們賣散養的雞和雞蛋,增加收入。而這些原生態的土雞和土雞蛋,每次發在微信朋友圈上就被搶購一空。

山裡的雞和蛋沒處賣,城裡人卻買不到,這不正是我苦苦尋覓的造血路子?而且,老人們都有豐富的養雞經驗。於是我開始鼓勵大家瞄準這個市場,大規模養殖土雞。

可事情並沒有我想的那麼簡單。對於我提出的致富法子,村民們遲疑了。在他們看來,大規模養雞有風險,如果賣不出去,每多養一天雞都要成本投入,極易造成虧損。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養雞之路一度停滯。

每隻雞都有身份證

為了打破僵局,我決定自擔風險,把他們的風險降到最低,打消他們的顧慮。

2018年上半年,我自掏腰包,花了10餘萬元購買了3萬隻雞苗,找到村裡的一些農戶,上門向每戶免費贈送50只到80只雞苗。同時,我組建了浙江農禾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和這些村民統一簽訂寄養協議,要求他們按照統一標準養殖,所有的雞和蛋全部由公司回收購買,統一銷售,解決他們的後顧之憂,“壹只土雞”精準扶貧項目就這樣誕生了。

這下,村民們的積極性提高了不少,第一批雞苗順利發放。我還請來專家,制定了養殖標準。幾個月後,我們如約回收了部分雞蛋。慢慢地,周圍的村甚至是附近鎮的村民聽說後,主動聯繫我,要參與到項目中來。回收上來的產品,我通過朋友和微信朋友圈售賣,生意十分火爆,每隻8個月以上的土雞可以賣到138~168元,每個雞蛋價格在兩三元,比市場均價高出不少。到2018年底,3萬隻雞全部賣掉,參與的農戶平均增收4000元。

儘管生意不錯,但我知道,靠朋友圈賣總歸不是辦法。我把視線瞄準了火熱的電商平臺。我專門聘請了電商團隊,開發“壹只土雞”公眾號商城。經過6個月的研發,今年5月,平臺正式上線。

有了自己的平臺,我玩出了新花樣。我們在平臺上推出了“認養一隻雞”活動,通過網上商城,客戶每認養一隻母雞,就可以用成本價購買雞蛋,還可以為貧困山區助學基金捐助2元錢,成為公益大使。

上線4個月,已有1萬多隻雞在我們平臺被購買和認養,有的還賣到了北京、上海等地。生意越做越紅火,現在我們和麻步鎮、山門鎮、鬧村鄉、水頭鎮的村民們都達成了合作協議,據估算,到今年底能賣出七八萬只雞,每戶農民能增收5000~8000元。

生意越來越火爆,我心裡的弦卻繃得更緊了。農產品就是做質量,不管是幫農戶,還是做市場, 一定要嚴控品質。眼下,我們給雞佩戴了“身份證”——標有身份編碼的腳環,根據編碼就能一鍵溯源,查看雞的生長全過程。不僅如此,我還打算給騰蛟鎮、山門鎮等十幾個村的養雞棚裡都將裝上攝像頭,消費者只要進入平臺,就能24小時看到土雞實時直播。

一碗雞湯多條致富路

村子裡的小廖,常年在外打工,一年到頭也掙不了多少錢。看到村裡發展越來越好,今年4月,他主動收拾了行囊,回到了村裡。這讓我看到了村子發展的希望,想要徹底改變,還得靠年輕人。

由於村子常年“空心”,山上的許多土地和固定資產都被閒置,如今年輕人陸續回來了,我打算擴展“壹只土雞”項目,把這些資源利用起來,進行多樣化經營。燉雞湯總要搭配點姜,我就發動低收入農戶種植生薑,與土雞捆綁銷售。如今,“壹只土雞”精準扶貧項目已流轉1000畝土地、種植300畝生薑。我還指導低收入農戶製作農家黃酒,目前已經釀出2000公斤酒,包裝好後作為燉雞湯的佐料搭配售賣。

我們還打算種果樹,讓雞在果園裡撒歡,實現生態養殖。這樣一來,不僅可以盤活閒置土地,實現效益最大化,還能給村民帶來租金和工資收入,村裡土地入股後也能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

現在,鄉村遊十分受歡迎。我們在村裡流轉了15間房子,打算改造成民宿,把觀光、養殖和採摘結合起來。這樣一來,城裡人每逢閒暇時間就能來我們這裡養養雞、種種樹,旅遊業可不就發展起來了!

如今,村裡愈發熱鬧起來,村民個個幹勁十足,看著這番情景,我知道,“壹只土雞”裡承載的強村富民夢,正一步步照進現實。

浙报点赞这名平阳村官:自掏腰包买鸡苗,带领村民共致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