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写世界史——中国人的世界历史观

重写世界史——中国人的世界历史观

重写世界史——中国人的世界历史观



1、自序

2、世界文明始于中国

3、中华民族:一个伟大的民族

4、言过其实的西方民主和民主传统

5、中华文明推动西方走上近代崛起之路

6、丧失斗志:近代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

7、新世界史纲要

自 序

就如同,自然界的太阳是从东方升起,在西方落下一样。

人类历史的太阳也是首先从东方升起,然后在西方落下的。

1840年以来的中国人生活在一个错误的时代,很有一些人因此而产生了民族自卑心理,形成了这样一种认识:人类历史的太阳是从西方升起的,而且始终高悬西方的天空,永远不会落下。

纯属错误时代催生的完全错误的认识。

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西方逐渐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优势地位。从此,一改其对东方长期以来的崇敬态度,就如暴发户,一阔脸就变,开始出现各式史学著作不遗余力地挖掘欧洲文化的优秀传统、竭尽全力地论证西方文明的天然优越。声称“据实直书”的西方史家通过隐瞒历史事实、曲解历史事实,精心裁剪、仔细雕琢,终于塑成了西方文明的金身,至今光亮照射东西方世界。

重写世界史——中国人的世界历史观

本书作者写作此书就是要恢复世界历史的本来面目,要为中华文明正名,要为中华民族张目,要让千千万万的中国人认识到,如同自然界一样,人类历史的太阳也是首先从东方升起的。中华民族才是天生的贵族。

重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

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旧的一天行将过去,新的一天即将来临。

太阳将再度从东方升起。

撰此短文置于书首,以为序。

世界文明始于中国

世界文明始于何处,苏美尔?中国?结论的得出,要以考古发现为依据。

先探讨一下文明曙光最初在什么地方出现的。

国际社会普遍认可,所谓文明曙光指的是农业的出现以及陶器的发明。

人类诞生以后的数百万年间,一直以采摘野生植物、捕杀野生动物为食物来源,通过向大自然索取的方式生存并繁衍。直至通常所说的新石器时代,人类开始试图运用多年观察积累的经验,将野生植物培育成可以年复一年连续再生产的人工栽培作物,将某些易于驯服且繁殖较快的动物驯化为家畜,以提供更多的较稳定的食物来源。人类从单纯的消费者变成生产者,这是人类发展历史上一次革命性的变化,标示着文明曙光的出现。

陶器的发明同样具有伟大的划时代的意义。它是人类第一次改变自然材料性质的重大创造,揭开了人类利用自然的崭新篇章,使人类以后的文明、发展成为可能。

西方史学的观点认为,文明曙光最初出现在西亚的利凡特地区,以后又向中亚、欧洲地区扩散,最终甚至远及东方的中国。

一般意义的两河流域再西面一点,今以色列、巴勒斯坦、黎巴嫩、叙利亚和土耳其东南部,被称作为利凡特,又称农业起源的新月形地带。由于这一地区具有典型的地中海气候,冬季多雨潮湿,夏季炎热干燥,有适于栽培的野生谷物和易于驯养的动物,从旧石器时代到中石器时代,文化的发展也有相当的基础,因而成为“最早”出现农业的地区,大约在公元前10500~前8000年,有了农业的萌芽。

叙利亚的阿布胡赖拉遗址位于阿勒颇附近,紧邻幼发拉底河岸,其年代大约在公元前10500年到前6000年,发掘于1972-1973年。遗址的主要形式是土丘,土丘面积约11.5万平方米,多由古人居住时形成的废弃物逐渐堆积而成。1.2万年前,当地的采集狩猎人开始收集和种植野生的小麦、大麦和扁豆等谷类和豆类植物的种子。这种耕种文化出现1千余年后,多种植物种子的大小、形态和结构从野生型向栽培型转化。1万年前后的小麦,籽粒大,麦粒成熟时不易自然脱落,已驯化为人工培育种。 但是陶器在这一阶段没有出现。

阿布胡赖拉遗址的发掘表明,古代西亚的种植行为始于大约1.2万年前环境变化时期的一个采集狩猎人的小型定居聚落。从单纯的依赖于野生植物的采集和野生动物的捕猎转变为依赖于驯化的动植物用了大约2000年时间。

穆赖拜特遗址与阿布胡赖拉遗址相距不远,位于幼发拉底河东岸,距离阿勒颇东南约86公里。年代约在公元前9千年至前7千年,1965年开始发掘,面积1万平方米,人口数百人。尽管毗邻阿布胡赖拉遗址,穆赖拜特却没有发现农作物和饲养的家畜,居民靠狩猎和采集为生,没有出现原始农业。但该遗址发现了5件低温烧制的陶器,其中4件年代约为公元前8千年,为西亚地区最早,在年代较晚的地层中没有发现陶器。一般推测,在封闭式的陶窑发明之前,未经高温烧制的陶器较软且易渗漏,人们宁愿使用木质或石质的容器。也有人推测,由于陶器烧制的火候不高,陶片可能已成为粉末。   

大约在公元前7000~前6000年,西亚各地才先后进入有陶新石器或发达的新石器时期。

2010年,德国考古学家与伊朗考古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合作,对位于伊朗西部扎格罗斯山山麓的早期农业村庄遗址进行了全面发掘。埋藏在地下约8米深的考古沉积物的放射性碳年代测定结果显示,11500多年前,扎格罗斯山前地带的人们也已经开始栽培野生大麦、小麦和扁豆等,9800年前,人工种植形式的小麦出现。

近在咫尺的地方没有传播,几百公里外的地方有何可能实现传播。这一考古发现表明,小麦单一起源说、农业技术传播说这些所谓的科学真理其实都是西方经不起检验的假说、假设。

任何事物只要首先出现在西方,就必具传播性,会向世界各地扩散;任何事物只要首先出现在东方,就基本不具传播性,其他地区应该都是独立起源的。这种思维逻辑应该不是科学的思维逻辑。

近年来的考古发现表明,文明曙光最初出现在中国,但未必扩散至遥远的西方。

位于中国湖南道县寿雁镇的玉蟾岩遗址是1988年发现的。1993年、1995年湖南省考古研究所曾先后两次对这个遗址进行发掘,出土了大量的旧石器向新石器时期过渡的文化遗物,如石器、棒器、动物骨头残骸、种子,最重要的是当时发现了栽培水稻的稻谷标本和陶片。出土的陶片大约距今1.4万年。出土的几枚古栽培稻初步认定是1.2万年前的。

玉蟾岩的文化堆积厚达3米,这显然不是短期人类活动造成的,而是长期生活的结果。玉蟾岩出土的生产工具主要是石制品、角、牙、蚌制品。石器的组合主要为刮削器、砍砸器、锄形器、石锤,还有少量的亚腰斧形器、苏门答腊式石器、尖头器。其中锄形器、亚腰斧形器、苏门答腊式石器都是原始农业用具。这些工具的出土,更直接证明了玉蟾岩存在原始农业。

2004年又进行了第三次发掘,第三次发掘集中了当今世界上研究农业起源最权威的专家。除来自北京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国内高校和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外,还有来自美国、以色列的4位外籍教授。发掘的主要目标是寻找稻作农业起源更早、更多的证据。

此次发掘,中美联合考古队又发现了六枚炭化的稻谷。因为标本所处的环境不同,三次出土的稻谷炭化程度不一,颜色也有差别。玉蟾岩出土的稻谷是一种兼有野、籼、粳综合特征的特殊稻种,体现了从普通野生稻向栽培稻初期演化的原始性状,其最显著的特征是“大粒性”。同时,中美联合考古队在玉蟾岩也发现了相当原始的陶片。

为了精确地测定遗址使用年代及陶器碎片的年代,考古工作人员对遗址堆积的地层进行了详细的碳年代测定分析。研究人员从遗址地层中提取了100多份骨碎片和木炭沉积物样本,对其中通过严格预筛选的27个样本进行了放射性碳测年,从而获取了遗址不同地层的年代脉络。确定遗址使用年代距今1.4万年~1.8万年。 表明玉蟾岩古栽培稻是世界上发现最早的人工栽培作物标本。

通过出土地层对比,研究人员确定陶器碎片的年代最早距今1.8万年。2009年6月5日,有关玉蟾岩陶片断代的文章刊载在了美国的《国家科学院学报》上,指出玉蟾岩出土的陶片大约距今1.7~1.8万年。这比世界其他任何地方此前发现的陶片都要早好几千年,也标志着玉蟾岩人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就发明了陶器。

绝非偶然,最新的考古发现表明完全意义上的现代人最早也出现在湖南道县。

2010年以来,有关研究人员在湖南道县境内的福岩洞进行了连续调查和发掘,先后发现47枚人类牙齿化石以及大量动物化石。国内外研究机构合作对道县人类化石形态和相关的地层、年代以及动物群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显示,道县人类牙齿尺寸较小,明显小于欧洲、非洲和亚洲更新世中、晚期人类,位于现代人变异范围。道县人牙齿齿冠和齿根呈现典型现代智人特征,如简单的咬合面和齿冠侧面形态、短而纤细的齿根等。

在湖南道县发现的47枚具有完全现代人特征的人类牙齿化石证明,8万至12万年前中国华南地区已经有现代人活动的痕迹。这是目前已知最早的生活在亚欧大陆的具有完全现代形态的人类。

根据现有的化石证据,最早的现代类型人类在西亚和欧洲出现的时间在4.5万至5万年前。具有完全现代形态特征的人类在东亚大陆出现的时间比欧洲和西亚要早至少3万年至7.5万年。

这一研究结果发表在2015年10月15日出版的国际权威刊物《自然》杂志上,题为《中国南方已明确的最早现代人》。

位于中国江西万年县的仙人洞遗址,地处赣东北石灰岩丘陵地区的一个山间盆地。洞穴深四十米,宽约十九米,最高处近六米,可容纳上千人。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期考古人员就对遗址有过大规模的发掘,1993年、1995年和1999年由北京大学考古学系、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美国安德沃考古基金会组成联合考古队先后进行了五次发掘,出土了大量陶器、石器、骨器、蚌器等人工制品和动物骨骼等。其中早期陶器的出现最受关注。

2009年,北京大学和哈佛大学的合作团队对万年仙人洞陶器的年代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合作团队在重新清理出来的考古地层剖面上采集了系列碳十四测年样品和地层微结构样品,确定碳十四测年样品与陶片的地层等时关系,证实以前发掘的考古地层是人类活动形成的原生堆积,不存在自然过程或者后期活动的搅扰,所测定的碳十四年代代表了同层位陶器的年代。由此证实仙人洞遗址出土陶器的年代可以早到距今2万年,比此前在东亚各地发现的最古老陶片早2000年至3000年,是目前世界上已发表陶器的最早年代。

2012年,分别在美国《SCIENCE》、中国《南方文物》刊载了关于“江西仙人洞遗址两万年前陶器的年代研究”的文章,对研究成果进行了介绍。

此外,在该遗址吊桶环洞穴还发现了17000年前的野生稻植硅石和12000年前的栽培稻植硅石,是现今所知世界上年代最早的栽培作物遗存之一。

事实清楚地表明,在欧亚大陆,生活在中国华南地区的古人类最早实现了从猿到人的彻底蜕变,进化成为完全现代形态的人类。他们的后代最早实现了人类从狩猎采集到食物生产的伟大跨越,最早开始了改造自然的创造活动,为人类以后的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的考古发现还表明,最晚在一万年前,中国大陆已全面进入陶器时代。最晚在九千年前,中国大陆无论北方还是南方,都进入了农业社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