庸觀區塊|86 區塊鏈角度,談共享

共享是什麼?如何實現共享?

人在不同認知階段,理解的結果不同。

多年前,當滴滴、UBER網約車模式開啟時,人們一度驚詫於其輕資產網絡化運營模式對閒置資產的激活整合能力,覺得這就是“共享”。

閒置的私家車在車主嚐鮮或想多賺些外快思想影響下,被中心化數據庫及立足其上的大數據、雲計算整合納入了網約車一族,車主、消費者可以通過智能移動手機上的APP輕易實現滴滴、UBER為中介的有償服務。

沒有智能手機、沒有大數據與雲計算、沒有APP應用的年代,這樣的商業模式是不可想象的,與天方夜譚無異。

現在看,尤其從區塊鏈分佈式發展角度觀察,我們不難發現,這種商業模式其實已經十分接近中心化思維模式下“共享”的極限了,再加上AI賦能,絲滑交易,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也許就到邊界狀態了。

庸觀區塊|86  區塊鏈角度,談共享

不過,這種“共享”會帶來一系列具有普遍性的問題——龐大用戶行為數據的產權歸屬、應用收益分配與個人信息安全問題。

不僅滴滴、UBER的數據庫,時下阿里巴巴、騰訊、亞馬遜、百度、京東、360等我們大家耳熟能詳的數字巨頭企業,每天從互聯網上得到的用戶數據龐大到不可想象,且可以精準刻畫出一個人的數字肖像。

機器算法的智能推薦能力,就是大家免費提供數據餵養出來的。數據經濟的利好大多被數據巨頭企業分享了,用戶成為樂此不疲的個人數據“共享”貢獻者。

為什麼會如此呢?

因為,古典互聯網只能解決信息的全球傳遞問題,卻在信息保護方面力不從心,也不能提供一整套基於用戶身份ID的個人數據確權管理基礎設施。我們每天瀏覽互聯網留下的電子痕跡、註冊信息等都被互聯網虛擬世界背後一個個有歸屬權的中心化數據服務器有意無意地“共享”走了,甚至有不少身份信息已被打包售賣於全球明暗網絡平臺。

不經意間,提供便捷信息服務的互聯網,就讓人類進入了一個尷尬的裸奔時代。想走出這一個尷尬大坑,嚴苛的互聯網信息管理制度及國際“長臂管轄”規則,固然可以起到一些威懾作用,但卻不能從根源上解決好系列問題。

我們需要尋找一種方法,直面並解決好問題。

目前,能夠有希望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區塊鏈是一種。

基於區塊鏈單向鏈式全球化分佈式數據庫,數據確權成為可能,這已在全球知名電商商家原創圖片知識產權保護方面落地應用,比如阿里巴巴的鵲鑿。不僅如此,個人數據確權後的分佈式存儲,也可以從IPFS、NERVOS等公鏈身上看到曙光。而用戶進入區塊鏈世界數字身份ID基礎設施的建設,也從本體ONT、幣乎MYKEY等項目中有所體現。Cosmos、Polkadot等跨鏈項目持續迭代創新下,古典互聯網距離價值互聯網的大升級,也有了眉目。

假設,我們進入區塊鏈世界時,得到一個隨機的個人數字身份ID,基於這個ID,我們暢遊區塊鏈大陸時,所有的行為數據都去中心存儲到一個只有這個唯一ID可以接觸、進出的切片分佈式數據庫中,這些數據非經數字ID授權不得被任何人劫走、使用,合理合法的使用也需要支付一定的報酬來體現數據產權價值,我們時下遇到的數字確權、數字產權歸屬及使用收益、個人信息安全問題,是不是會得到一個相對完美的解決方案呢?

立足於這一解決方案,我們會發現什麼?

至少,我會發現,目前所有的去中心化數字錢包中,還缺少一項重要資產——數據資產,而不僅僅是通證資產。大白話講,也就是說,區塊鏈數字錢包,未來要管理兩項重要資產,一是大家趨之若鶩的通證/代幣,一是個人在價值互聯網上各種行為產生的數據資產。

當憲法賦予個人的人身財產安全,在數字虛擬世界中有成熟技術、制度等來保障的時候,真正的“共享”才會開啟。共享通證,共享數據,我願意的話,動手打開錢包,點擊幾下就會實現,且鏈上可查,榮譽共知,無人可以強迫,也無人可以竊取。

資產歸屬不清晰的無序狀態,談“共享”,有時難以落實,有時卻也難免掛羊頭賣狗肉了。

希望區塊鏈共享時代早日到來。

那是一個什麼樣的社會呢?

老鐵們腦洞開大點,想一想未來的“理想國”,區塊鏈就不枯燥了,反而挺有嚼頭。

(完結)

免責聲明:幣圈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投資建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