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六腑的生理功效与特性之五脏篇

藏象学说是中医学理论的核心部分,藏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指表现于外表的各种生理、病理现象。藏象就是人体内部各个脏腑的生理活动或病理变化反映于体表的各种征象。通过 “思外揣内”、“由表知里”等方法,通过表象来了解内在脏腑的变化。藏象学说是在阴阳五行学说的指导下,研究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藏象的整体观,是由阴阳五行的系统结构决定的,把脏腑和与之相应的环境因素联系起来,从整体上认识人体。

五脏六腑的生理功效与特性之五脏篇

按照生理功能特点,分为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以五脏为中心,一脏一腑由经络相互络属,互为表里。五脏,即肝、心、脾、肺、肾,其共同特点是贮藏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各种精微物质,如精、神气、血、津液、魂、魄等,它们储藏在五脏内,因此人们称之为 “藏”,即内藏的意思,故内经言之为 “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其共同生理特点是主管饮食物的受纳、传导、变化和排泄,府,具有府库的意思,能出能入,因此内经称之为 “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子宫),其共同特点是它们外形似腑,同是一类相对密闭的组织器官,却不与水谷直接接触,即似腑非腑;而功能又似脏,具有类似于五脏贮藏精气的作用,即似脏非脏。

按照阴阳理论划分,上为阳,下为阴。腑为阳,脏为阴。心、肺居上为阳,肝、脾、肾居下为阴。阴阳之中可再分阴阳。则心为阳中之阳,肺为阳中之阴;肝为阴中之阳,肾为阴中之阴,脾为阴中之至阴。按照五行理论划分,则肝与胆属木,心与小肠属火,脾与胃属土,肺与大肠属金,肾与膀胱属水。它们之间服从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通过五行的结构来调节以达到动态平衡。

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一、心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在志为喜,在液为汗。与小肠为表里。心与脉、面、舌、汗、小肠共同组成心系统。

1.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1)心主血脉:

是指血液的生成、运行以及脉管情况都依赖于心的正常功能。心能生血,心可以将水谷精微物质通过 “化赤”作用,变化为血液,从而变成营养全身脏腑的重要物质;心能行血是指心为血液运行的动力,心气能够推动血液在脉管当中正常运行,为脏腑经络提供营养;此外,脉管的好坏也依赖于心的正常生理功能。心气的充沛、血液的充盈、脉道的通利,是血液能够正常运行的重要条件。

(2)心主神明:

也称为心藏神,是指心具有主宰人体各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以及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各脏腑的功能有赖于心的统帅。具体表现为心的 “任物”作用,即心接受外界的信息,产生精神、意思、思维活动,并控制脏腑组织发挥正常的生理作用,并能够使其活动协调统一。心主神明的功能正常与否,依赖于心血。血是神的物质基础。心藏神的功能正常,则人体精力充沛、思维敏捷、各项功能协调统一。如其不正常,则人体精神萎靡、思维迟缓、各项功能失调。

2.心的生理特性

心居上焦之阳位,五行属火,为阳中之太阳,故为阳脏。为人体火之源,主宰人体一身的阳气。然心火需下降温暖肾水,才能使心肾相交,肾水不寒,人体的阴阳调和,因此说心火主降。此外,夏季属火,心阳在夏季得阳气最旺,因此可以说心与夏气相通应。同气相感,所以又有“火热宜扰心神”的说法。因此夏季要注意养心。

五脏六腑的生理功效与特性之五脏篇

二、肺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志为忧,在液为涕,与大肠相表里。肺与皮、毛、鼻、涕、大肠共同组成肺系统。

1.肺的主要生理功能

(1)肺主气;司呼吸:

气是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物质,肺主气是指人体一身之气和呼吸之气都由肺所主。司呼吸是指肺能够主管人体的呼吸运动。肺主一身之气是指肺具有主持和调节全身脏腑组织经络之气的作用。而肺主呼吸之气是指肺主管人体的一呼一吸的运动,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这个作用是依赖于肺司呼吸的正常来实现的。

(2)肺主声音:

是指语言和声调都是由肺来主管的。肺主气,声由气发,通过肺的呼吸运动产生气流,通过声门,使声带发生振动而产生声音。肺气充足,则声音洪亮,语言清晰;肺气不足,则声音低微,语言不清。

(3)肺主宣发肃降:

肺主宣发是指肺气具有向上升宣和向外周布散的作用;肺主肃降是指肺气具有向内向下清肃通降的作用。肺的宣发功能,可以使人体呼出浊气,并且向上向外输布水谷精微和津液,还能宣发卫气,调节腠理的开阖,维持人体的体温。肺的肃降功能,可以使人体吸入大自然的浊气,并且向下向内输布水谷精微和津液,还能保持呼吸道的洁净。肺的宣发与肃降功能,是由肺气的升降运动来实现的。肺气的宣发和肃降,是相互制约、相反相成的。二者协调,则呼吸均匀通畅,而当二者失调的时候,则可见呼吸失常。如外感风寒会导致肺的宣发功能障碍而出现胸闷鼻塞、呼吸不畅,恶寒发热、无汗等症,同时也可引起肺的肃降功能失常而伴有咳嗽喘息。

(4)肺主通调水道:

是指肺气对人体水液的输布和排泄具有疏通和调节的作用。肺主通调水道的功能是通过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实现的。宣发功能正常,津液得以正常的向体表和人体上部输布,起到润泽皮肤,滋养上部脏腑的作用,同时通过呼吸、汗液蒸发来排出人体部分代谢后的水液。肃降功能正常,津液得以正常的向体内和人体下部输布,滋养下部脏腑,同时通过小便来排出人体部分代谢后的水液。反之如果二者失调,则会出现津液代谢障碍。发生水肿、小便不利等。

(5)肺朝百脉;主治节:

肺朝百脉是指全身的血液都要汇集到肺,再由肺的呼吸运动进行气体交换后再输布到全身。因此,人体的各个脏腑、经脉的功能正常与否都会反映到肺上。主治节,则是肺能够辅助心对全身进行整体控制和调节。

2.肺的生理特性

肺通过鼻与外界相通,肺叶娇嫩,不耐寒热,六淫侵犯人体,皆易首先犯肺。因此称肺为娇脏。肺位于人体胸腔最高位置,因此也称肺为华盖。此外,秋季属金,肺亦属金,并有肃杀之性,与秋季相合,因此肺气旺于秋,肺与秋气相通应。同气相感,秋之燥气最伤肺气,因此秋季要注意养肺。

五脏六腑的生理功效与特性之五脏篇

三、肝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在志为怒,在液为泪,与胆相表里。肝与筋、爪、目、泪、胆共同组成肝系统。

1.肝的主要生理功能

(1)肝主疏泄:

是指肝具有疏通、宣泄、条达的作用。包括调畅人体气机、调节情志以及促进脾胃消化和调节生殖功能。

气的运动称为气机,升降出入是气机的运动形式,肝的疏泄功能能够协调平衡各脏腑的气机,使得气机调畅,各脏腑生理功能正常。

此外,肝对于情志的正常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正常的肝之疏泄功能,能保证人体情志的舒畅、情绪的平稳。反之,如果肝失疏泄,则可能引起抑郁或亢奋。不良的情绪同时能使肝疏泄功能失常。

脾胃是人体消化的主要场所,但肝可能调节脾气上升和胃气下降,对于促进脾胃的消化也有重要的意义。而肝失疏泄时,脾胃消化也随之受到影响。可能会出现如腹胀、腹泻、嗳气、反酸等症状,也会导致胆汁排出不畅从而影响消化,同时可能伴见胁肋疼痛、口苦黄疸等。

肝之疏泄还能调节生殖功能。生殖功能由肾所主,肾主封藏精气,但精气也需要疏泄,这就需要肝之疏泄功能的正常。肝与肾的一泄一藏,共同维持生殖功能的正常、当肝疏泄功能失常时,就会出现男子排精、女子排卵以及月经排出的障碍。严重者还会出现不孕不育等生殖系统疾病。

(2)肝主藏血:

是指肝具有调节血量和贮藏血液的作用。人卧则血归于肝,人动则血液流行脏腑组织。而这种分配合理与否,是由肝主藏血功能的正常决定的。当肝主藏血功能失常后,会出现肝不藏血的情况,导致人体的各种出血或缺血。如吐血、衄血、崩漏下血或视物模糊、肢体麻木、月经稀少或闭经。

2.肝的生理特性

(1)肝喜条达而恶抑郁:

肝秉承木之性,具有生发之气,故喜条达而恶抑郁。肝气宜保持舒畅条达。如情志抑郁,则最能伤肝,导致肝失疏泄,气机郁结。

(2)肝为刚脏:

“肝者,将军之官”,其气易亢易逆,具有刚强躁急的热点。临床上常见肝阳上亢、肝火上炎等亢逆之证。肝体阴而用阳,肝主藏血,肝阴血不足则多见亢逆之证。因此,用药应以柔和为主,柔肝、缓肝、和肝,尽量避免燥烈攻伐之药,以防诱发亢逆之证。

(3)肝与春气相通应:

春季属木,肝亦属木,并有生发条达之性,与春季相合,因此肝气旺于春,肝与春气相通应。同气相感,春之风气最伤肝气,因此春季要注意养肝。无论从起居、饮食都需要顺应肝之生发之气,保持肝气的条达舒畅。

五脏六腑的生理功效与特性之五脏篇

四、脾

“脾者,仓禀之官,五味出焉”。脾在体合肉,其华在唇,开窍于口,在志为思,在液为涎;与胃相表里。脾与肉、唇、口、涎、胃共同组成脾系统。

1.脾的主要生理功能

(1)脾主运化:

脾主运化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脾主运,二是脾主化。运即为运输,化即为消化、吸收。因此,脾主运化就是脾掌管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过程。主要包括运化水谷精微和运化水液。

运化水谷即是对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饮食入胃后,经过初步的消化,输送至脾,脾对之进一步消化,再吸收其中的精微物质,然后转输至心肺,化生气血并布散于周身。水谷变化为精微物质,都是依赖脾的正常运化功能实现的。因此,脾胃又为 “后天之本”和 “气血生化之源”。若脾主运化水谷的功能正常,则气血充足,精力充沛,反之。如果脾主运化水谷的功能失常,则会出现气血不足、精力低下、面色无华、形体消瘦等。

运化水液是指脾能够调节人体的水液代谢,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起主要作用。脾将摄入到体内的水饮,通过气化转输成为津液,发挥其滋润和濡养脏腑组织的作用。并且将经过代谢后的水液通过脾的转输作用至肺和肾,通过肺和肾的气化功能,化为汗液和尿液排出体外。维持人体水液代谢平衡。若脾主运化水液的功能正常,则水液能够正常输布,脏腑组织能够保持润泽。反之如果脾主运化水液的功能失常,就会导致水液在体内的代谢障碍,出现水液停滞,出现痰饮水湿、水肿、小便不利、汗液不足、妇女带下异常等。

(2)脾主生血统血:

是指脾具有化生和统摄血液的作用。饮食物通过脾的运化作用,化生为水谷精微,水谷精微又是血液的重要原料,因此,脾功能正常,水谷精微充足,血液自然化生正常,反之,如果脾功能低下,则水谷精微化生不足,血液亦化生不足。出现血虚的症状,如面色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等。脾气健运,又能统摄血液,使血液能够在经脉中正常运行,而不溢出脉外。脾的统血功能是气的固摄作用的具体体现。如果脾统血功能失常,就会出现各种出血症状,如便血、衄血、尿血、崩漏下血等。

2.脾的生理特性

(1)脾气主升:

脾位于人体的中焦,是气机升降的枢纽。脾的运动是升的趋势,与胃的降的趋势配合,一升一降,斡旋中焦,使得气机运化正常。脾通过升清的作用,将水谷精微物质上输头目、皮肤、脏腑、肌肉,并能维持内脏位置的恒定。如脾不升清,则出现眩晕、乏力、腹胀、腹泻、多尿、带下、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等。

(2)脾喜燥恶湿:

脾为太阴湿土,主运化水湿,然水湿过度则可困脾。造成运化无权,出现腹胀便溏的脾湿症状。脾运化水液功能正常,则水湿无留聚,反之则会出现水湿为患。这种水湿需要性燥之药如苍术、厚朴等方可祛除,因此说脾喜燥而恶湿。

(3)脾与长夏之气相通应:

长夏为夏秋之间的多雨季,长夏属土,脾亦属土,并有生化承载之性,与长夏相合,因此脾气旺于长夏,脾与长夏相通应。同气相感,长夏之水湿之气最伤脾气,因此长夏要注意养脾。

五、肾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肾在体为骨,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与膀胱相表里。肾与骨、发、耳及二阴、唾、膀胱共同组成肾系统。

1.肾的主要生理功能

(1)肾主藏精:

是指肾具有封藏精气的作用。精是指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之精是指人体内的一切精微物质,包括气、血、津液等。狭义之精是指生殖之精。生殖之精又分为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和来源于饮食水谷的后天之精。精宜藏不宜泻,肾中精气充足,则人体生长发育正常,气血充足,身体强健,不易得病,生殖功能健康。而当肾不藏精时,人体生长发育就会出现迟缓,气血亏虚,身体羸弱,容易感邪,生殖功能随之低下。

(2)肾主水液:

是指肾具有主持和调节水液代谢的作用。而这种作用主要通过肾阳的气化作用而实现。水液代谢主要是指将饮食物中的津液吸收并输布全身,同时将各脏腑组织导泻后的液体排出体外。正常情况下,水液通过胃的受纳,脾的运化和转输,肺的宣发和肃降,肾的蒸腾气化,以三焦为通道,输送全身;各脏腑经过代谢后的水液分别化为汗液、尿液排出体外。若肾主水液功能失常,则会引起水液代谢障碍。肾气化失常可分为开多合少以及合多开少。开多合少会出现尿量增加,尿频等症状;而合多开少则会出现小便量少、水肿等症状。

(3)肾主纳气:

是指肾具有摄纳肺所吸入的清气,而调节呼吸的作用。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吸入的清气必须下归于肾,肾气充沛,纳气功能正常,才能保证呼吸的畅通,防止呼吸表浅。肾气充足,摄纳正常,才能使肺的气道通畅,则呼吸匀调。肾气不足,摄纳无权,吸入之气不能归纳于肾,则可出现呼吸表浅、呼多吸少、动则气喘等症状,通称为 “肾不纳气”。

2.肾的生理特性

(1)肾主封藏:

体现在肾的藏精、纳气、固胎元等方面。人体的各种精微物质贮藏于肾,宜藏不宜泻。肾之封藏与肝之疏泄组成一开一合,有开有合,共同维持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2)肾主一身之阴阳:

肾为五脏六腑之根本,为水火之宅。寓真阴而涵真阳。五脏六腑之阴阳均有赖于肾之阴阳的滋养和温煦。肾阴足则全身之阴皆足,肾阳壮则全身之阳亦壮。肾之阴阳相互制约,相互为用。维持着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动态平衡。

(3)肾与冬气相通应:

冬天万物封藏,五行属水。肾亦属水,并有封藏之性,与冬季相合,因此肾气旺于冬,肾与冬相通应。同气相感,冬之阴寒之气最易伤肾,正如 《黄帝内经》告诫我们的:“去寒就温,勿泻皮肤……”因此冬季要注意养肾。要以闭藏为主。

五脏六腑的生理功效与特性之五脏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