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縣一位教師大山裡的堅守

“一所學校(教學點)、一名教師、20多公里、10個學生、39年教學。”五個數字,概括了一位教師在平凡崗位上的不平凡經歷,從青春歲月到兩鬢斑白,他默默付出,始終如一。他就是沙縣鄭湖中心小學上洋教學點張紹康。

沙縣一位教師大山裡的堅守

上午7:45分,張紹康敲響學校的鐘聲後,來到自己熟悉的講臺前。今天他要為教學點一年級的3名學生講授“加減法”。“一年級的小朋友,請看過來.....”

沙縣一位教師大山裡的堅守

十幾分鍾後,張紹康又轉到教室另外一邊:請二年級同學,我們來複習詞組.....”7名二年級學生,聽到聲音後紛紛抬起頭望著張老師聚精會神地享受起屬於自己的“半堂課”。

沙縣一位教師大山裡的堅守

沙縣一位教師大山裡的堅守

沙縣一位教師大山裡的堅守

在一間教室裡,每天,張紹康都是這樣給一、二年級的孩子們上課。一年級的孩子,剛剛進入學校,還有很多地方不適應,因此,需要他花費更多的精力。既要兼顧兩個年級的教學,又要糾正孩子們的行為習慣,一堂課下來,張紹康略顯疲憊。

沙縣一位教師大山裡的堅守

“人老了,再加上我這眼疾,有時候真的感覺很累,但是,學校沒老師,年輕的老師又不願意來,我只有繼續堅持了!不然,村裡的孩子怎麼辦?”

沙縣一位教師大山裡的堅守

1981年,張紹康從三明師範學校畢業後,就來到鄭湖鄉小學任教。1984年,21歲的他進入鄭湖鄉上洋小學,從此再沒離開。

沙縣一位教師大山裡的堅守

鄭湖鄉是沙縣偏遠的鄉鎮,距離縣城近40公里,而上洋小學距離鄭湖鄉中心校又有20多公里。

2004年,按照集中辦學的要求,越來越多的孩子到集鎮所在地的中心小學就讀,上洋小學辦學規模也就逐年縮小,由原來的完小,變為了現在的鄭湖中心小學教學點,從原來的6個年段,250多名學生,逐漸縮小為現在的1-2年級的兩個年段,10名學生。期間,這裡的十幾位老師不是調入縣城小學,就是進入集鎮中心校。十幾年下來,就只剩下了張紹康和另一名老師。今年6月,和他一起的另一位老師也調離了上洋。

沙縣一位教師大山裡的堅守

沙縣一位教師大山裡的堅守

“上洋是一個偏遠的小村莊,生活條件艱苦,所以年輕的老師都不願來這裡教書,十幾年來,老師一個個地出去,卻沒有一位新老師進來!我之所以選擇留下來,一來我是上洋村人,第二就是每次看到家長們渴求的目光,自己就實在不忍心離開!”

沙縣一位教師大山裡的堅守

沙縣一位教師大山裡的堅守

張紹康的父母與妻兒早已離開了上洋。學校就是他的家。學校二樓一間簡陋的屋子就是他的宿舍。一張辦公桌,一張床鋪,幾件換洗的衣服掛在牆上。村子裡沒地方買菜,他就自己種點青菜。生活起居全靠自己。

沙縣一位教師大山裡的堅守

張紹康是學校裡的老師,也是學校裡的勤雜工,桌椅門窗壞了,他要自己修理,燈泡壞了,電線老化了,他也要自己處理,學校裡的大事小事,都得他來打理。

“我已經非常習慣這裡的生活,再過兩年,我退休了,要離開這裡,我真的會很不習慣!”張紹康風趣地說。

沙縣一位教師大山裡的堅守

這幾年,張紹康年輕時落下的眼疾越來越嚴重了。1984年,他帶著學生勤工儉學時,不慎被竹篾劃傷了左眼。雖說也去省內的幾家大醫院治療過,但也沒能治好。現在,他的左眼幾乎處於失明狀態,同時,還常常流眼淚,不能見強光,更嚴重的是一到冬天,寒風一吹,左眼就疼得要命。而海拔7、800米的上洋村,冬天又特別的寒冷。眼睛一疼,張紹康就用眼藥水滴一滴,繼續他的教學。

沙縣一位教師大山裡的堅守

“我早都勸他申請調離了,每次他總是說,再熬一熬吧,等新的老師來接班!而十幾年都過去了,到現在也沒有老師來這裡!他真的是太熱愛這所學校了!”張紹康的妻子說起自己的丈夫,言語中既有責備,但更多的是敬佩。

沙縣一位教師大山裡的堅守

說起張紹康,村民們對他讚賞有加。上洋村大部分年輕人外出打工,做小吃,留在家裡的孩子由老人照顧。“如果沒有張老師,我們這一把老骨頭,怎麼有辦法把6、7歲的孫兒送到中心校,這麼小的孩子,寄宿到中心校自己又不會打理!真的要感謝張老師啊!”胡阿婆感激地說。

沙縣一位教師大山裡的堅守

為了上洋村的孩子們,張紹康捨棄了自己的小家。1999年,妻子作為學校的民辦教師被清退後,就帶著孩子離開村裡,來到縣城。從此,張紹康與妻兒分割兩地。上洋到鄭湖沒有班車,只能騎摩托車。上洋與縣城相距60多公里,又是崎嶇的山路,非常不方便。孩子小時候生病,做丈夫做父親的張紹康,卻無能為力。直到今天,談起過去的往事,他依然感到自責。

“我是年過半百的人了,最對不起的就是我的家人,妻子她跟著我,吃了很多苦,自己也沒有給孩子更多的陪伴和教育,再過兩年我退休了,再來彌補他們吧!”

沙縣一位教師大山裡的堅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