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县一位教师大山里的坚守

“一所学校(教学点)、一名教师、20多公里、10个学生、39年教学。”五个数字,概括了一位教师在平凡岗位上的不平凡经历,从青春岁月到两鬓斑白,他默默付出,始终如一。他就是沙县郑湖中心小学上洋教学点张绍康。

沙县一位教师大山里的坚守

上午7:45分,张绍康敲响学校的钟声后,来到自己熟悉的讲台前。今天他要为教学点一年级的3名学生讲授“加减法”。“一年级的小朋友,请看过来.....”

沙县一位教师大山里的坚守

十几分钟后,张绍康又转到教室另外一边:请二年级同学,我们来复习词组.....”7名二年级学生,听到声音后纷纷抬起头望着张老师聚精会神地享受起属于自己的“半堂课”。

沙县一位教师大山里的坚守

沙县一位教师大山里的坚守

沙县一位教师大山里的坚守

在一间教室里,每天,张绍康都是这样给一、二年级的孩子们上课。一年级的孩子,刚刚进入学校,还有很多地方不适应,因此,需要他花费更多的精力。既要兼顾两个年级的教学,又要纠正孩子们的行为习惯,一堂课下来,张绍康略显疲惫。

沙县一位教师大山里的坚守

“人老了,再加上我这眼疾,有时候真的感觉很累,但是,学校没老师,年轻的老师又不愿意来,我只有继续坚持了!不然,村里的孩子怎么办?”

沙县一位教师大山里的坚守

1981年,张绍康从三明师范学校毕业后,就来到郑湖乡小学任教。1984年,21岁的他进入郑湖乡上洋小学,从此再没离开。

沙县一位教师大山里的坚守

郑湖乡是沙县偏远的乡镇,距离县城近40公里,而上洋小学距离郑湖乡中心校又有20多公里。

2004年,按照集中办学的要求,越来越多的孩子到集镇所在地的中心小学就读,上洋小学办学规模也就逐年缩小,由原来的完小,变为了现在的郑湖中心小学教学点,从原来的6个年段,250多名学生,逐渐缩小为现在的1-2年级的两个年段,10名学生。期间,这里的十几位老师不是调入县城小学,就是进入集镇中心校。十几年下来,就只剩下了张绍康和另一名老师。今年6月,和他一起的另一位老师也调离了上洋。

沙县一位教师大山里的坚守

沙县一位教师大山里的坚守

“上洋是一个偏远的小村庄,生活条件艰苦,所以年轻的老师都不愿来这里教书,十几年来,老师一个个地出去,却没有一位新老师进来!我之所以选择留下来,一来我是上洋村人,第二就是每次看到家长们渴求的目光,自己就实在不忍心离开!”

沙县一位教师大山里的坚守

沙县一位教师大山里的坚守

张绍康的父母与妻儿早已离开了上洋。学校就是他的家。学校二楼一间简陋的屋子就是他的宿舍。一张办公桌,一张床铺,几件换洗的衣服挂在墙上。村子里没地方买菜,他就自己种点青菜。生活起居全靠自己。

沙县一位教师大山里的坚守

张绍康是学校里的老师,也是学校里的勤杂工,桌椅门窗坏了,他要自己修理,灯泡坏了,电线老化了,他也要自己处理,学校里的大事小事,都得他来打理。

“我已经非常习惯这里的生活,再过两年,我退休了,要离开这里,我真的会很不习惯!”张绍康风趣地说。

沙县一位教师大山里的坚守

这几年,张绍康年轻时落下的眼疾越来越严重了。1984年,他带着学生勤工俭学时,不慎被竹篾划伤了左眼。虽说也去省内的几家大医院治疗过,但也没能治好。现在,他的左眼几乎处于失明状态,同时,还常常流眼泪,不能见强光,更严重的是一到冬天,寒风一吹,左眼就疼得要命。而海拔7、800米的上洋村,冬天又特别的寒冷。眼睛一疼,张绍康就用眼药水滴一滴,继续他的教学。

沙县一位教师大山里的坚守

“我早都劝他申请调离了,每次他总是说,再熬一熬吧,等新的老师来接班!而十几年都过去了,到现在也没有老师来这里!他真的是太热爱这所学校了!”张绍康的妻子说起自己的丈夫,言语中既有责备,但更多的是敬佩。

沙县一位教师大山里的坚守

说起张绍康,村民们对他赞赏有加。上洋村大部分年轻人外出打工,做小吃,留在家里的孩子由老人照顾。“如果没有张老师,我们这一把老骨头,怎么有办法把6、7岁的孙儿送到中心校,这么小的孩子,寄宿到中心校自己又不会打理!真的要感谢张老师啊!”胡阿婆感激地说。

沙县一位教师大山里的坚守

为了上洋村的孩子们,张绍康舍弃了自己的小家。1999年,妻子作为学校的民办教师被清退后,就带着孩子离开村里,来到县城。从此,张绍康与妻儿分割两地。上洋到郑湖没有班车,只能骑摩托车。上洋与县城相距60多公里,又是崎岖的山路,非常不方便。孩子小时候生病,做丈夫做父亲的张绍康,却无能为力。直到今天,谈起过去的往事,他依然感到自责。

“我是年过半百的人了,最对不起的就是我的家人,妻子她跟着我,吃了很多苦,自己也没有给孩子更多的陪伴和教育,再过两年我退休了,再来弥补他们吧!”

沙县一位教师大山里的坚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