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雾灵丰碑”,是这样被发现的

11月14日

老家热河曾发表了一篇推文

承德最高峰雾灵山上,有一座丰碑

这座丰碑就是

承德广播电视台〇五转播台

承德“雾灵丰碑”,是这样被发现的

▲摄影 陈福珍

从1964年建台,1966年5月1日正式转播,五十多年来,〇五转播台已经成为了北京至东北广播、电视信号的重要通道,是河北省大型综合骨干转播台之一。承担着转播中央、省、市广播电视共十套节目,覆盖范围包括北京、天津、唐山、廊坊、承德、张家口、秦皇岛及辽宁、内蒙古部分地区,覆盖人口五千多万。

从艰苦建台到默默坚守,从国防安全需要到推动社会进步,从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到丰富人民文化生活……半个多世纪,弹指一挥间。三代〇五人驻守高山一线,用汗水和青春诠释着“高山为家、广电为业、艰苦为荣、无私奉献”的精神。那里,有着承德广电人最执着的坚守。

承德“雾灵丰碑”,是这样被发现的

今天,我们就请发现者孙建军

讲一讲这座丰碑的发现过程

↓↓↓

《雾灵丰碑》创作杂谈

❏孙建军

创作这部作品是一次偶然机会。

2018年6月一天上午,布九江老师突然打电话,要我写一篇大通讯,具体事宜和伊志山台长联系。

之前,只两次登上雾灵山。一次是翠绿欲滴的夏季,一次是层林尽染的晚秋。也曾知晓雾灵山顶峰有个0五转播台,但高山守望者艰苦卓绝的一段历史,少有所闻。

承德“雾灵丰碑”,是这样被发现的

▲摄影 陈福珍

0五转播台,从建台到现在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早已物是人非。不仅时间跨度大,而且采访人物多,如何挖掘淹没在岁月尘埃里的典型人物和鲜活事迹,像一座山伫立在面前。好在,我写过两部长篇报告文学,其中一部也是时间跨度大,采访人物多,深入农家采访近60人,多少积累点经验

纪实文学是直面时代的一种文学创作。纪实文学的镜头记录的是已经发生的历史和实事。它是在实事,史实和真实的基础上所进行的一种艺术的再加工、再创作。

有许多人总以为报告文学好写,总把报告文学和通讯混为一谈,写后的所谓“报告文学”只有“报告”,而没有“文学”。其实,写好报告文学需要文学功底,没有很好的文学功底一定写不好报告文学。除了文学功底,还需要敏锐的洞察力、思辨力和对社会的一份责任感。

写报告文学,绝不是看看材料,打打电话,浅层次走走过场。一定深入进去,多走、多看、多问、多听、多思。可以说,报告文学是用脚步丈量出来的。采访的视角,材料的选用,谋篇布局,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语言叙述,故事节奏掌控,适时“留白”,这一切都事关作品的成败。

作品里,我描写了几位突出的典型人物,窦培田、任永利、胡秀英。

获悉,窦培田老人已然90岁高龄,这样耄耋老人的生命在读秒。决定首先采访这位老人,便立刻前往承德县高寺台镇黑山铁矿老人的家。欣慰的是,老人依旧耳聪目明,思路清晰。他从一个乞讨者,放猪娃,到炮火硝烟的战场,直至经过严格政治筛选走向雾灵山,爬冰卧雪,披星戴月赶毛驴,那一幕幕往事令我怦然心动,立刻点燃我创作激情。

承德“雾灵丰碑”,是这样被发现的

▲窦培田老人

从窦老讲述中得知,当年还有三位年纪如花的女子。0五台曾找过她们,但音信皆无。我充分意识到,当年三位如花的女子对这部作品意义非同寻常,只要她们在世,下决心一定找到她们。哪怕她们病卧于床,哪怕能目睹她们的一丝微笑,哪怕听一听微弱的声音,对我写作都会有帮助。

为了寻找李颖杰,我想通过当地派出所查找。我打电话给要好的岳姓同学,他说网上查找人需要领导特批,当我把事情的原委讲清,他说你不用到当地派出所去查找,到我这来就可查询。

仅凭一点线索,很忐忑走进承德市人社局。因为,我既不是新闻记者,而0五台也未有委托信,唯恐遭工作人员拒绝。我对保安和工作人员讲,所要寻找的人员和当年六女上坝如出一辙,女工作人员说正在看《最美的青春》,很感人。之后,她立刻查找。

拨通手机,恰好是李颖杰老人,我简单说明情况,老人在电话一端哽咽着说不出话。老人哭着说,这么多年了,社会还没忘记我们,0五还没有忘记我们,当年太艰苦了,无法用语言表达。

我兴奋走出承德市人社局,立刻给伊志山台长发了个微信,其中一句话是,你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需要一种向上的精神,一个单位依旧需要精神力量的支撑。

随后,胡秀英老人也找到了。采访胡秀英老人,她的情感一如决堤的洪水,如烟往事,滔滔不绝。10年中,她未回过辽宁阜新的家,讲到回家跪倒父母坟前的一刻,我和老人都留下了泪水。当年,在十分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她们不仅面对残酷的生活考验,也面对生理考验。冬天里解手,屋里没厕所,小便,憋到不能再憋,大便,蹲下、起来,需反复几次。解手,竟然成为一种心理负担。即便这样,她们当年都觉得很光荣,只因这份工作不是谁都能干的。

承德“雾灵丰碑”,是这样被发现的

▲作者与胡秀英老人

岁月如歌,老人们一幕幕往事,令我心潮起伏,感慨万千!

第一次上雾灵山采访,当天夜里一次次被憋醒,有种去西藏缺氧的感觉。为了透透空气,当我把第一道窗户只打开一条细缝,寒气立刻扑面而来,而外面怒吼的风裹挟着砂石,以雷霆万钧之势欲把玻璃击碎。我浮想联翩,久久不能入睡,几十年前两代人住在四面透风石头垒砌房子里的画面徐徐打开,睡觉头戴皮帽子,脚蹬大头鞋;一场暴雪后,把人埋在屋里,断炊之后,啃土豆、萝卜;穷凶极恶的雷电在绝顶翻滚着钻进屋里,又数次把任永利击倒不省人事。

第二天早饭后,从顶峰徒步走向莲花池,单程用了一个半小时。之所以徒步走,就是寻找两代人爬冰卧雪,迎着被绝顶的风吹下山,去分秒不差开机的足迹。途中,当我回眸之际,绝壁上的岩石犬牙交错,岩石后面几个发射塔耸立于蓝天白云中,宛如一座座历史丰碑。

承德“雾灵丰碑”,是这样被发现的

▲作者

第二次采访,车行驶半山腰,翻滚的浓雾像是把天地紧紧包裹起来,而夜晚怒吼的狂风卷着雨雪,简直要把天地掀翻。狂风狰狞中,用镜头记录雾灵山雷电、浩瀚星空的摄影达人陈福珍,讲述他维护前后山输电线路时,爬行在齐腰深大雪的陈年旧事。

第一代高山坚守人,健在的只有窦培田、马凤翔、胡秀英、李颖杰、范凤云。为了写好典型人物——任永利,手中除了有限的材料,剩下的就是几位老人的讲述。靠挖掘到的材料,如把任永利写活,觉得缺少东西。我见到他的女儿,可她说,父亲当年在雾灵山的事几乎不知晓,小时候在老家,父亲一年到头很少回家,即便父亲回家,见到父亲没有亲近感,反而是害怕。在我追问下,她告诉我,也许老家的叔叔和婶子能知道一些事情。采访完唐山的杨玉芳,马不停蹄前往任永利老家。任永利的弟弟和弟妹也未能讲出我所需要的素材,他们只说,哥哥当年在雾灵山上,很少回家,为了保密,工作上的事一句不说。最后,我只在任永利老人儿子家的一本相册里,找到老人的唯一一张照片,照片的背景是雾灵山顶峰上的两块巨石。

不虚此行,在这张照片里,看到了任永利容貌上刻着雾灵山的峥嵘岁月。

冯宗训,是第二代高山坚守人。他是带着一种信念走上雾灵山,大学期间他十分羡慕入党的同窗。一次,凌晨三点赶毛驴下山,把设备零部件驮运到顶峰后,在一个密闭室内组装。最后,他被浓浓的柴油味熏到,几个昼夜不能闭眼,只好靠着墙坐着,自己以为眼睛失明了。

当任永利入党一刻,他觉得所有的付出有值了。可见,中国共产党在那一代人的心中,是多么神圣,多么无上光荣啊!

承德“雾灵丰碑”,是这样被发现的

▲摄影 陈福珍

雾灵山自然环境十分恶劣,但绝顶上却流淌着一条温暖的河流,同志间的相互关爱,抢救生命,尤其是抢救朱德华,人们齐心协力与齐腰深的大雪搏斗,无不彰显人性之善。

当年刘俭老局长带着家属大年三十和坚守在高山的职工过年,也把浓厚的人文关怀写在雾灵山顶峰上。采访结束,出门的瞬间,老局长带着殷切期望叮嘱我,一定好好写写坚守雾灵山的两代人,他们抒写出的精神是一笔宝贵财富,也是这个时代亟需的。

是啊,时代不能没有英雄,也不能没有精神。历史证明,物质的多寡与精神诞生不能成正比。

实事求是讲,采访过程是一次洗涤心灵过程,也是精神升华过程。采访了近30位人,一位位高山坚守者讲述的是理想、信念、追求,责任、担当、使命、光荣。这些,绝不是心灵鸡汤,只有亲身聆听、感受,才懂得何谓“信念”,何谓“奉献”。

创作中,眼前不时呈现出波涛翻滚的云雾,漫天的冰雪,空中摇摆的铁塔,耳边狂风肆虐,飞沙走石尖叫,霹雳的雷电,那一位位鲜活的人物像是从雾灵山绝顶风尘仆仆走来。无论是吃饭、锻炼,还是睡觉,无不沉浸在这样的创作情景里。

承德“雾灵丰碑”,是这样被发现的

▲摄影 陈福珍

我激情满怀,在很短时间内一口气写下十余万字。

今年5月,我很胆怯前往北京,唯恐稿件质量不过关。《中国作家》汪雪涛老师看完稿说,这么好的素材,别为了发而发,要打造精品。他提出修改意见,写另一条主线,艰苦奋斗产生的社会效应,广播电视改变某个人的命运。

北京一夜,朦朦胧胧睡了不足2小时。茫茫人海,我去哪里寻找具体某个人?更何况我是一个不爱活动,宅在家埋头读书的人,一星期内除了家人的电话,平均一天都接不到一个外人电话。

接下来的采访,也许是上天冥冥中给这部作品以眷顾。

冥思苦想,想起去年我第一次参加省文联期刊联盟采风到诗上庄。第二天早起,我一个人再次来到老诗人刘章故居前,停留很久,特意拍了几张照片。恰是这刻意停留,便和这部作品有效衔接在一起。经王琦主席联系,我前往石家庄采访老诗人。采访间隙,老人得知我靠稿费生活,说,不容易啊!谈到创作,老诗人说,现在有的作品,缠绕在云里雾里,看不明白,再三叮嘱我,文学创作一定要深入生活。临行前,老人赠送“11卷精装刘章选集”。

老诗人对创作的剖析,其实是对文学本真的寻找。我对戏说、穿越、悬疑、宫斗,乃至云里雾里不知所云的文字,一概拒绝。这些污浊的作品,不但失去生活本真,也失去了文学的本真。

承德“雾灵丰碑”,是这样被发现的

▲作者与刘章

前往唐山采访,缘于当年唐山地震后,只能接收0五台发出的无线电波信号。临行前,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王强联系好了唐山市委宣传部,王部长还叮嘱我,把手里活都先放下,这部作品很重要,一定写好。

唐山市委宣传部刘部长所找的人,正是我要寻找的两位高位截瘫者。因我在去年星光大道一期节目里略知他们的事迹。

两位高位截瘫者是地震幸存者。杨玉芳,就是靠着姐姐买来的半导体收音机存活下来,他通过收听张海迪的事迹放弃了“死亡”。采访中,这对夫妇怀着对党和国家的感恩之情,激情满怀,眼含热泪当场朗诵自己创作的诗,听得我潸然泪下。

承德“雾灵丰碑”,是这样被发现的

▲作者与杨玉芳夫妇

采访完杨玉芳,来到地震遗址公园,一面纪念墙下站着从远郊来的一对老人,他们仰头凝望,待我上前打探,那位阿姨说,43年过去了,她是第一次来,终于看到了女儿的名字,女儿当时只有几个月大,这些年,一时一刻也忘不了。

老人沧桑的脸上淌着几滴泪水……

我想,43年煎熬中,一位母亲何曾不想来?她来,一定害怕看到女儿名字。43年,一位母亲的内心会经受着怎样的折磨?

面对这对饱经沧桑的老人,我原本想问问地震中是否听收音机?瞬间,我又打消了念头,不想再揭他们伤疤。

这一幕,也许让我终生难忘!

走进地震纪念馆,一进门口的一个玻璃罩内,摆放着一个座钟,一个半截日历,一台半导体收音机。座钟指针停留在地震一刻,日历的日子是地震的日子,锈迹斑驳的一台半导体收音机令我产生了写作的灵感,我把它和雾灵山顶峰飞翔的电波紧密连接在一起,写下“国家的力量”章节。

随之时代发展,广播电视是否改变农民命运?《河北农民频道》一度被誉为老百姓的频道。开始,河北省电视台《农民频道》一位领导谈了一些情况,但不是我所需要的。最后,终于采访到一位深入田间地头的栏目主持人——大宽。他的亲身经历,正是我所需要的创作素材。

题目,令我煞费苦心,到了食不甘味,夜不能寐程度。从最初的《永不消逝的电波》到《雾灵丰碑》先后起了几个不同题目。

稿子修改完,发给汪雪涛老师,我抱着再次修改的心态。说实话,半个月的等待是一种骄傲,吃不好,也睡不好。半个月后,汪雪涛老师在一个夜晚告知我,稿子通过了。那一夜,没睡好,我一颗悬着的心终于落了地。试想,一旦发表不了,那么多人给予的厚望与期待,我如何面对?再者,我就像一位高考的学生,无论你平时多么努力,最后需要高考来检验。对于这种压力,用一句话来形容——为伊憔悴,熟人见我,都问我为何瘦了,家人催促我去看医生,可我心里明白体重掉了6~7斤的原因所在。

承德“雾灵丰碑”,是这样被发现的

▲作者

一路走来,为了文学这个梦,我曾被迫离开如日中天的国营大单位,丢了一份长期工作,导致父亲很长时间不和我说话;还是为了这个梦,我主动辞去了一份新闻媒体工作。期间,历经很多生活上的曲折,其中的苦辣酸甜,也成为我创作的一笔财富。

读书、写作,痛并快乐着!为了这份快乐,势必负重前行。很多人都会说,文学创作需要坚守“孤独与寂寞”,一旦去践行,绝非易事,需要愚公精神。除此之外,需要把一颗心从红尘中,从物欲横流中挣脱出来,融入佛家的“放下、静心。”

文学,是端庄且严肃的,需要一颗虔诚之心、敬畏之心,切忌把文学视为一个光环。

为了写好报告文学,我反复读《史记》原著,去探寻“究天人之际,察古今之变”的内在本质。司马迁为了写出流芳百世的鸿篇巨著,不仅肉体上遭受了折磨,而且精神上也遭受了折磨。读《史记》让我对传统文化精华产生了浓厚兴趣,进而《资治通鉴》《四书五经》。老子的《道德经》,庄子的《逍遥游》《文心雕龙》成为床头必备物。只有这些经典,方能知晓中华文化的渊源。

2019年11月14日,入夜,我正准备打开南怀瑾大师12卷选集中解释《金刚经》的第九卷,85岁的马凤翔老人打来电话,老人告诉我,他已经读了两遍《雾灵丰碑》,还想再读。老人说,读着、读着,好像重回当年的雾灵山,也想起一同并肩奋斗的老友们。

“谢谢你啊!小孙”老人略显激动,“我想问问窦培田看了没有?”

刹那间,我心头爬上一丝暖流。

我感到,老人对《雾灵丰碑》读后的感受,是对我最好的褒奖。

一个人去执着做一件事,或多或少总会有收获。试想,若我按最初只写一长篇通讯,也就不会有《雾灵丰碑》这部作品。

“十年磨一剑,甘苦寸心知。浮云勿遮眼,戒骄仍从容。”几句话不是诗,是自勉。

文学,固然需要悲悯与苦难,但文学的终极意义是给人类社会以温暖与希望!

《老家热河》之邀,谨表感谢,一并致谢关注这部作品的所有人。

(2019年•初冬•承德)

承德“雾灵丰碑”,是这样被发现的

《雾灵丰碑》发表后

引发了读者的强烈反响和一致好评

他们被老一代〇五人

默默付出、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打动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新闻系

几位九零后大学生看后

更是感触颇深

纷纷发表感想并表示要把《雾灵丰碑》

推荐给更多的人

▼▼▼

远山上树起的一座丰碑

——荐《雾灵丰碑》的三个理由

❏李尔洋

承德“雾灵丰碑”,是这样被发现的

无形的银色电波串联着三代人的高山坚守

绝顶的雷雪抗争抒写着无悔的“〇五精神”

铁塔的信号传输见证着广电力量和中国变化

荐《雾灵丰碑》理由之一(文学性)

孙建军作家这篇8万多字的报告文学作品,在我看来,并不晦涩难懂,反而像读了一本短篇小说。极具文学性的手法,时常把我们拉入那个雷电狰狞,飞沙走石的雾灵山顶,把我们拉入到那个温暖而充满欢笑的小石屋中,把我们拉入窦培田凌晨3点驱着毛驴为大家伙儿“采购”的曲折小路上,把我们拉入到任永利风雪中登上铁塔数次全身冻透、僵硬的身体像一根冰棍一样的场面中。所以不要被8万字吓到,不读就不会发现它的魅力,只要一读起来就会爱不释手。

荐《雾灵丰碑》理由之二(真实性)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1937年洛川会议后雾灵山与井冈山、大别山等六座大山成了共产党进行游击战的抗日根据地,1964年,为国防建设和我国广播事业发展的需要,雾灵山再次从全国八个高山站点中脱颖而出——因极其保密在当时称为“〇五工地”。无论是从一手资料还是二手资料中获取的,雾灵山的历史是真实存在的、〇五转播台是真实存在的。

孙建军在其中也叙述到寻找最初一代〇五转播人辗转的过程和急切的心情。一个串一个,一个连一个,一条线索,一通电话,最终找到这些人,从他们的亲口述说中拼凑出一代人的辛劳与信仰,还原一个真实可歌的事迹。

孙建军还到雾灵山去亲身体验,到底是怎样的寒冷?怎样的生存环境?虽然今日已不同往时,但相信所观所感比闷头在屋里写作会有大不同。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孙建军与〇五转播台台长伊志山的微信聊天消息,消息中孙建军对伊志山这样说:你做了件好事,社会呼唤正能量。人性在闪光,人性的闪光点是人类社会前行的动力。

除了要传播出去真实的文字还要心存向善的力量,我想这大概就是我作为90后,所知道的一个记者存在的价值吧。

荐《雾灵丰碑》理由之三(致敬)

〇五转播台的创建者们生活在一个艰苦的年代,但干的是一项国家工作;十几年不与家里联系,但向5千多万人传输的信号却从未断过;回忆起这些往事她们有的几度哽咽甚至流泪,有的一直有着当年的乐观精神而滔滔不绝。孙建军说我们不该忘记他(她)们,社会原本不该忘记他(她)们。到了这个年龄段的人,他(她)们已经无所求。他(她)们的内心需要温暖,这温暖来自家人、同事、乃至于社会。

实际上“高山为家、广电为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〇五精神不应该被埋没,更应该被弘扬;窦培田、王玉、王德永、任永利、马凤祥、杜景兴、郭仁、贾非顺、胡秀英、李颖杰、范凤云等人的名字,不应该被忘记,更值得我们一直铭记。无论在国家的哪个角落,那些为国家事业默默付出,不求回报的人都是我们最应该致敬的“英雄”。



听会与读文章后的感受

❏左会金

承德“雾灵丰碑”,是这样被发现的

那天听《雾灵丰碑》座谈会,有位作家总结时说:“很多90后哇,有个调查显示,入职后的那种不断跳槽,频繁换工作,他们吃不了这种苦,我们那代人所体现的精神跟他们形成一种巨大的差异,这种精神会对他们产生很多好奇和吸引……”当时坐在后面我在想:我们为什么吃不了苦?我们需要吃怎样的苦?
前段时间准备党课考试,背入党誓词“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国家和人民牺牲一切……”我其实是没有感觉的,直到读到文章“一棵苍松”这一章节,任永利那种责任精神真切打动了我,为了使信号顺利传播,他几次爬上铁塔,在极端寒冷天气下高空作业,真正地为完成任务奋不顾身。像窦培田老先生接受采访时说的那样:他们那一代人听党的话。

高山为家,广电为业。革命信仰的背后有对小家的亏欠,理想信念中是他们对党的忠诚。任永利的大女儿回忆到:他们一年很难见到父亲,弟弟妹妹和他很生疏,几乎没有感情,父亲想抱他们时总躲得远远的。那样的感受肯定不好受,可肩负重任的他咬牙在坚持。这份工作,不是谁想去就能去;做这份工作,更是需要严格保密,减少与家里人的联系。包括几位女同志,因工作变动、单位需求,十年间与家里人没有书信往来,她们把青春献给了雾灵山,把花季留在了雾灵山。

公正客观地对待历史才能让人幸福。前辈人的无私奉献与付出,这种精神是非常值得推崇的,第九个馒头饱的时候不能只认为是第九个馒头的功劳。正如会中老师们讲到的:如果不是对〇五精神的挖掘,高山上的这些榜样只能是淹没在历史中的普通人。

敬畏他们的信仰也羡慕他们的“真”,人心总会换人心,这是亘古不变的东西。雾灵山上的这些英雄,也只是平凡岗位上熠熠闪光的普通人,当今时代的我们,同样需要肩扛使命、传承这份精神。


雾灵山的“〇五”

❏张少楠

承德“雾灵丰碑”,是这样被发现的

仔细阅读完孙建军老师的《雾灵丰碑》,我了解到这篇文章向我们主要介绍了〇五转播台两代人奋斗拼搏,艰苦创业,白手起家的艰辛历程。

《雾灵丰碑》不难理解∶雾灵山丰厚的里程碑。在这里驻足过清王朝的兴衰的历史,见证了抗日战争中抗日英雄的英勇无畏,但最令人骄傲的还是"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为〇五转播台挥洒青春和血泪的〇五人,他们凭借自己的意志与狂风暴雪,与电闪雷鸣相抗争铸就出来了”高山为家,广电为业,艰苦为荣,无私奉献”的〇五精神。

文章提到∶新中国建立初期,为了更好地发展无线广播事业,要建设提供信号的转播台。雾灵山因它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被选中,但雾灵山山势陡峭、荆棘丛生、人迹罕至。被组织选中的〇五人跋涉河水,穿行密林。与风雪为伍、与雾海相伴、与雷电抗争,〇五转播台的两代人走出了一条通往绝顶之路。在2118米的雾灵山山巅,有一群人,高山为家,两代人薪火相传,艰苦建台,默默坚守。风无三日停,天无十日晴的工作环境;住简房,喝冷水,妻儿有病亲戚帮的生活状态,却无一人退缩。他们在折胶堕指,饥寒交迫的环境下将不可能变成了可能。于1966年5月初步投入使用的〇五转播台,在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与接力之下,〇五转播台为北京至东北,承德,内蒙古,张家口等地提供电视信号,为人们带来了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方面面的消息。〇五精神宏扬了时代主旋律,传播正能量,〇五转播台是广电行业的先进典型。

文章生动感人,语言优美,内容真实,主题明显,细节突出。通过一个个个性鲜明的人物,细致的工作生活场景,用文字的形式纪录了立体的〇五转播台的创业初期的艰辛、创业期间的成就的历史里程。该作品是一部深入生活的文学创作,内容朴实又真实,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文章以“〇五”贯穿全文,情文融合,将真实性与艺术性自然交融,文章选题方面也填补了文字纪录广电转播台幕后工作的空白,是一部前所未有的精品之作。《雾灵丰碑》这篇文章于2019年10月在国家级《中国作家》纪实版发表,这由此可见作者这篇文章是鸿篇巨制,是对祖国建国70周年的献礼,也是承德市报告文学的突破。

要想更仔细,更精准地了解,认识〇五人,〇五转播台,〇五精神,我诚邀紧您们读一读《雾灵丰碑》这篇文章,感受作者文字的魅力和〇五精神。


《雾灵丰碑》研讨会感受

❏裴苑君

承德“雾灵丰碑”,是这样被发现的

雾灵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峰海拔2118米,人们只知道雾灵山风景美,而在这2118米高的山顶发生的故事却鲜为人知。《雾灵丰碑》这部作品带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雾灵山,让我们了解了在这2118米高的顶峰上艰苦奋斗的一群人,以及他们可歌可泣的故事,这群人就是以高山为家,广电为业的〇五人,他们身上的〇五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歌颂以及传承!

《雾灵丰碑》这部报告文学,通过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以及他们鲜活生动的故事里,讲述了〇五台的建设过程,展示了〇五台的重要作用,诠释了〇五精神的无限魅力。

1964年3月,为了满足对敌斗争需要和国防建设需求,并适应我国广播事业发展,中央确定在河北省进行大面积调频广播网中间试验,雾灵山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被选中,于是“〇五”工地在2118米高的雾灵山顶峰开始秘密建设。老一代〇五人隐姓埋名,克服高山复杂的环境,不畏风寒,披星戴月赶毛驴,苦乐为荣,与雷电为伍,架起了高山上的“〇五”转播台。

“诗上庄”的“雾灵山人”,大山里的农民刘章在半导体收音机的陪伴下,在雾灵山飞翔的电波里,他改变了命运,走出了深山,走向了中国诗歌的圣坛。唐山大地震中,半导体收音机将国家的爱,国家的力量传递到灾区,让灾区每一位难民都感受到来自国家的爱、社会的爱,让每一位难民都获得来自国家的力量、社会的力量。这些半导体收音机接受的信号源都来自雾灵山顶峰——〇五转播台。

在《雾灵丰碑》的作品研讨会上,俞胜利老师提到我们的文学影视中描写广播战线的作品,这好像是第一次,填补了这一方面的历史空白。《雾灵丰碑》中叙述的一些都是真切的生活细节,带有极强的说服力。

〇五人“以高山为家,广电为业,艰苦奋斗”的〇五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承〇五精神,践行〇五精神,认认真真的做好每一件事,艰苦奋斗,不畏困难,为社会发展、广电事业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读《雾灵丰碑》有感

❏袁 媛

承德“雾灵丰碑”,是这样被发现的

诗上庄的乡土诗人
奇山秀水自小就映入了刘章的灵魂,山峰上的民居,栗树枝上的旋律,诗一般的画面、歌一般的音符流进了刘章的血液之中,为日后的创造提供了朴实却鲜活的骨血。身处大山深处的刘章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向往,只订阅过一个月的《人民日报》,这是他与外界的唯一联系,一个月结束后,他又回到与世隔绝的状态,但是诗人的心永远都是自由的,想要飞翔在无边的天际,他花了家里的“巨资”买了一台收音机,他通过它去认识不一样的世界、聆听不一般的戏剧、故事,而收音机的正常运转是依赖于O五台转播的信号,文学为刘章打开了新的人生,而O五台的存在在无形中为他奠下了基础

绝顶上的温情
2118是一个令人恐惧的高度,雾灵山是风雪交加的天然冰柜,山顶环境的恶劣总是让人绝望和悲恸,但是幸好你们不是一个人,坚守高山的O五人不是亲人,却流淌着相同滚烫的热血,跳动着同样的热烈的心脏。为了不断顿,凌晨3点从雪山顶上下山采购的窦培田。为了抢救病危的朱德华,从顶峰踏着腿高的积雪中,延续着朱德华生的希望。山峰的绝顶和O五人之间的温情是鲜明的对比,也是O五人在绝境下心底的慰藉。

雷电旁的苍松
O五精神是山峰般的凛然之气,O五精神是直面狰狞闪电的无畏,O五精神是明知前方的峭壁依旧向前的执著,刚上山的马凤祥还只是一个满面书生气羸弱的大学生,风雪夹击、食不果腹的艰苦环境给了他无比坚强的力量,被雷击中的他当即昏死,可是刚从昏迷中清醒的马凤祥很快投身工作,山上的凛冽之气让这个文弱的书生也变得坚强如苍松一般。一个大风的夜晚他爬上摇摇欲坠的铁塔检修,下来时已经寸步难行。又一个冰雪的日子,他爬上铁塔的顶端安装,下来时手指已经被冻成黑色,险些截肢……

多次以生命涉险的任永利为了不负信仰与担当,第一代的O五人是那个时代最好的象征,他们的精神是值得永远传唱的。


雾灵丰碑

永远矗立

O五精神

永远传扬

承德“雾灵丰碑”,是这样被发现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