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霧靈豐碑”,是這樣被發現的

11月14日

老家熱河曾發表了一篇推文

承德最高峰霧靈山上,有一座豐碑

這座豐碑就是

承德廣播電視臺〇五轉播臺

承德“霧靈豐碑”,是這樣被發現的

▲攝影 陳福珍

從1964年建臺,1966年5月1日正式轉播,五十多年來,〇五轉播臺已經成為了北京至東北廣播、電視信號的重要通道,是河北省大型綜合骨幹轉播臺之一。承擔著轉播中央、省、市廣播電視共十套節目,覆蓋範圍包括北京、天津、唐山、廊坊、承德、張家口、秦皇島及遼寧、內蒙古部分地區,覆蓋人口五千多萬。

從艱苦建臺到默默堅守,從國防安全需要到推動社會進步,從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到豐富人民文化生活……半個多世紀,彈指一揮間。三代〇五人駐守高山一線,用汗水和青春詮釋著“高山為家、廣電為業、艱苦為榮、無私奉獻”的精神。那裡,有著承德廣電人最執著的堅守。

承德“霧靈豐碑”,是這樣被發現的

今天,我們就請發現者孫建軍

講一講這座豐碑的發現過程

↓↓↓

《霧靈豐碑》創作雜談

❏孫建軍

創作這部作品是一次偶然機會。

2018年6月一天上午,布九江老師突然打電話,要我寫一篇大通訊,具體事宜和伊志山臺長聯繫。

之前,只兩次登上霧靈山。一次是翠綠欲滴的夏季,一次是層林盡染的晚秋。也曾知曉霧靈山頂峰有個0五轉播臺,但高山守望者艱苦卓絕的一段歷史,少有所聞。

承德“霧靈豐碑”,是這樣被發現的

▲攝影 陳福珍

0五轉播臺,從建臺到現在半個多世紀過去了,早已物是人非。不僅時間跨度大,而且採訪人物多,如何挖掘淹沒在歲月塵埃裡的典型人物和鮮活事蹟,像一座山佇立在面前。好在,我寫過兩部長篇報告文學,其中一部也是時間跨度大,採訪人物多,深入農家採訪近60人,多少積累點經驗

紀實文學是直面時代的一種文學創作。紀實文學的鏡頭記錄的是已經發生的歷史和實事。它是在實事,史實和真實的基礎上所進行的一種藝術的再加工、再創作。

有許多人總以為報告文學好寫,總把報告文學和通訊混為一談,寫後的所謂“報告文學”只有“報告”,而沒有“文學”。其實,寫好報告文學需要文學功底,沒有很好的文學功底一定寫不好報告文學。除了文學功底,還需要敏銳的洞察力、思辨力和對社會的一份責任感。

寫報告文學,絕不是看看材料,打打電話,淺層次走走過場。一定深入進去,多走、多看、多問、多聽、多思。可以說,報告文學是用腳步丈量出來的。採訪的視角,材料的選用,謀篇佈局,人物內心世界的刻畫,語言敘述,故事節奏掌控,適時“留白”,這一切都事關作品的成敗。

作品裡,我描寫了幾位突出的典型人物,竇培田、任永利、胡秀英。

獲悉,竇培田老人已然90歲高齡,這樣耄耋老人的生命在讀秒。決定首先採訪這位老人,便立刻前往承德縣高寺臺鎮黑山鐵礦老人的家。欣慰的是,老人依舊耳聰目明,思路清晰。他從一個乞討者,放豬娃,到炮火硝煙的戰場,直至經過嚴格政治篩選走向霧靈山,爬冰臥雪,披星戴月趕毛驢,那一幕幕往事令我怦然心動,立刻點燃我創作激情。

承德“霧靈豐碑”,是這樣被發現的

▲竇培田老人

從竇老講述中得知,當年還有三位年紀如花的女子。0五臺曾找過她們,但音信皆無。我充分意識到,當年三位如花的女子對這部作品意義非同尋常,只要她們在世,下決心一定找到她們。哪怕她們病臥於床,哪怕能目睹她們的一絲微笑,哪怕聽一聽微弱的聲音,對我寫作都會有幫助。

為了尋找李穎傑,我想通過當地派出所查找。我打電話給要好的嶽姓同學,他說網上查找人需要領導特批,當我把事情的原委講清,他說你不用到當地派出所去查找,到我這來就可查詢。

僅憑一點線索,很忐忑走進承德市人社局。因為,我既不是新聞記者,而0五臺也未有委託信,唯恐遭工作人員拒絕。我對保安和工作人員講,所要尋找的人員和當年六女上壩如出一轍,女工作人員說正在看《最美的青春》,很感人。之後,她立刻查找。

撥通手機,恰好是李穎傑老人,我簡單說明情況,老人在電話一端哽咽著說不出話。老人哭著說,這麼多年了,社會還沒忘記我們,0五還沒有忘記我們,當年太艱苦了,無法用語言表達。

我興奮走出承德市人社局,立刻給伊志山臺長發了個微信,其中一句話是,你做了一件有意義的事。

一個民族、一個國家需要一種向上的精神,一個單位依舊需要精神力量的支撐。

隨後,胡秀英老人也找到了。採訪胡秀英老人,她的情感一如決堤的洪水,如煙往事,滔滔不絕。10年中,她未回過遼寧阜新的家,講到回家跪倒父母墳前的一刻,我和老人都留下了淚水。當年,在十分惡劣的自然環境中,她們不僅面對殘酷的生活考驗,也面對生理考驗。冬天裡解手,屋裡沒廁所,小便,憋到不能再憋,大便,蹲下、起來,需反覆幾次。解手,竟然成為一種心理負擔。即便這樣,她們當年都覺得很光榮,只因這份工作不是誰都能幹的。

承德“霧靈豐碑”,是這樣被發現的

▲作者與胡秀英老人

歲月如歌,老人們一幕幕往事,令我心潮起伏,感慨萬千!

第一次上霧靈山採訪,當天夜裡一次次被憋醒,有種去西藏缺氧的感覺。為了透透空氣,當我把第一道窗戶只打開一條細縫,寒氣立刻撲面而來,而外面怒吼的風裹挾著砂石,以雷霆萬鈞之勢欲把玻璃擊碎。我浮想聯翩,久久不能入睡,幾十年前兩代人住在四面透風石頭壘砌房子裡的畫面徐徐打開,睡覺頭戴皮帽子,腳蹬大頭鞋;一場暴雪後,把人埋在屋裡,斷炊之後,啃土豆、蘿蔔;窮兇極惡的雷電在絕頂翻滾著鑽進屋裡,又數次把任永利擊倒不省人事。

第二天早飯後,從頂峰徒步走向蓮花池,單程用了一個半小時。之所以徒步走,就是尋找兩代人爬冰臥雪,迎著被絕頂的風吹下山,去分秒不差開機的足跡。途中,當我回眸之際,絕壁上的岩石犬牙交錯,岩石後面幾個發射塔聳立於藍天白雲中,宛如一座座歷史豐碑。

承德“霧靈豐碑”,是這樣被發現的

▲作者

第二次採訪,車行駛半山腰,翻滾的濃霧像是把天地緊緊包裹起來,而夜晚怒吼的狂風捲著雨雪,簡直要把天地掀翻。狂風猙獰中,用鏡頭記錄霧靈山雷電、浩瀚星空的攝影達人陳福珍,講述他維護前後山輸電線路時,爬行在齊腰深大雪的陳年舊事。

第一代高山堅守人,健在的只有竇培田、馬鳳翔、胡秀英、李穎傑、範鳳雲。為了寫好典型人物——任永利,手中除了有限的材料,剩下的就是幾位老人的講述。靠挖掘到的材料,如把任永利寫活,覺得缺少東西。我見到他的女兒,可她說,父親當年在霧靈山的事幾乎不知曉,小時候在老家,父親一年到頭很少回家,即便父親回家,見到父親沒有親近感,反而是害怕。在我追問下,她告訴我,也許老家的叔叔和嬸子能知道一些事情。採訪完唐山的楊玉芳,馬不停蹄前往任永利老家。任永利的弟弟和弟妹也未能講出我所需要的素材,他們只說,哥哥當年在霧靈山上,很少回家,為了保密,工作上的事一句不說。最後,我只在任永利老人兒子家的一本相冊裡,找到老人的唯一一張照片,照片的背景是霧靈山頂峰上的兩塊巨石。

不虛此行,在這張照片裡,看到了任永利容貌上刻著霧靈山的崢嶸歲月。

馮宗訓,是第二代高山堅守人。他是帶著一種信念走上霧靈山,大學期間他十分羨慕入黨的同窗。一次,凌晨三點趕毛驢下山,把設備零部件馱運到頂峰後,在一個密閉室內組裝。最後,他被濃濃的柴油味燻到,幾個晝夜不能閉眼,只好靠著牆坐著,自己以為眼睛失明瞭。

當任永利入黨一刻,他覺得所有的付出有值了。可見,中國共產黨在那一代人的心中,是多麼神聖,多麼無上光榮啊!

承德“霧靈豐碑”,是這樣被發現的

▲攝影 陳福珍

霧靈山自然環境十分惡劣,但絕頂上卻流淌著一條溫暖的河流,同志間的相互關愛,搶救生命,尤其是搶救朱德華,人們齊心協力與齊腰深的大雪搏鬥,無不彰顯人性之善。

當年劉儉老局長帶著家屬大年三十和堅守在高山的職工過年,也把濃厚的人文關懷寫在霧靈山頂峰上。採訪結束,出門的瞬間,老局長帶著殷切期望叮囑我,一定好好寫寫堅守霧靈山的兩代人,他們抒寫出的精神是一筆寶貴財富,也是這個時代亟需的。

是啊,時代不能沒有英雄,也不能沒有精神。歷史證明,物質的多寡與精神誕生不能成正比。

實事求是講,採訪過程是一次洗滌心靈過程,也是精神昇華過程。採訪了近30位人,一位位高山堅守者講述的是理想、信念、追求,責任、擔當、使命、光榮。這些,絕不是心靈雞湯,只有親身聆聽、感受,才懂得何謂“信念”,何謂“奉獻”。

創作中,眼前不時呈現出波濤翻滾的雲霧,漫天的冰雪,空中搖擺的鐵塔,耳邊狂風肆虐,飛沙走石尖叫,霹靂的雷電,那一位位鮮活的人物像是從霧靈山絕頂風塵僕僕走來。無論是吃飯、鍛鍊,還是睡覺,無不沉浸在這樣的創作情景裡。

承德“霧靈豐碑”,是這樣被發現的

▲攝影 陳福珍

我激情滿懷,在很短時間內一口氣寫下十餘萬字。

今年5月,我很膽怯前往北京,唯恐稿件質量不過關。《中國作家》汪雪濤老師看完稿說,這麼好的素材,別為了發而發,要打造精品。他提出修改意見,寫另一條主線,艱苦奮鬥產生的社會效應,廣播電視改變某個人的命運。

北京一夜,朦朦朧朧睡了不足2小時。茫茫人海,我去哪裡尋找具體某個人?更何況我是一個不愛活動,宅在家埋頭讀書的人,一星期內除了家人的電話,平均一天都接不到一個外人電話。

接下來的採訪,也許是上天冥冥中給這部作品以眷顧。

冥思苦想,想起去年我第一次參加省文聯期刊聯盟採風到詩上莊。第二天早起,我一個人再次來到老詩人劉章故居前,停留很久,特意拍了幾張照片。恰是這刻意停留,便和這部作品有效銜接在一起。經王琦主席聯繫,我前往石家莊採訪老詩人。採訪間隙,老人得知我靠稿費生活,說,不容易啊!談到創作,老詩人說,現在有的作品,纏繞在雲裡霧裡,看不明白,再三叮囑我,文學創作一定要深入生活。臨行前,老人贈送“11卷精裝劉章選集”。

老詩人對創作的剖析,其實是對文學本真的尋找。我對戲說、穿越、懸疑、宮鬥,乃至雲裡霧裡不知所云的文字,一概拒絕。這些汙濁的作品,不但失去生活本真,也失去了文學的本真。

承德“霧靈豐碑”,是這樣被發現的

▲作者與劉章

前往唐山採訪,緣於當年唐山地震後,只能接收0五臺發出的無線電波信號。臨行前,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王強聯繫好了唐山市委宣傳部,王部長還叮囑我,把手裡活都先放下,這部作品很重要,一定寫好。

唐山市委宣傳部劉部長所找的人,正是我要尋找的兩位高位截癱者。因我在去年星光大道一期節目裡略知他們的事蹟。

兩位高位截癱者是地震倖存者。楊玉芳,就是靠著姐姐買來的半導體收音機存活下來,他通過收聽張海迪的事蹟放棄了“死亡”。採訪中,這對夫婦懷著對黨和國家的感恩之情,激情滿懷,眼含熱淚當場朗誦自己創作的詩,聽得我潸然淚下。

承德“霧靈豐碑”,是這樣被發現的

▲作者與楊玉芳夫婦

採訪完楊玉芳,來到地震遺址公園,一面紀念牆下站著從遠郊來的一對老人,他們仰頭凝望,待我上前打探,那位阿姨說,43年過去了,她是第一次來,終於看到了女兒的名字,女兒當時只有幾個月大,這些年,一時一刻也忘不了。

老人滄桑的臉上淌著幾滴淚水……

我想,43年煎熬中,一位母親何曾不想來?她來,一定害怕看到女兒名字。43年,一位母親的內心會經受著怎樣的折磨?

面對這對飽經滄桑的老人,我原本想問問地震中是否聽收音機?瞬間,我又打消了念頭,不想再揭他們傷疤。

這一幕,也許讓我終生難忘!

走進地震紀念館,一進門口的一個玻璃罩內,擺放著一個座鐘,一個半截日曆,一臺半導體收音機。座鐘指針停留在地震一刻,日曆的日子是地震的日子,鏽跡斑駁的一臺半導體收音機令我產生了寫作的靈感,我把它和霧靈山頂峰飛翔的電波緊密連接在一起,寫下“國家的力量”章節。

隨之時代發展,廣播電視是否改變農民命運?《河北農民頻道》一度被譽為老百姓的頻道。開始,河北省電視臺《農民頻道》一位領導談了一些情況,但不是我所需要的。最後,終於採訪到一位深入田間地頭的欄目主持人——大寬。他的親身經歷,正是我所需要的創作素材。

題目,令我煞費苦心,到了食不甘味,夜不能寐程度。從最初的《永不消逝的電波》到《霧靈豐碑》先後起了幾個不同題目。

稿子修改完,發給汪雪濤老師,我抱著再次修改的心態。說實話,半個月的等待是一種驕傲,吃不好,也睡不好。半個月後,汪雪濤老師在一個夜晚告知我,稿子通過了。那一夜,沒睡好,我一顆懸著的心終於落了地。試想,一旦發表不了,那麼多人給予的厚望與期待,我如何面對?再者,我就像一位高考的學生,無論你平時多麼努力,最後需要高考來檢驗。對於這種壓力,用一句話來形容——為伊憔悴,熟人見我,都問我為何瘦了,家人催促我去看醫生,可我心裡明白體重掉了6~7斤的原因所在。

承德“霧靈豐碑”,是這樣被發現的

▲作者

一路走來,為了文學這個夢,我曾被迫離開如日中天的國營大單位,丟了一份長期工作,導致父親很長時間不和我說話;還是為了這個夢,我主動辭去了一份新聞媒體工作。期間,歷經很多生活上的曲折,其中的苦辣酸甜,也成為我創作的一筆財富。

讀書、寫作,痛並快樂著!為了這份快樂,勢必負重前行。很多人都會說,文學創作需要堅守“孤獨與寂寞”,一旦去踐行,絕非易事,需要愚公精神。除此之外,需要把一顆心從紅塵中,從物慾橫流中掙脫出來,融入佛家的“放下、靜心。”

文學,是端莊且嚴肅的,需要一顆虔誠之心、敬畏之心,切忌把文學視為一個光環。

為了寫好報告文學,我反覆讀《史記》原著,去探尋“究天人之際,察古今之變”的內在本質。司馬遷為了寫出流芳百世的鴻篇鉅著,不僅肉體上遭受了折磨,而且精神上也遭受了折磨。讀《史記》讓我對傳統文化精華產生了濃厚興趣,進而《資治通鑑》《四書五經》。老子的《道德經》,莊子的《逍遙遊》《文心雕龍》成為床頭必備物。只有這些經典,方能知曉中華文化的淵源。

2019年11月14日,入夜,我正準備打開南懷瑾大師12卷選集中解釋《金剛經》的第九卷,85歲的馬鳳翔老人打來電話,老人告訴我,他已經讀了兩遍《霧靈豐碑》,還想再讀。老人說,讀著、讀著,好像重回當年的霧靈山,也想起一同並肩奮鬥的老友們。

“謝謝你啊!小孫”老人略顯激動,“我想問問竇培田看了沒有?”

剎那間,我心頭爬上一絲暖流。

我感到,老人對《霧靈豐碑》讀後的感受,是對我最好的褒獎。

一個人去執著做一件事,或多或少總會有收穫。試想,若我按最初只寫一長篇通訊,也就不會有《霧靈豐碑》這部作品。

“十年磨一劍,甘苦寸心知。浮雲勿遮眼,戒驕仍從容。”幾句話不是詩,是自勉。

文學,固然需要悲憫與苦難,但文學的終極意義是給人類社會以溫暖與希望!

《老家熱河》之邀,謹表感謝,一併致謝關注這部作品的所有人。

(2019年•初冬•承德)

承德“霧靈豐碑”,是這樣被發現的

《霧靈豐碑》發表後

引發了讀者的強烈反響和一致好評

他們被老一代〇五人

默默付出、無私奉獻的精神深深打動

河北民族師範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新聞系

幾位九零後大學生看後

更是感觸頗深

紛紛發表感想並表示要把《霧靈豐碑》

推薦給更多的人

▼▼▼

遠山上樹起的一座豐碑

——薦《霧靈豐碑》的三個理由

❏李爾洋

承德“霧靈豐碑”,是這樣被發現的

無形的銀色電波串聯著三代人的高山堅守

絕頂的雷雪抗爭抒寫著無悔的“〇五精神”

鐵塔的信號傳輸見證著廣電力量和中國變化

薦《霧靈豐碑》理由之一(文學性)

孫建軍作家這篇8萬多字的報告文學作品,在我看來,並不晦澀難懂,反而像讀了一本短篇小說。極具文學性的手法,時常把我們拉入那個雷電猙獰,飛沙走石的霧靈山頂,把我們拉入到那個溫暖而充滿歡笑的小石屋中,把我們拉入竇培田凌晨3點驅著毛驢為大家夥兒“採購”的曲折小路上,把我們拉入到任永利風雪中登上鐵塔數次全身凍透、僵硬的身體像一根冰棍一樣的場面中。所以不要被8萬字嚇到,不讀就不會發現它的魅力,只要一讀起來就會愛不釋手。

薦《霧靈豐碑》理由之二(真實性)

真實性是新聞的生命,1937年洛川會議後霧靈山與井岡山、大別山等六座大山成了共產黨進行遊擊戰的抗日根據地,1964年,為國防建設和我國廣播事業發展的需要,霧靈山再次從全國八個高山站點中脫穎而出——因極其保密在當時稱為“〇五工地”。無論是從一手資料還是二手資料中獲取的,霧靈山的歷史是真實存在的、〇五轉播臺是真實存在的。

孫建軍在其中也敘述到尋找最初一代〇五轉播人輾轉的過程和急切的心情。一個串一個,一個連一個,一條線索,一通電話,最終找到這些人,從他們的親口述說中拼湊出一代人的辛勞與信仰,還原一個真實可歌的事蹟。

孫建軍還到霧靈山去親身體驗,到底是怎樣的寒冷?怎樣的生存環境?雖然今日已不同往時,但相信所觀所感比悶頭在屋裡寫作會有大不同。

讓我印象最深的是孫建軍與〇五轉播臺臺長伊志山的微信聊天消息,消息中孫建軍對伊志山這樣說:你做了件好事,社會呼喚正能量。人性在閃光,人性的閃光點是人類社會前行的動力。

除了要傳播出去真實的文字還要心存向善的力量,我想這大概就是我作為90後,所知道的一個記者存在的價值吧。

薦《霧靈豐碑》理由之三(致敬)

〇五轉播臺的創建者們生活在一個艱苦的年代,但乾的是一項國家工作;十幾年不與家裡聯繫,但向5千多萬人傳輸的信號卻從未斷過;回憶起這些往事她們有的幾度哽咽甚至流淚,有的一直有著當年的樂觀精神而滔滔不絕。孫建軍說我們不該忘記他(她)們,社會原本不該忘記他(她)們。到了這個年齡段的人,他(她)們已經無所求。他(她)們的內心需要溫暖,這溫暖來自家人、同事、乃至於社會。

實際上“高山為家、廣電為業、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的〇五精神不應該被埋沒,更應該被弘揚;竇培田、王玉、王德永、任永利、馬鳳祥、杜景興、郭仁、賈非順、胡秀英、李穎傑、範鳳雲等人的名字,不應該被忘記,更值得我們一直銘記。無論在國家的哪個角落,那些為國家事業默默付出,不求回報的人都是我們最應該致敬的“英雄”。



聽會與讀文章後的感受

❏左會金

承德“霧靈豐碑”,是這樣被發現的

那天聽《霧靈豐碑》座談會,有位作家總結時說:“很多90後哇,有個調查顯示,入職後的那種不斷跳槽,頻繁換工作,他們吃不了這種苦,我們那代人所體現的精神跟他們形成一種巨大的差異,這種精神會對他們產生很多好奇和吸引……”當時坐在後面我在想:我們為什麼吃不了苦?我們需要吃怎樣的苦?
前段時間準備黨課考試,背入黨誓詞“為共產主義事業奮鬥終身,隨時準備為國家和人民犧牲一切……”我其實是沒有感覺的,直到讀到文章“一棵蒼松”這一章節,任永利那種責任精神真切打動了我,為了使信號順利傳播,他幾次爬上鐵塔,在極端寒冷天氣下高空作業,真正地為完成任務奮不顧身。像竇培田老先生接受採訪時說的那樣:他們那一代人聽黨的話。

高山為家,廣電為業。革命信仰的背後有對小家的虧欠,理想信念中是他們對黨的忠誠。任永利的大女兒回憶到:他們一年很難見到父親,弟弟妹妹和他很生疏,幾乎沒有感情,父親想抱他們時總躲得遠遠的。那樣的感受肯定不好受,可肩負重任的他咬牙在堅持。這份工作,不是誰想去就能去;做這份工作,更是需要嚴格保密,減少與家裡人的聯繫。包括幾位女同志,因工作變動、單位需求,十年間與家裡人沒有書信往來,她們把青春獻給了霧靈山,把花季留在了霧靈山。

公正客觀地對待歷史才能讓人幸福。前輩人的無私奉獻與付出,這種精神是非常值得推崇的,第九個饅頭飽的時候不能只認為是第九個饅頭的功勞。正如會中老師們講到的:如果不是對〇五精神的挖掘,高山上的這些榜樣只能是淹沒在歷史中的普通人。

敬畏他們的信仰也羨慕他們的“真”,人心總會換人心,這是亙古不變的東西。霧靈山上的這些英雄,也只是平凡崗位上熠熠閃光的普通人,當今時代的我們,同樣需要肩扛使命、傳承這份精神。


霧靈山的“〇五”

❏張少楠

承德“霧靈豐碑”,是這樣被發現的

仔細閱讀完孫建軍老師的《霧靈豐碑》,我瞭解到這篇文章向我們主要介紹了〇五轉播臺兩代人奮鬥拼搏,艱苦創業,白手起家的艱辛歷程。

《霧靈豐碑》不難理解∶霧靈山豐厚的里程碑。在這裡駐足過清王朝的興衰的歷史,見證了抗日戰爭中抗日英雄的英勇無畏,但最令人驕傲的還是"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為〇五轉播臺揮灑青春和血淚的〇五人,他們憑藉自己的意志與狂風暴雪,與電閃雷鳴相抗爭鑄就出來了”高山為家,廣電為業,艱苦為榮,無私奉獻”的〇五精神。

文章提到∶新中國建立初期,為了更好地發展無線廣播事業,要建設提供信號的轉播臺。霧靈山因它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被選中,但霧靈山山勢陡峭、荊棘叢生、人跡罕至。被組織選中的〇五人跋涉河水,穿行密林。與風雪為伍、與霧海相伴、與雷電抗爭,〇五轉播臺的兩代人走出了一條通往絕頂之路。在2118米的霧靈山山巔,有一群人,高山為家,兩代人薪火相傳,艱苦建臺,默默堅守。風無三日停,天無十日晴的工作環境;住簡房,喝冷水,妻兒有病親戚幫的生活狀態,卻無一人退縮。他們在折膠墮指,飢寒交迫的環境下將不可能變成了可能。於1966年5月初步投入使用的〇五轉播臺,在一代又一代的傳承與接力之下,〇五轉播臺為北京至東北,承德,內蒙古,張家口等地提供電視信號,為人們帶來了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等方方面面的消息。〇五精神宏揚了時代主旋律,傳播正能量,〇五轉播臺是廣電行業的先進典型。

文章生動感人,語言優美,內容真實,主題明顯,細節突出。通過一個個個性鮮明的人物,細緻的工作生活場景,用文字的形式紀錄了立體的〇五轉播臺的創業初期的艱辛、創業期間的成就的歷史里程。該作品是一部深入生活的文學創作,內容樸實又真實,具有很強的感染力。文章以“〇五”貫穿全文,情文融合,將真實性與藝術性自然交融,文章選題方面也填補了文字紀錄廣電轉播臺幕後工作的空白,是一部前所未有的精品之作。《霧靈豐碑》這篇文章於2019年10月在國家級《中國作家》紀實版發表,這由此可見作者這篇文章是鴻篇鉅製,是對祖國建國70週年的獻禮,也是承德市報告文學的突破。

要想更仔細,更精準地瞭解,認識〇五人,〇五轉播臺,〇五精神,我誠邀緊您們讀一讀《霧靈豐碑》這篇文章,感受作者文字的魅力和〇五精神。


《霧靈豐碑》研討會感受

❏裴苑君

承德“霧靈豐碑”,是這樣被發現的

霧靈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主峰海拔2118米,人們只知道霧靈山風景美,而在這2118米高的山頂發生的故事卻鮮為人知。《霧靈豐碑》這部作品帶我們認識了一個新的霧靈山,讓我們瞭解了在這2118米高的頂峰上艱苦奮鬥的一群人,以及他們可歌可泣的故事,這群人就是以高山為家,廣電為業的〇五人,他們身上的〇五精神值得我們學習、歌頌以及傳承!

《霧靈豐碑》這部報告文學,通過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物以及他們鮮活生動的故事裡,講述了〇五臺的建設過程,展示了〇五臺的重要作用,詮釋了〇五精神的無限魅力。

1964年3月,為了滿足對敵鬥爭需要和國防建設需求,並適應我國廣播事業發展,中央確定在河北省進行大面積調頻廣播網中間試驗,霧靈山以其獨特的地理位置被選中,於是“〇五”工地在2118米高的霧靈山頂峰開始秘密建設。老一代〇五人隱姓埋名,克服高山複雜的環境,不畏風寒,披星戴月趕毛驢,苦樂為榮,與雷電為伍,架起了高山上的“〇五”轉播臺。

“詩上莊”的“霧靈山人”,大山裡的農民劉章在半導體收音機的陪伴下,在霧靈山飛翔的電波里,他改變了命運,走出了深山,走向了中國詩歌的聖壇。唐山大地震中,半導體收音機將國家的愛,國家的力量傳遞到災區,讓災區每一位難民都感受到來自國家的愛、社會的愛,讓每一位難民都獲得來自國家的力量、社會的力量。這些半導體收音機接受的信號源都來自霧靈山頂峰——〇五轉播臺。

在《霧靈豐碑》的作品研討會上,俞勝利老師提到我們的文學影視中描寫廣播戰線的作品,這好像是第一次,填補了這一方面的歷史空白。《霧靈豐碑》中敘述的一些都是真切的生活細節,帶有極強的說服力。

〇五人“以高山為家,廣電為業,艱苦奮鬥”的〇五精神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我們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繼承〇五精神,踐行〇五精神,認認真真的做好每一件事,艱苦奮鬥,不畏困難,為社會發展、廣電事業的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


讀《霧靈豐碑》有感

❏袁 媛

承德“霧靈豐碑”,是這樣被發現的

詩上莊的鄉土詩人
奇山秀水自小就映入了劉章的靈魂,山峰上的民居,慄樹枝上的旋律,詩一般的畫面、歌一般的音符流進了劉章的血液之中,為日後的創造提供了樸實卻鮮活的骨血。身處大山深處的劉章對外面的世界充滿了嚮往,只訂閱過一個月的《人民日報》,這是他與外界的唯一聯繫,一個月結束後,他又回到與世隔絕的狀態,但是詩人的心永遠都是自由的,想要飛翔在無邊的天際,他花了家裡的“巨資”買了一臺收音機,他通過它去認識不一樣的世界、聆聽不一般的戲劇、故事,而收音機的正常運轉是依賴於O五臺轉播的信號,文學為劉章打開了新的人生,而O五臺的存在在無形中為他奠下了基礎

絕頂上的溫情
2118是一個令人恐懼的高度,霧靈山是風雪交加的天然冰櫃,山頂環境的惡劣總是讓人絕望和悲慟,但是幸好你們不是一個人,堅守高山的O五人不是親人,卻流淌著相同滾燙的熱血,跳動著同樣的熱烈的心臟。為了不斷頓,凌晨3點從雪山頂上下山採購的竇培田。為了搶救病危的朱德華,從頂峰踏著腿高的積雪中,延續著朱德華生的希望。山峰的絕頂和O五人之間的溫情是鮮明的對比,也是O五人在絕境下心底的慰藉。

雷電旁的蒼松
O五精神是山峰般的凜然之氣,O五精神是直面猙獰閃電的無畏,O五精神是明知前方的峭壁依舊向前的執著,剛上山的馬鳳祥還只是一個滿面書生氣羸弱的大學生,風雪夾擊、食不果腹的艱苦環境給了他無比堅強的力量,被雷擊中的他當即昏死,可是剛從昏迷中清醒的馬鳳祥很快投身工作,山上的凜冽之氣讓這個文弱的書生也變得堅強如蒼松一般。一個大風的夜晚他爬上搖搖欲墜的鐵塔檢修,下來時已經寸步難行。又一個冰雪的日子,他爬上鐵塔的頂端安裝,下來時手指已經被凍成黑色,險些截肢……

多次以生命涉險的任永利為了不負信仰與擔當,第一代的O五人是那個時代最好的象徵,他們的精神是值得永遠傳唱的。


霧靈豐碑

永遠矗立

O五精神

永遠傳揚

承德“霧靈豐碑”,是這樣被發現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