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亡列车》:2个重刑犯制服1辆失控列车,英雄不问出处

在导演界,如果说有谁能让美国大师级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佩服的话,那就是

黑泽明

这位1910年出生的日本导演黑泽明被斯皮尔伯格称为“电影界的莎士比亚”,一生获奖无数,在他80岁高龄的时候还获得奥斯卡第62届终身成就奖。他的电影大都从社会问题角度出发,进行深层次剖析和哲学思考,在影片中融合了很多民族的元素,对人性进行多角度立体型的演绎,比如他的经典作品《罗生门》《乱》《七武士》等等,都是围绕“人性的复杂”展开。

《逃亡列车》:2个重刑犯制服1辆失控列车,英雄不问出处

《逃亡列车》剧照

拍摄于1985年的《逃亡列车》 ,黑泽明作为第一编剧,他是根据1962年的美国一则新闻报道而改编的一个剧本,该片本来是在1966年作为黑泽明的第一部彩色电影与好莱坞合作,但也许是黑泽明还没有做好准备,一个对艺术要求很高的人很难随便开始一部电影,他以“预定拍摄计划紧张,请等我一年”为由推迟,这一拖迟正好赶上他的事业低潮,一下子推迟了将近20年。后期在他导演的《德尔苏.乌拉苏》获得第48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之后,才与俄裔导演安德烈,科察洛夫斯基合作重启了这部20年前的电影,这时候的黑泽明已经在电影艺术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并取得了很高的造诣,该片获得了58届年奥斯卡三项提名和第39届戛纳金棕榈奖的提名,成功的完成了对人物多重人格的塑造。

《逃亡列车》这部影片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叫曼尼的人被关在美国阿拉斯加的一所监狱里,由于表现不好,典狱长一心想整治他,后来他和另一名犯人巴克

成功越狱,逃到了一辆列车上,不凑巧火车司机突发疾病去世,列车失控,他们在车上展开了一系列的自救。最后曼尼和追赶过来的典狱长兰肯相遇在火车头,曼尼放弃了生还的机会,带着英勇和无畏和典狱长一路狂奔,直到毁灭。

看完这部影片,人们往往会和“疯狂”扯上关系,不能否认,这确实是一部看起来很“疯狂”的电影,不仅仅是一辆“疯狂”失控的列车,更关乎两个“疯狂”追求自由的逃犯,以及他们近乎“疯狂”的勇敢,正是这种“疯狂”的场面赋予了电影十足的张力和震撼的感染力,这是明显带有黑泽明特点的电影表现手法。

《逃亡列车》:2个重刑犯制服1辆失控列车,英雄不问出处

《逃亡列车》剧照

(1)走向毁灭的曼尼为什么说自己获得了自由?

表面上看,曼尼获得自由是指他在典狱长眼皮子底下成功越狱,也用自己的勇气制服了这辆脱缰野马一样的列车,解救出了同伴巴克和那名铁路工作女孩,也把跟他过不去的典狱长给扣了起来,他可以按停火车头的制动按钮,逃之夭夭。

但实际上曼尼没有继续逃跑,他选择了与典狱长兰肯同归于尽,他要用自己的生命与典狱长对抗,与这个世界对抗,用自己无畏的勇气来嘲笑这个世界,这是他的自尊心上的完胜,就像他站在火车头顶迎着风雪,面对死亡一脸享受的样子。他知道即使他获救了,最终还会回到那间该死的监狱,在典狱长的淫威和藐视下苟且的活着,这是向往自由的曼尼所不想面对的,曼尼需要的真正在精神上获得绝对的自由。

法国著名哲学家萨特说

:“人的自由就是选择的自由,选择命运,选择职业,选择自己一切的所作所为,连不自由也是一种自由的选择。而个人在选择他人时才拥有绝对的自由”。影片里的曼尼正是在选择与世界的对抗里体验到了绝对自由的快乐,哪怕是以生命做代价也在所不惜。

《逃亡列车》:2个重刑犯制服1辆失控列车,英雄不问出处

《逃亡列车》剧照

(2)《逃亡列车》的背后是黑泽明对“人性”的关注

“再狂暴的野兽,也有一丝怜悯之心,我却毫无怜悯之心,所以我不是野兽”这是《逃亡列车》影片结尾黑泽明引用威廉,莎士比亚在《理查三世》中的一句话。他想说明什么呢?很显然他是想揭示人性的相对性,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说:人有既有“必然”的一面,也有“当然”的一面,“必然”的一面是属于自然的一部分,受自然界支配,属于“自然律;而“当然”的一部分是指人的精神层面,人的绝对价值,属于“道德律”

所以人们在精神层面的支配下的一些行为往往会比自然属性支配下更加不可理喻,有时残暴胜过野兽,十分冷酷;有时却又悲天悯人,表现出十足的善良。

这部影片主要人物不多,关系比较简单,有因为盗窃银行入狱的主角曼尼,他的狱友巴克,那个不小心遗留在失控列车上的女孩莎若,还有一直跟曼尼作对的典狱长,这几个人都是和曼尼产生直接联系的人,

影片里以那辆失控了列车为背景,分别展示出了这几个人不同的立体的人性特点:

监狱典狱长兰肯:作为美国阿拉斯加一所监狱的典狱长,在媒体面前咬牙切齿的描述监狱的犯人,一副不把犯人整治服帖誓不罢休的态势,而那个犯人就是被他非法单独关押了三年的罪犯曼尼。典狱长兰肯此人一改以往电影中这一角色常常被塑造出的正面形象,在本片中被塑造成冷酷无情,睚眦必报的形象,尤其是对列车调度员的慢待用一阵拳打脚踢加以回报,更是对他的人性特点表现的淋淋尽致。

《逃亡列车》:2个重刑犯制服1辆失控列车,英雄不问出处

《逃忙列车》里的典狱长兰肯

逃犯曼尼:因为盗窃入狱,被单独非法关押三年,跟典狱长打着官司,性格坚毅,充满传奇色彩,被典狱长视为眼中钉,后与不着调的狱友巴克成功越狱,并登上了一辆完全失控的列车。正如曼尼自己所说,他渴望自由的空气,自由的味道,然而他身上与生俱来的野性与执拗还有暴躁和自私,却又让他不断陷入抵抗-被束缚-渴望自由-再抵抗的怪圈,他甚至渴望得到一份洗碗工的工作,但这对曼尼来说也是一种奢望,他身上独有的气质注定了他是一位具有英雄气概的“人渣”。

《逃亡列车》:2个重刑犯制服1辆失控列车,英雄不问出处

《逃亡列车》里的曼尼

逃犯巴克:贝克是一名因为强奸罪而入狱的年轻罪犯,他本来没有打算逃出,就那么一时兴起,跟着曼尼逃出来。也是因为他的大意把囚服丢在火车小站,才暴露了他们两个行踪。简单说,他是个幼稚而单纯的失足青年。对前途异想天开,喜欢幻想,但就是这样一个不靠谱人,对失控火车上的女孩莎若爱护有加,还勇敢爬出飞速行驶的火车,试图切断火车之前的链接,展开自救。

《逃亡列车》:2个重刑犯制服1辆失控列车,英雄不问出处

《逃亡列车》里的巴克

莎若:一个年轻女孩,不小心在失控列车上睡着了,她是铁路上的一名工作人员,她在关键时刻拉响了失控的火车,避免了火车脱轨的命运,莎若看似柔弱,却在曼尼和巴克就快崩溃,失去理智的时候,总能临危不乱,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起到稳定军心的作用。她在这辆飞驰的失控列车上始终是一个“清醒者”的角色。

《逃亡列车》:2个重刑犯制服1辆失控列车,英雄不问出处

《逃亡列车》里的女孩莎若

他们这几个人或是冷酷无情,或是野性执拗,或是单纯幼稚,或是沉稳清醒,不管怎么样,他们都呈现出不同的复杂人性特征,甚至,他们在不同时刻会呈现出截然不同的人性,也是黑泽明导演所要表现的人性的相对性。

《逃亡列车》:2个重刑犯制服1辆失控列车,英雄不问出处

《逃亡列车》剧照

电影的结局显得即是情理之中又是非常意外的,曼尼本来已经通过自己的勇敢一搏,完全掌控了了局势,但他却放弃了逃跑以及活下去的机会,以一种英雄无畏的姿态和典狱长兰肯一起走向毁灭,并宣称自己获得了绝对的自由,这种悲壮的结局对于曼尼来讲也许是他走出那个死循环最好的选择,真正的从精神上解脱了;而典狱长兰肯也在完败在曼尼手里,没有了气焰,眼睁睁的看着自己溃灭,也许在那一刻他对自己的穷凶极恶后悔过,尽管一切为时已晚。巴克和女孩莎若即将准备一起相拥赴死的时候,在最后关头被托着鲜血淋淋的一只手的曼尼把他们救下了。

对这几个人的结局起到关键作用的人是曼尼,他的人性特点最鲜明而立体,他勇敢,残忍,执拗,善良,渴望自由,又渴望在对抗中取得胜利,他自身的这些人性特点一方面在成就着他,一方面也在毁灭着他,他在这复杂人格的拉扯下以一种决绝的方式走向了他最好的归宿。

在这部影片中,没有英雄,曼尼也不是,他是犯罪传奇之王,但是影片难能可贵的地方,就是把曼尼塑造成了一个丰满而复杂具有英雄主义情怀的“人渣”,这让人觉得这个人物形象更加真实,有张力,进而引导观众对人性进行深刻而辩证的思考

,这当然也正是黑泽明莎士比亚戏剧形式电影的不同所在吧。

三,“黑泽明”名字本身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电影艺术形式的代名词

黑泽明的电影已经形成了一种独有的电影符号,形成了黑泽明式的“形,影,神”。他的电影里人物总是不多,故事也很简单,但却蕴含着深厚的东方式的智慧和幽默,启发人们进行深刻的哲学思考,并对人性进行深刻披露,无论是他的《罗生门》还是《七武士》,当然也包括他编剧的这部《逃亡列车》等多部作品可以说都是一把把解剖人性的武士刀,深刻入髓。

《逃亡列车》:2个重刑犯制服1辆失控列车,英雄不问出处

日本导演编剧黑泽明

黑泽明具有敏感,深刻,激烈的灵魂,并在绘画,音乐和文学上有很高的修养。他的电影艺术具有一种纯粹性,这体现在他刻画的电影人物上,这些人唯一的主宰是自我意识,他们往往都是孤军奋战,一个人对抗世界,无论最后战胜还是战败,都不影响其作品惊人的完整与悲剧意义上的优雅和崇高。就像《逃亡列车》里塑造的的粗犷而细腻的曼尼,始终洋溢着自由和野性的魅力,用一种决绝的方式与兰肯斗争到底,像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一样站立于车头,张开双臂,消逝在风雪中。

《青年电影手册》的主编程青松曾经这样评价黑泽明的电影:“他的电影早已在那个时代就已经超越国家的界限,更具普世价值,和探讨的终极意义”;独立戏剧人张献说:“黑泽明的伟大在他对电影艺术非凡的创造力,包括创造性的镜头语言。他主宰了电影的手段。”我想这也是黑泽明至今受到全球电影人敬仰的原因之所在吧。

(全文完)

1 读书堂:《最后的武士-黑泽明 》

我是春城花草香,听风赏雨,采菊南山,希望送你你一段轻松有趣的时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