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0年前,第一支藏香在這裡誕生,神奇制香工藝流傳千年不息


拉薩是心靈的棲息地,藏香,是這片神聖的土地上,獨一無二的味道。從藏人的第一首牧歌響起,從佛家的第一聲誦禱開始,那一束束帶著靈光的香霧就開始飄搖在藏域高原,將聖地拉薩薰染的那麼潔淨。

燃香是佛教儀軌的一種表現形式。藏傳佛教作為佛教中的一個支派,用燃香的儀軌來表達自己虔誠和信仰。依循古法制作而成的藏香,不僅可以清新空氣,還是一種傳統的藏醫藥。

想要了解藏香,要到拉薩的尼木縣,這裡是西藏最大的藏香生產基地,也是藏文、藏香的創始人吞彌·桑布扎的故鄉。尼木縣三絕“藏香、藏紙、藏雕”並稱尼木三絕都被列入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藏香在西藏的傳入,有記載的歷史大都認為是公元7世紀松贊干布時期。據說當時在修建桑耶寺的過程中,白天修建的石牆,晚上就會遭到鬼神的破壞,更嚴重的是各種疾病在人們中間的流行。於是贊普請來了蓮花生大師來鎮伏鬼神。

蓮花生大師在桑耶寺建了金剛撅壇城,並用燃香燒桑製造了神秘的環境降服了土蕃鬼神,向佛法僧三寶貢獻了包括香供在內的供養,這才使得桑耶寺建設完成。

此前的香主要是原始煨桑,而真正造出藏香的是土蕃七賢之一的吞彌·桑布扎大師。它從小被松贊干布送到印度等地學習,學成歸來後,不僅創造了藏文,還發明瞭精巧的水磨香車,研製出了第一代真正的藏香,距今已經有1300年了。

來到尼木縣屯巴鄉,我首先瞻仰了這位藏香祖師吞彌·桑布扎的故居,這座建於約1300年前的藏式居所全部是土木結構,兩層院落建築,一層是牛羊圈、農奴房,炒青稞廚房;二層有管家房、主人房、糧倉、經堂等。故居歷經千年風霜依舊完好,吞彌·桑布紮在這裡度過了美好的童年時光。


在尼木縣屯巴鄉,我們看到了吞彌·桑布扎的發明,水磨藏香製作,這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他從天竺學成歸來後,利用屯巴豐富的水資源和印度的薰香技術相結合,發明了這種制香工藝,並傳授給當地人,使這項工藝造福一方百姓,也流傳至今。

在水磨長廊,可以看到水磨磨製藏香原料柏木的過程,這些優質柏木都從林芝運來。一座像水車類似的原始設備,當水流帶動圓木的葉輪轉動,同時帶動輪軸,輪軸帶動長木板,木板引發長木反覆運動,將柏木在略帶凸角的磨池中研磨成泥。

在水渠與磨池上斜搭著一根細木棍,細木棍的中間繫著一小根線,這樣水滴沿著木棍到線上,線上蓄的水垂直向下不停頓的均勻滴到研磨過的石頭上。這樣不但磨出來的木粉不會因乾燥而四處飛揚,木頭本身也會一直保持著溼潤狀態,以利於研磨。水磨雖然原始,卻處處閃耀著藏族人民智慧的光芒。


野外都是成塔狀的研磨好的柏木粉堆,經過晾曬後就成了最主要的藏香的製作原料。當然這些還不夠,調製香型的過程中還要加入各種天然藏藥和天然香料,根據佛經中記載的古法,香型有幾十種到上百種不等。

西藏由於特殊的地理因素和絕佳的生態環境,有著豐富的野生植物,這些巨大的資源保障了藏香原料的獨一性、充裕和高質量。有沉香、檀香、丁香、菖蒲及藏紅花等上百種天然香料,有的還要加入金、銀等珍貴礦物制香。

現場一位叫嘎瑪普瓊的制香師給我們調製了香料,他今年48歲,已有20年的制香經驗。只見他將不同的原料粉調和到一起,然後像和麵一樣揉按,一會功夫一坨香料就調好了。

這件制香小器物,看著小卻是制香的必備工具,這是牛角的前端部分支撐,角尖鑽有小孔,也就是通過手指的使勁按壓,將柔軟的香料從孔內擠出,才成了一根根的藏香,最後經過晾乾,一根完整的藏香就大功告成了。

嘎瑪普瓊老師手法嫻熟,現場為我們做了展示,看似簡單的過程,我們體驗者卻學的艱難,做出的藏香“慘不忍睹”。

如今尼木縣屯巴鄉屯巴村二百多戶村民,都在通過制香和旅遊來脫貧致富,每年的藏香銷售也可以達到二三百萬。隨著當地知名度的提高,越來越多的遊客來到這裡體驗藏族傳統文化,親自做一盒藏香送給親朋好友。你是不是也想來體驗一下?圖文原創,關注:路燈攝影,每天為您分享旅途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