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二人轉”的新唱法 ——北京開創基層治理新格局

這一年,北京街道變化不小。

頭一樁:街道辦事處腰板兒硬了。委辦局“吹哨”即至,地域內組織執法,自己就能做主,不用層層溝通匯報請示了。

第二樁:街道幹部的眼光變了。過去習慣“朝上看”現在變為“往下看”——不僅看,不少人自己就沉到下頭,當起了居民身邊的社區專員。

曾經有人戲稱街道工作是“二人轉”:社區圍著街道轉,街道圍著部門轉。如今,在北京市一系列改革措施之下,這“二人轉”有了新唱法:部門圍著街道轉,街道圍繞社區轉,歸根結底都是專心致志圍著居民轉。看似簡單的秩序重建,開創了首都基層治理的新格局。

賦權“瘦身”,街道煥發創新活力

街道是城市治理的基本單元。北京這樣一個超大城市,由333個街鄉鎮組成,其中街道辦事處有152個。面積大的數十平方公里,小的僅1平方公里。

可甭管面積大小,街道工作普遍面臨一個困擾:“婆婆”太多,束手束腳。“想幹點兒事太難了。”這是不少街道幹部共同的“吐槽”。

現在,情況變了。

街道“二人转”的新唱法 ——北京开创基层治理新格局

試點“全域自治停車”破解停車難

西城區德勝街道黨工委書記孫廣俊今年就幹了件挺大膽的事兒——試點“全域自治停車”,破解困擾居民已久的停車難題。即統籌街道範圍內的路側停車空間,實行付費停車的自治管理模式。眼下,已在6個社區施劃了642個街道自治停車位,到今年年底符合條件的46條街巷將全部完成車位施劃,提供共享車位2250個。地區居民辦證後享受停車優惠。

把碎片化的公共資源統籌起來,由街道自主施劃居民共享車位,這事兒在全國都沒有先例。“我敢幹,是因為市裡在給街道賦權鬆綁。”孫廣俊說。

今年2月份北京市召開街道工作會後出臺了《關於加強新時代街道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要給街道賦予協調統籌的六項權力。而從去年開始實施的黨建引領“街鄉吹哨、部門報到”機制,和今年更進一步的“接訴即辦”機制,為街道調動相關委辦局力量提供了制度保障。

今年5月份,德勝街道“吹哨”,召集區交通委、城管委、公安等部門共同籌劃“全域停車”試點事宜,“大家聽了都很興奮,覺得這是破解老城區停車難的一個新路子,紛紛從各自角度出主意,提建議,幫助街道把這件事兒促成。”孫廣俊說,今年7月份市交通委出臺的關於道路居住停車管理的工作意見,進一步明確街道可以協調開展停車自治管理,“這些賦權賦能的措施,讓我們街道幹部幹事創新更有底氣了。”

街道創新活力的激發,不僅來自於外在的賦權,還來自於內在的革新。

作為最基層的政府派出機構,街道在社會治理體系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然而長期以來,街道內設機構都是“向上對口”,上面佈置了什麼活兒,街道就有相應科室來承接。“街道圍著部門轉”,根源也在這裡。

街道“二人转”的新唱法 ——北京开创基层治理新格局

天橋街道永安服務站工作人員為居民答疑解惑

今年,全市152個街道全部完成“大部門制”改革,精簡內設機構從平均19個到5至7個,事業單位統一規範設置3個,機構職能從“向上對口”轉為“向下對應”,社區建設、民生保障、社區平安等部門設置,全部是圍繞著居民的日常生活訴求。“街道圍著社區轉”的逆轉由此實現。

在市民訴求日益多元,城市管理和社會治理問題日益繁雜的今天,基本治理單元動力和活力的激發,為構建北京超大城市基層治理體系,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眼睛向下,用真情服務社區

街道的“大部門制”改革,催生了一批社區專員。他們的身份是街道幹部,但辦公桌卻設在了社區裡面。

街道“二人转”的新唱法 ——北京开创基层治理新格局

草廠四條小院議事廳是居民解決問題的重要場所

48歲的趙霞是東城區和平里街道的老科長,幹了近20年的街道工作。去年11月份,她被街道任命為社區專員,負責二區和興化兩個社區。

入戶、聊天,和大爺大媽們一起唱歌、跳廣場舞,趙霞沒過多久就和兩個社區的居民們混熟了。但真正讓居民和社區幹部覺得她不是外人的,是幾件麻煩事兒的處理。

頭一件是和平里中街的亂停車問題。趙霞牽頭,在這條街組建了共治共建委員會,街面上的單位、餐館20多個,都是會員,各自落實“門前三包”,一招見效。

第二件是拆除了一片20多年的違建,還原街道風貌秩序。

第三件是為二區社區1區6號樓居民,拆除了阻擋陽光的老舊自行車棚,住戶們再也不為曬不到太陽、車棚環境髒亂差皺眉了。

工作推進起來並不易,“我身後的街道辦事處全力支持,這沒得說。最關鍵的是能不能贏得居民的理解和支持。”趙霞深有感觸地說。因為拆違,她和社區幹部被推搡,被嘲罵,甚至暗自掉過眼淚。但大量細緻耐心的工作,最後讓涉及利益的居民心也軟了。“得了,妹妹,你說什麼時候關張就什麼時候關張。該拆拆!”一名在違建裡開店的女老闆最後說道。因為要拆自家的違建心裡

老大不痛快的尚大媽,在違建拆除後,拉過趙霞的手說,“閨女,走吧,上家吃飯去。”

這些暖心話,趙霞銘記在心裡。在她看來,做社區工作關鍵在一個“情”字:你對社區工作有感情,居民的事兒你件件放在心裡。你對社區沒感情,那不管來多少趟,不管有什麼問題,你都視而不見,充耳不聞。“我們的居民是最可愛的,從來都是將心比心。”

像趙霞這樣的社區專員,在全市已有1300餘名,均由街道“大部門制”改革中選派出來的科級幹部擔任。他們下沉到社區裡,以真情付出贏得居民的信任,為居民切切實實解決了一批操心事煩心事,用實際行動打通為民服務的最後一公里

街道“二人转”的新唱法 ——北京开创基层治理新格局

大興區“接訴即辦”調度指揮中心工作人員處理市民來電

如果說街道和社區是血脈相連的“血親”,那麼委辦局等職能部門過去是不怎麼走動的“遠房親戚”。但在今年“接訴即辦”等工作機制的撬動下,這些“遠房親戚”也主動到社區串門了。

建國門街道治國衚衕45號院,是一處私房院。從今年2月份起,有居民頻繁打12345,反映45號院有人搭二層違建。後來街道社區上門一走訪,發現雖然反映的是違建問題,其實背後是家庭矛盾,親戚之間因為房子的問題起了糾紛,其中一方舉報另一方私自蓋違建,要求拆除。

“是違建當然該拆,但這兩家要是掰了,也不能徹底解決問題。”街道辦事處“吹哨”,區建委、城管委、規劃等部門到社區報到,一是認定是不是違建,另一個也是做兩戶居民的工作,化解矛盾糾紛。經過前後5個月的調解,違建拆除了,兩家因房子引起的糾紛也基本化解。

部門圍著街道轉,街道圍著社區轉,社區圍著居民轉。隨著治理中心下移、力量下沉,一批百姓身邊的訴求得到快速妥善解決。今年全市12345

熱線的民生問題解決率由1月份的39.78%提升到10月份的69.52%;群眾滿意率由60.30%提升到83.59%

35項重點任務實打實改善民生

“一子落,滿盤活”。街道管理體制改革的深入推進,使北京的城市管理和社會治理面貌煥然一新。

街道“二人转”的新唱法 ——北京开创基层治理新格局

回龍觀體育文化公園建成

曾經被屢屢詬病的天通苑回龍觀地區,東小口城市休閒公園、回龍觀體育文化公園今年相繼亮相,居民休閒健身有了好去處。破解地區交通擁堵的天通苑北交通樞紐已經投入試運行。上地至回龍觀自行車高速的落成,讓“上班族”有了出行新路徑。引入的人大附中、清華附小於今年9月開始招生。在黨組織、黨員“雙報到”等工作機制,“迴天有我”社會共治品牌活動的號召下,越來越多力量參與到“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大型社區治理樣板”的實踐中。

核心城區,1300餘條背街小巷今年完成整治。違建拆除、架空線入地、增加小微綠地、大型電力箱體“隱形”……街巷傳統風貌日漸恢復。雍和宮大街修舊如舊,依據歷史底蘊還原“雍和八景”;什剎海荷花市場整體改造,重現百年前市井風情。老城文化金名片越擦越亮。

老舊小區的有機更新也不落後。適應老齡化特點,海淀北下關街道南二區在全市首次嘗試“適老化”改造,從樓梯到老人家裡的防滑墊、洗澡椅,各種細節改造為高齡和重度失能老人營造更安全的生活環境。朝陽在全區建設249個全景樓院,既打造360度觸目即景的優美環境,又體現360度的人文內涵、安全管理和特色風貌。促進垃圾分類,全市將在各小區設置大件垃圾暫存站點,解決居民沒法處理床墊等大型垃圾的苦惱……

街道“二人转”的新唱法 ——北京开创基层治理新格局

便民菜店開到市民家門口

今年本市街道工作確定的35項重點任務,給市民生活帶來的變化還有很多:

如新建150家社區養老驛站,增加10家養老照料中心;增補蔬菜零售、便利店、早餐點等便民網店1132個;東城、西城、朝陽、石景山等陸續組建應急小分隊,為失管小區突發的水電氣熱問題救急;50餘處小微綠地給市民增加了新的休閒地,等等。

在給街道賦權、“吹哨報到”常態化、政府力量下沉等綜合改革措施下,曾經的“硬骨頭”現在有了有力的破解途徑。環境提升,街區更新,民生保障服務的實事,一件件落到實處。本市在全市街道工作會中提出的“文明街道、活力街道、宜居街道、平安街道”的建設任務,得以有序推進。

共建共治激活社區治理效能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聚焦“中國之治”的優勢和效能,立足實際,首都北京率先構建基層治理新格局,做出了大量努力和嘗試。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社區治理體系建設。

街道“二人转”的新唱法 ——北京开创基层治理新格局

免費為居民測量血壓

“過去,社區是街道的腿兒,幹好多政府派下來的活兒。”天橋街道虎坊路社區黨委書記楊森是10年的老社工,對社區工作的難處頗有體會。過去他兼著社區服務站的活兒,每月光給居民醫藥報銷算賬,就得牽扯不少精力,入戶走訪的時間被大大壓縮了。

自從天橋街道啟動“一站多居”改革,原先8個社區8個社區服務站,改革後合併為2個社區服務站。全科社工承接了養老、社保等各項下沉到社區的政務服務。社區幹部得以騰出大把時間,專心致志開展社區服務和組織居民開展協商共治。

像這樣的“一站多居”社區服務站改革正在全市推進。為社區減負,今年本市還建立了社區工作事項准入機制,市級部門下排的社區表格從16個部門的44項精簡為7個部門的7項,減少84.1%;區級部門從平均67項精簡為3.4項,減少94.9%。

在虎坊路社區,楊森和幾個社區主任走街串戶的時間明顯增加了。就在前兩天,為一戶殘疾家庭蓋違建的事兒,前後上門4趟,最後違建拆了,對方殘摩沒處停放的問題也妥善解決了。為處理這類居民身邊事,楊森們一天輕輕鬆鬆能走2萬步,“大夥兒都開玩笑,說鞋都比從前費了。”

黨組織帶頭,黨員作骨幹,“助民鄰里幫幫團”“老年開心驛站”“百姓論壇宣傳站”“燕兒姐親情服務站”等活動在虎坊路社區開展得紅紅火火,拉近了居民之間的距離。

社區建設從來不是“剃頭挑子一頭熱”,需要包括居民、地區單位等各方力量的廣泛參與和支持。

街道“二人转”的新唱法 ——北京开创基层治理新格局

“西城大媽” 助老服務

全市各社區都建起黨建協調委員會,駐區單位、回社區報到的在職黨員,個個為社區建設貢獻“一把火”。“朝陽群眾”“西城大媽”“石景山老街坊”等傾情投入,大院議事會、小院議事廳、“五民”協商工作法等民主協商形式的創新層出不窮。老北京人有裡有面兒的文化基因,正逐漸轉化為社區治理的效能。

再龐大的城市也是由一個個細小的局部組成。其中街道是城市的單元,街道治理是打通為群眾服務的最後一公里。社區是城市的細胞,社區治理解決的是群眾家門口的事。

為街道賦權,為社區賦能,首都基層治理體系的雛形已經形成。眼下,北京街道工作的系列改革措施仍在緊鑼密鼓推進。以人民為中心,全市上下將利用未來一段時間,努力構建具有首都特點的超大城市基層治理新格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