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前總理:記者歇斯底里地煽動對中國的恐懼

原標題:澳大利亞前總理痛斥記者“偽善”:它們歇斯底里地煽動對中國的恐懼

[環球時報駐澳大利亞特約記者 王傳軍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王會聰]“澳大利亞媒體一直未能對中國崛起的合法性和重要性呈現出平衡的畫面,而是寧願販賣帶有煽動性和風險面具的副劇。”18日,澳大利亞前總理保羅·基廷在一場活動上發表演講,指出澳國內關於中國的爭論已“嚴重惡化”,他嚴厲抨擊澳情報機構向媒體“投餵”反華素材,“偽善、自以為樂善好施、幫倒忙”的媒體記者們歇斯底里煽動對中國的恐懼,而澳現政府容忍了這種煽動。基廷演講的背景是,在澳各界煽動“中國滲透”的熱潮中,中澳關係陷入低谷,澳現總理莫里森成為20多年來首位上任一年多仍未被邀請訪問中國的澳領導人。

英國《衛報》網站18日刊發了基廷題為“管理對華關係”的演講全文。基廷1991年—1996年擔任澳大利亞總理,是澳工黨的元老級人物。18日,他參加《澳大利亞人報》主辦的“戰略論壇”活動並發表演講。演講從國際秩序說起,基廷認為,隨著美國迴歸“美國優先”姿態,無論誰將在美國下一次大選中勝出,都不大可能改變這一姿態。他在談到中美關係時說:“美國努力設計與中國的技術脫鉤協議——誤認為中國的技術成就幾乎完全靠盜竊西方,但中國的現代技術進步在很大程度上是本土發展的。”基廷認為,中國不可避免將成為和美國一樣大或更大的經濟體,美國不得不適應這一現實,並作出選擇,而澳大利亞將陷入中美兩個大國之間的“深藍海洋”。

《衛報》稱,在這場“典型的嚴厲痛斥講話”中,基廷怒批澳安全機構和媒體沒有領會到亞太地區實力變化的廣泛程度,他警告說,如今澳對待中國的態度已被安全機構的恐懼症、媒體記者們的歇斯底里所取代。“我們設有各個政府部門和內閣,是為了就複雜主題帶來更好和兼收幷蓄的智慧……但這在澳並不奏效。外交政策的微妙性和靈活性正被一群實際上把持這個國家外交政策的安全機構的憎惡所取代”。“我擔心的是,澳大利亞的外交政策缺乏任何戰略現實主義考量。”

基廷指出,澳國內關於中國的爭論已“嚴重惡化”,“一種心照不宣的立場認為,中國的崛起在某種程度上是不合法的。一個使全球20%的人口擺脫貧困的國家是別有用心的,必須對其進行戰略監控。7億人擺脫了赤貧,這在世界歷史上沒有先例。第二個公開的主張則認為,中國不是民主國家。”他在演講中點名多家澳大利亞媒體。“《悉尼先驅晨報》今天有兩則反華報道,內容是慣常的‘震驚和恐懼’。從根本上來說,這是來自對中國崛起的規模和速度的驚恐。幾個月前,《悉尼先驅晨報》和《時代報》帶頭用大字標題報道‘中國威脅’。那種‘威脅’原來是大肆鼓譟所謂中國正在瓦努阿圖修建海軍基地。”

香港《南華早報》18日稱,基廷以其苛刻的辯論風格而聞名,他執政期間一直堅決主張澳大利亞更多地參與亞洲事務。澳大利亞主流媒體18日均報道了基廷的演講,但在對華惡意報道佔主流的背景下,響應聲寥寥。《衛報》稱,澳前防長丹尼斯·裡查德森18日表示,基廷對澳安全機構的批評確實有道理,但有點誇大。他稱,除了一些失誤外,澳現政府在對華政策上做得“相當好”,相信澳大利亞政府領導人會“明智地接近中國”。

澳國立大學世界中國研究中心主任葛麗珍博士近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澳國內的經濟學家、商界人物等都主張中澳合作,但“中國對澳的政治干涉”似乎已經成為媒體的主題詞,媒體刻意製造一種恐懼,而中國則是這一恐懼的源頭。葛麗珍透露,她的一位學生去年在澳聯邦議會實習,一名自由黨議員讓其寫一篇關於外國投資對澳政治影響的調查報告,調查華為等中國公司和印度阿達尼煤礦公司對澳政府的影響。報告結論認為,阿達尼對澳政府的影響和滲透要遠遠大於華為,但該議員似乎對印度公司的影響視而不見,反而只挑選中國公司作為外國企業企圖對澳政府施加影響的“範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