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剛開槍擊殺五百米外的日軍,現實中可以做到嗎

說起抗戰劇,《亮劍》絕對算是經典中的經典。但沒有什麼東西式完美無缺的,作為一部歷史軍事題材的戰爭片,《亮劍》在某些情節設計上也出現了一些漏洞,受到了一些質疑。

其中在辛莊之戰,趙剛用三八大蓋擊殺500米外的日軍的鏡頭,被許多人視為是這部抗日劇最大的破綻。

因為正常情況下用三八大蓋,還是機瞄,擊殺500米開外的目標,真的很難做到。因為三八大蓋不是太具備這樣的能力,如果式一把M24,那絕對沒人說不行。

趙剛用的三八大蓋,其實就是日軍的制式步槍三八式步槍,其乃是日本明治三十八年(1905年)定型生產的步槍,特點是槍機蓋上有一防塵蓋,隨槍機前後進退,防止沙塵進入,所以又稱“三八大蓋”。其口徑6.5毫米,初速760米/秒,表尺射程2400米,有效射程是460米。

很顯然,500米已經是超出了其有效射程了。

當然了,並不是說有效射程是460米,那就只能打中460米範圍內的目標了。所謂有效射程,指的是武器對預定目標射擊時, 能達到預期的精度和威力要求的距離。換句話說就是"打中你想打中的","幹掉你想幹掉的",在這一範圍內保證你的設計精度和殺傷力。總之,這只是一個僅具有參考意義的數據,有效射程400米的突擊步槍,命中600米的目標也沒什麼好奇怪的; 同樣,有效射程800米的狙擊步槍,也不能保證在射程內100%命中。精度涉及到的因素太多,而人的能力總是有限的。

而且三八大蓋追求2400米的最大射程,彈道也就略微低深,它採用的是6.5毫米的小口徑尖頭彈,這樣才是保證射出去的子彈平穩運行,這樣一來三八大蓋的精準度極高,經過長時間訓練的日本兵往往能擊殺300米內的單個目標和700米內的集群目標。

所以500米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那麼既然如此,為何還會質疑呢?是趙剛不具備這樣的能力嗎?

這顯然這站不住腳,因為趙剛在劇裡的設定本來就不是一個羸弱書生,而是一個神槍手。李家坡一戰,150米開外,趙剛只用一槍就讓咱老李刮目相看。而他之所以有這麼好的槍法,劇中也給出了一個還算何立的解釋。趙剛就讀於燕京大學時就曾經學習過槍械知識和基礎射擊,有天賦,有基礎,那麼練就一手好槍法也是說得過去的。

那麼既然槍沒問題,人也沒問題,趙剛用三八大蓋擊殺500米外的日軍自然也就沒問題咯。

咋一看好像是這樣,但這裡有個漏洞,那就是機瞄。沒錯,趙剛的每次出手都是肉眼標尺的機瞄,沒有倍鏡兒。這個難度可就大了。

在李家坡那一槍自然沒問題,150米開外,機瞄打中完全就很正常。抗戰時期,八路軍用的步槍多種多樣,漢陽造、中正式、三八大蓋最常見,其中漢陽造的有效射程較短,僅300米,精準度也比較差,對於一名久經訓練的士兵來說,使用它在200米之內精準射殺單個目標綽綽有餘,何況趙剛用的步槍還是射擊精準度最高的三八大蓋。

但是在辛莊戰鬥中可就不一樣了,那可是五百米。大家可能覺得五百米不遠,但是如果真正上過靶場玩過打靶的朋友,應該就能明白,五百米的距離意味著什麼?

在視力正常的情況下,那基本是你用肉眼無法瞄準的一個劇離。通常一般人對於400米開外的物體,都已經是看不清了,會出現較為模糊的重影。更何況趙剛是在硝煙陣陣的戰場上,視線情況相對較差,打一個500米開外的晃動靶。畢竟三八大蓋射擊距離達400米以上時彈道也會開始下墜,再加上風向、溼度等影響因素,爆頭談何容易?

趙剛槍法好是沒錯,但是好到這種地步,那就有點神奇了。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是張桃芳那樣的妖孽。

說實話,運氣成分居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